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帶撕裂

韌帶撕裂

一般因活動中做出超出關節活動範圍的動作所
棘間韌帶位于相鄰的兩個棘突之間的較深處,其薄而無力,不如棘上韌帶堅韌。[1]腰1~腰3的棘間韌帶分為前部、前中部、中部和後中部四部分。腰4~腰5和腰5~骶1的棘間韌帶隻有前、中、後三部分,各部分相互交叉排列。棘間韌帶有腰神經後支分布,和棘上韌帶起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韌帶撕裂普遍采用中醫治療。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運動員、活動量大者、肥胖者、負重者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西醫學名:韌帶撕裂
  • 中醫學名:韌帶撕裂
  • 所屬科室:外科-骨科
  • 發病部位:膝關節,膝蓋
  • 主要症狀:活動受限、疼痛、不能下蹲
  • 主要病因:外傷、摩擦、擠壓等
  • 是否進入醫保:否

簡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腰背部的屈、伸動作常使棘突分開和擠壓,造成棘間韌帶的各部分之間相互磨擦、牽拉和擠壓,日久可引起其變性。在此基礎上,一旦加上外傷的因素,該韌帶有可能發生松弛、破裂、穿孔,造成棘間韌帶損傷。且棘上韌帶在腰骶部多缺如,因此,在極度彎腰時,該處棘間韌帶所受拉力更大;當在膝關節伸直位彎腰時,骨盆被固定在旋後位,棘間韌帶受到高度牽拉,都是棘間韌帶損傷好發在腰骶部的原因。在腰4以上的棘間韌帶損傷,特别是斷裂,多合并棘上韌帶同時斷裂。

表現

棘間韌帶損傷的主要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外傷後即感腰痛,疼痛及壓痛位置在兩棘突之間的正中處,重壓則疼痛加劇。勞累後及彎腰時,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疼痛可暫時緩解。奴夫卡因局部痛點封閉後疼痛暫時緩解,待藥性消失後壓痛如前。腰部前屈功能受限。痛點封閉後拍腰椎前屈狀态下側位片可顯示棘突間隙增寬,腰棘間韌帶造影可發現部分斷裂、完全斷裂、松弛或發生穿孔。腰棘間韌帶造影雖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有病變而造影正常的可高達70%。

物理療法

針刀治療

患者俯卧,确定棘突間病變處,用龍膽紫标記。皮膚常規消毒,用4号針刀,按四步進針法操作。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刺入,深度3cm~4cm,縱行切開剝離,然後将針體向上、下傾斜在上棘突的下緣和下棘突的上緣沿棘突矢狀面縱行切開剝離1刀~2刀。出針刀,加拔火罐,出血2ml~20ml,取罐後敷創可貼。腰椎微小移位者,行腰部斜扳手法複正。5~6天治療1次,最多治療2次。

針刺治療

主穴為阿是穴(棘突間壓痛點),配腰俞穴。患者俯卧,用2.0寸毫針,先在病變棘突間直刺一針,再在兩側旁開1寸處分别向正中方向斜刺一針,深約1.5寸,腰俞穴向上橫刺1寸~1.5寸。提插撚轉得氣後接G6805治療儀,高頻連續波和疏密波交替作用。從針刀治療後的第2天開始針刺治療,1次/d,5次為1個療程,休息2天後進行第2個療程。

治療結果

治愈(疼痛消失,腰部活動正常,随訪1年無複發)114例;顯效(症狀基本消失,勞累受涼後有不适感,或經治愈後1年内複發)22例,有效(症狀減輕,勞累後又發作,再經治療可緩解)6例;無效(經治1個療程後症狀無減輕)。治療次數最少者1次,最多者2個療程。

上一篇:血痣

下一篇:微針美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