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既

食既

日食第二個階段
食既(Second Contact),指日全食或月全食過程中,月亮陰影與太陽圓面或地球陰影與月亮圓面第一次内切時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也指發生這種位置關系的時刻。食既發生在初虧之後。[1]
  • 中文名:食既
  • 外文名:Second Contact
  • 别名:
  • 釋義:指日食或月食過程中的某一位置
  • 拼音:shí jì
  • 注音:ㄕㄧˊ ㄐㄧˋ
  • 出處:《左傳·桓公三年》
  • 成因:太陽、月亮、地球的位置

詳細釋義

由于日偏食、月偏食時月球或地球的陰影不會與日面或月面内切,故隻有在發生日全食、日環食或月全食時才有食既和生光。日、月偏食時則隻有初虧、食甚、複圓3個時刻。(對月偏食來說,可能有5個時刻,即還包括半影食始和半影食終,同理則月全食有7個時刻)

對日全食來說,初虧開始,月亮繼續往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陽光的強度與熱度顯着下降。當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内切時,稱為食既。此時整個太陽圓面被遮住。

對日環食來說,初虧開始,月亮繼續向東運行,太陽圓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漸增大,但由于日環食時月球視直徑比太陽小,因此日環食時月面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西邊緣先發生内切,與日全食的正好相反。同樣生光時相切的位置也相反。

對月全食來說,由于是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所以初虧是從月面東邊緣開始,被遮掩的部分逐漸往西。月面西邊緣進入地球本影的那一刻,就是食既。

中新網重慶電(記者郭晉嘉):被譽為“本世紀最完美”的日全食在重慶展現“食既”奇景,明亮的陽光逐漸變成昏暗的光線,月亮邊緣的剪影像鑽石般閃閃發光,重慶頓時白日如夜。

出處

食,通“蝕”。語出《左傳·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預注:“既,盡也。”《清史稿·時憲志五》:“求食既、生光時刻,以食甚距緯之馀弦為一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