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

醫學術語
靜脈血栓形成是靜脈的一種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并伴有繼發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四肢淺表靜脈或下肢深靜脈。其臨床特點為患肢局部腫痛,皮下可扪及有壓痛的條索狀物或伴有病變遠端淺表靜脈曲張等靜脈回流受阻現象。本病主要通過藥物、手術治療改善,預後較好。[1]
  • 中醫病名:靜脈血栓
  • 外文名:Venous thrombosis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老年人、惡性腫瘤者、偏癱者、産婦及妊娠晚期者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形成的主要因素:靜脈血流滞緩和血液高凝狀态

概述

在靜脈血流遲緩,血液高凝狀态及血管内膜損傷條件下,靜脈發生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并繼發血栓形成的疾病。絕大多數靜脈血栓形成發生在盆腔及下肢的深靜脈。多見于産後、骨折及創傷、手術後的病人。若出現肢體疼痛、腫脹、淺靜脈怒張并沿靜脈可觸之索條狀物,應考慮本病的可能性。超聲多普勒、放射性核素靜脈造影可助診斷。血栓形成早期易于脫落,可造成大片肺梗塞,常是猝死原因之一。因此,早期應選用鍊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療,繼用肝素或香豆素類藥物抗凝治療,防止血栓再形成及蔓延。

形成原因

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較為多樣,其中靜脈血流滞緩和血液高凝狀态是兩個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單一因素不能獨立引發靜脈血栓,常常是兩個或3個因素的綜合作用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例如産後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病率高,即是綜合因素所緻。例如,孕婦産後子宮内胎盤剝離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緻發生産後大出血,與血液的高凝狀态有密切關系。妊娠時胎盤産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時達最高峰,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時的1000倍。雌激素促進肝髒産生各種凝血因子,同時妊娠末期體内纖維蛋白原也大量增加,緻使血液呈高凝狀态,産後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緩,從而有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傾向。單純血流滞緩不足以産生本病,有時伴有血管壁的損傷,如直接損傷、慢性疾病或遠處組織損傷,産生白細胞趨向性因子,使白細胞移向血管壁。同樣,内皮細胞層出現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膠的顯露,均可使血小闆移向血管内膜,導緻凝集過程的發生。

症狀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病,而且呈多發性,在男女中均易引發,特别是青壯年易患。血栓性淺靜脈炎可以發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通常多發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數呈遊走性發作。臨床特點為:沿淺靜脈走行突然發生紅腫、灼熱、疼痛或壓痛,出現條索狀物或硬結。急性期後,索條狀物變硬,局部皮膚色素沉着。 

血栓性淺靜脈炎屬于中醫血痹、脈痹、腫脹、血瘀的範疇。發病時,淺靜脈為一硬索條,可有自發痛。觸痛或牽拉痛,一般稱為“脈痹”;無靜脈曲張病史者,可稱為“血瘀”。《肘後備急方》:“惡脈病,身中忽有赤絡脈如蚓狀”。“皮肉卒腫起,狹長赤痛名”。;沿淺靜脈走行及其周圍組織突發色紅、脹、灼熱、疼痛,待紅腫疼痛漸消後,局部可觸及硬條索狀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熱和輕痛,屬靜脈曲張并發者,多稱為“惡脈”。

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臨床特點的不同,又把肢體、胸腹壁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良性血栓性淺靜脈炎。把間歇性、複發性的血栓性淺靜脈炎稱為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治療

1.治療目的

為防止血栓進行性蔓延、消除水腫、預防肺栓塞發生。方法是卧床,擡高患肢并避免患肢活動,應用濕熱敷,待疼痛消失及體溫脈搏恢複正常後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動。用彈力繃帶纏肢3~6個月,能有效減輕下肢水腫。

2.抗凝治療

肝素和雙香豆素類藥物在治療及預防上都有價值,不僅能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繼續增長,而且能阻止身體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應用抗凝劑時,必須定期監測凝血時間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評估療效,防止出血。在發病10天内,可應用人纖維蛋白酶原激活物,同時結合抗凝劑,促使血栓溶解。

3.其他

對于股青腫、股白腫等病情較重及病史不超過7天的患者,可考慮手術取栓,減輕血栓後導緻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等綜合征。對于有抗凝禁忌證無法規律抗凝,或規律抗凝下仍複發血栓,在此基礎上發生肺栓塞風險大的患者可考慮下腔靜脈植入濾器來防止緻命性肺栓塞風險。

日常注意事項

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避免長時間站立及負重的工作,下肢深靜脈血栓之後,血管有堵塞,血液回流不好,長時間站立不利于下肢功能的恢複,不能很好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後遺症;第二,堅持穿彈力襪,可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後遺症的發生率;第三,盡量睡午覺,避免患肢長期處于腫脹狀态,休息過程中盡量擡高患肢,有利于康複。

确診标準

确診是否患有靜脈血栓需要正确的方法,切忌亂診,誤服藥,否則隻會加重病情,加重患者精神負擔。

診斷标準

根據1995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制訂的标準如下。

1.急性期:

(1)發病急驟,患肢脹痛或劇痛,股三角區或小腿有明顯壓痛。

(2)患肢廣泛性腫脹。

(3)患肢皮膚呈暗紅色,溫度升高。

(4)患肢廣泛性淺靜脈怒張。

(5)Homans征、Neuhof征陽性。

2.超聲多普勒、靜脈血流圖和靜脈造影等可以确診。靜脈造影:靜脈充盈缺損,全下肢(或節段)深靜脈阻塞或狹窄;靜脈再通,呈擴張狀,管壁毛糙,管腔不規則狹窄,瓣膜陰影消失,側支循環形成,呈擴張扭曲狀。

3.排除急性動脈栓塞,急性淋巴管炎、丹毒,原發性盆腔腫瘤,小腿損傷性血腫,小腿纖維組織等疾病。

4.慢性期(深靜脈血栓形成後綜合征):慢性期具有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和後期靜脈血液逆流,淺靜脈怒張和曲張,活動後肢體凹陷性腫脹、脹痛,出現營養障礙改變;皮膚色素沉着,淤血性皮炎,淤血性潰瘍等。

協助檢查

1.B超

2.多普勒超聲

3.阻抗體積描記(IPG)

4.靜脈造影

5.CT檢查

預防

針對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如下腹部、盆腔和下肢手術後減少卧床時間,盡早下地活動,有困難者,可采取按摩下肢、穿着彈力襪或充氣泵等措施加強小腿肌肉舒縮運動,加速靜脈血回流,減少靜脈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尤其對于肥胖、老年、癌症或心髒病患者,必要時術前、術後預防性給予抗凝藥物,防止血栓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