飲酒陶淵明

飲酒陶淵明

《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1]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飲酒20首》中最著名的一首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中文名:飲酒.陶淵明 外文名:Drinking Tao Yuanming 别名: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隐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他還是田園派的創始人。

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裡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着長江中上遊,窺伺着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歎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寝迹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将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浔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讨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争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骥。千裡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内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産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并且憑着私情,把衆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緊接着就辭職隐居,于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将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随着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歎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裡小兒折腰。”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陶淵明辭官歸裡,過着“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隻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裡(今星子溫泉栗裡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氣寡所諧。纖辔(回車)誠可學,違已讵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他的晚年,生活愈來愈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周濟他。有時,他也不免上門請求借貸。他的老朋友顔延之,于劉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經過浔陽,每天都到他家飲酒。臨走時,留下兩萬錢,他全部送到酒家,陸續飲酒。不過,他之求貸或接受周濟,是有原則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濟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又病又餓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濟勸他:“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隐,有道則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梁肉,被他揮而去之。他辭官回鄉二十二年一直過着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 (405)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安帝義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四言詩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陶淵明死後 100多年,蕭統搜集他的遺文,區分編目,編定了《陶淵明集》 8卷,并親自寫序,作傳。後來,北齊陽休之又在蕭本基礎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傳》和《四八目》,合序目為10卷本《陶潛集》。陽本隋末失其序目,為9卷本。此後,别本紛出,争欲湊成10卷,北宋時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潛集》,為陶詩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沒有傳下來。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幾種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詩文兩冊本,南宋紹熙三年刊,有清光緒影刻本;汲古閣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漢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還有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本和元刊蘇寫大字本等。最早為陶詩作注的是南宋湯漢。元以後注本、評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10卷:常見有四部叢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節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節詩箋》,有“隅樓叢書”本,“層冰堂五種”本,後者稱為《陶靖節詩箋定本》。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語态或指責是非颠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一時期的作品。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記錄了這一篡權易代的過程,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注釋

1.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裡意為“居住”。

2.人境:人世間。

3.「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4. 何能爾:;為什麼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5.「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6.「此中」二句:意思是:這裡面蘊藏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7.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确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8.悠然:自得的樣子。

9.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10.日夕:傍晚。

11.相與還:相伴而歸。 

12.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3.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4.心遠地自偏:意思是:隻要心高志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5.佳:美好。

16.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17.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8.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譯文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紛擾。

請問先生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脫俗,地方也就變得偏僻安靜了。

在東邊籬笆下采摘菊花,無意中看見了廬山

傍晚山色秀麗,鳥兒結伴而歸。

這裡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說出來,卻早就忘了該怎樣用語言表達

賞析

1.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隽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談, 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晉宋人物。”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2.這首詩是非常好的一首詩,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遠地自偏”,“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隐居到山林裡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隻要我們每個人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甯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甯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于我們社會的安甯都是很有好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擡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裡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辨已忘言”了。

 3.這首詩正刻 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樣标榜超塵出世,而是“結 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 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隻在晚照中翩然歸來 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曆史背景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讨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複。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于被晉軍收複。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讨好劉裕,下诏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裡,他想要什麼,朝廷就得下诏書給他什麼。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隻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隻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隻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着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詩詞之外蘇東坡曾贊歎“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兩句“境與意會,最為佳妙。”

千古名句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

問題思考

1.《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句,被稱為千古名句。蘇東坡說:“……近歲俗本皆 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見”字與“望”字有什麼不同?并細細品味這兩句詩的妙趣在哪裡。

本詩的語言質樸無華,貌似平淡,實為醇美。例如,“采菊東籬下”一句,明白如話,既表現了田園之美,又表達了隐逸之樂;既表現了閑适之情,又表達了自勵之志。不僅内容含蘊豐富,而且意境韻味隽永。再如,“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在采菊之時漫不經心地偶然擡頭見山的情狀,與全詩順其自然的情調和諧一緻。如果改用“望”字,就顯得故意做作了,不僅使“悠然”的情态喪失無遺,而且破壞了全詩的意境。平平凡凡的一個“見”字,已充分顯示詩人選詞用字之奇妙。又如,“心遠”與“真意”四字,通俗易懂。“心遠”兩字是全詩思想的關鍵;而“真意”對全詩的精神、意境和情調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麼淺近的四個字竟成為全詩的關鍵詞、全詩的眼目、全詩的靈魂,堪稱是平淡中見醇美的範例。

2.如何認識《飲酒》中作者的思想?

這首《飲酒》詩平淡自然,寓意深刻。詩人不故作高深而詩意自深,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而華麗自在其中,這首詩的美是樸質淳真的美。陶淵明結廬人境,熱愛田園,厭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是一種反抗,盡管這種反抗是非常微弱的,但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3.對《飲酒》後六句的賞析。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轼贊歎:“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淩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緻與結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着豐富的哲理:隻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利祿,歸隐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隻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一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裡,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污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飲酒二十首及創作的背景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讨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複。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于被晉軍收複。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讨好劉裕,下诏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裡,他想要什麼,朝廷就得下诏書給他什麼。他想當皇上,當今的皇上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隻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郁悒。隻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隻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着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複醉。既醉之後,辄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诠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其一

栖栖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隻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适的栖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隻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青松在東園,衆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衆乃奇。

提壺挂寒柯,遠望時複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绁塵羁!

