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僵硬

頸部僵硬

疲勞、頸椎病造成的頸部僵硬
頸部僵硬是指頸部肌肉緊張,發脹、發硬,痙攣(抽筋)等現象,脖子運動不靈活。[1]常見于疲勞、頸椎病。頸部僵硬為持續性的肌肉收縮過度,不但使頸部肌肉血液供應減少,也造成代謝物如乳酸等聚積,而引起肌肉缺血性疼痛。後腦疼痛及頭頂痛,則可能是頭部或頸椎病變引起的張力頭痛。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緻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 中醫病名:頸部僵硬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頸椎病患者
  • 常見發病部位:頸部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原因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于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于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鈎椎關節和椎闆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檢查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緻。

(2)頸椎活動範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紮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紮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并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鑒别診斷

頸部僵硬的鑒别診斷:

1、頸部肌肉腫脹變硬:頸部肌肉腫脹變硬是由于骨化性肌炎疾病引起的一種臨床症狀。骨化性肌炎(myositisossificans)為進行性骨質結構于肌肉、結締組織内沉積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趾、拇畸形的一種疾病。病因不清。一部份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見于兒童或青年。表現為畸特的先天性斜頸、扭轉和頸部肌肉腫脹、變硬,但多數不伴疼痛。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劇烈運動或外傷可引起肌肉破裂、出血和血腫形成,多數病人血腫吸收,但亦可繼發肌肉僵硬和骨化形成,最終引起受累肌肉相應關節僵直和殘廢。

2、頸部強硬:頸項活動受限制,此症狀可見于頸肋綜合征。頸肋綜合征是胸廓出口區重要的血管神經受壓引起的複雜的臨床症候群,又名頸胸廓出口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征、胸小肌綜合征、肋鎖綜合征、過度外展綜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處,由于某種原因導緻臂叢神經、鎖骨下動靜脈受壓迫而産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經症狀的總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則肌肉萎縮無力、手部青冷發紫、桡動脈搏動減弱等。

3、頸部呈僵直狀:頸,肩及枕部疼痛,并伴有相應的壓痛點及頸部呈僵直狀,是頸型頸椎病的臨床特點。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緻。

(2)頸椎活動範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紮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紮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并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複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于了解病變的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