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隻有松樹更加郁郁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青松在東園,雜樹沒其姿。等到嚴霜降,衆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當松樹很多連成林時,這種品質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稱奇。獨自飲酒,時複遠望。想到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裡。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羁絆拘牽!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隻是順應時勢随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随秦時夏黃公,绮裡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麼叫是,怎麼叫非?有些人隻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贊譽或诋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随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觞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複得此生。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時候。帶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飲,菊香和酒香融為一體,極佳。屈原《離騷》中說:“朝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為菊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潔。飲此忘憂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脫俗。雖說是對菊獨酌,但興緻很高,飲之不足。太陽落山,群動皆息,飛鳥歸林。我在東窗下長嘯一聲,?且舒懷。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幹擾。蘇轼說:“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裡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六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栖。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氣寡所諧。

纡辔誠可學,違己讵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這首詩假托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隐的堅決态度,以答複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

清晨聞見扣門聲,沒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開,原來是好心的老農,提着酒,打遠來問候我,勸慰我,懷疑我的所作所為不和時宜,違背世俗。田父說:“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個社會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辭"漁父》中說:‘世人皆濁,何不汩其泥而揚其波?’”

詩人回答田父說:“深感父老好心相勸,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與人和諧一緻。重返仕途誠然是可以學的,但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豈非糊塗!暫且一起歡飲吧,我的車駕不可能返回。歸隐的決心已定,再說也沒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僞,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隻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有二客雖同一居處,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獨醉,一客終年醒。兩個人互相譏笑,對方講的話,誰也聽不進去。醒者小心拘謹是多麼愚鈍,醉者頹然狂放倒比較聰慧。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說:“醒非真醒而實愚。醉非真醉而實穎”。告訴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後應該秉燭夜飲。

  其八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作者感歎自己少年好六經,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乃安道守貧,隐居躬耕,甘曆饑寒之苦,而又孤獨沒有知己。

少年時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現在已經年歲高了,但學業停滞事業無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窮”的節操隐居田園,曆盡饑寒之苦。悲風襲擊破屋,前庭長滿荒草。因為饑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來,坐待天明。偏偏晨雞不肯報曉,夜顯更長。現在已經沒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為,終将受到掩蔽而無法表白。

詩中的孟公,是東漢劉龔的字。據《高土傳》記載,東漢張仲蔚隐居不仕,“常據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生,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

  其九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别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作者用幽蘭待清風以顯其清香,比喻自己懷才待機。然而仕途險惡,鳥盡弓藏,所以隻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長在前庭的幽蘭,飽含芳香,等待清風吹來。因為清風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遠方,以别蒿艾。我現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認舊路。我想隐居田園,順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覺悟到歸田隐居是對的,因飛鳥已盡,良弓該收藏了。

  其十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觞來為之盡,是谘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這首詩作者借西漢末年揚雄表達自己的志向。揚雄字子雲。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辯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賞。揚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

揚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隻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着酒肴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别國的計謀,他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一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複醉。

父老雜亂言,觞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過着甯靜的鄉居生活。這一天,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喝酒沒有桌凳可憑,隻好鋪荊于地,賓主圍坐。沒有絲竹音樂,隻能聽風吹松葉,隻能聽父老雜亂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詩人形象。

詩人最後說:有些人迷戀于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冥合的境界,隻有通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他們互讓君位。周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終被餓死。詩人緊接着義正嚴詞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古聖先賢要講那樣的空話呢?

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迹,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榮啟期是一個安貧樂賤的人,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善人。孔子說榮啟期:“善乎,能自寬者也。”但這位善人九十歲還是以鹿皮為衣裳,以繩索為衣帶,過着饑寒生活,像他青壯年時一樣。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後名聲卻流傳後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

  其十三

顔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莸年,長饑至于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顔回,可謂仁者也。然而他29歲,頭發盡白,早死。榮啟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歲還過着饑寒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後美名,但死後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養身,把身軀看得千金一樣貴重,但臨終時,再寶貴的身軀,也得消滅。西漢楊王孫于病危時,囑其子裸葬,要以身親土。人當解其真意。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後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陶淵明寫《飲酒二十首》詩時,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經常斷酒喝。當他寫成十九首詩時,家裡的酒壇酒罐又空了好幾天。就在這個時候,一天清晨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陶淵明披上衣裳,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李老漢,抱着一個酒壇,站在門外。李老漢說:“我們家大清早剛釀成的酒,我想讓你嘗個鮮,就趕緊給你送來了!” 陶淵明一看送酒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 “我幾天不吃飯不覺餓,可是這幾天沒喝酒,簡直渴得要死!” “我還不知道你!”李老漢說,“就算渴死了,也要當酒鬼”。兩個人朗朗地笑起來。 進到屋裡,陶淵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淺黃色的酒液散發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為是剛釀成的酒,沒有經過濾,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螞蟻。陶淵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撓頭,想起頭上纏的葛巾,蒙在一隻空碗上,把另一碗渾酒倒在葛巾上。他撣了撣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圍到頭上,頭上的葛巾也飄逸着迷人的酒香,這股酒香,通過鼻子,一直鑽到陶淵明的肺腑裡。 “這是個好法子”,陶淵明得意地說,“又過濾了酒,又能戴在頭上聞香”。 陶淵明舉起那碗濾清的酒一飲而盡,頓時覺得兩眼發亮,兩掖生風,每一個毛孔都透氣,每一個細胞都快活。 陶淵明喝足李老漢送來的酒,寫成了《飲酒二十首》的最後一首詩。

  其十四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辍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複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複不快飲,恐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餘宅。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歲月相催逼,鬓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别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

  其十八

子雲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觞來為之盡,是谘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其十九

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

将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

冉冉星氣流,亭亭複一紀。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

  其二十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複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辍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複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複不快飲,空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