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陵

霸陵

漢文帝霸陵
霸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裡處,是兩座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另一座是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其他九座西漢帝陵,都在渭河北面的鹹陽原上)。至于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霸陵因“因山為陵,不複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并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隻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内部結構。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内建寝殿、便殿等。但也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迹。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内部以石砌築,并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緻墓門後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并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1]。
  • 中文名:霸陵
  •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東北角
  • 别名:灞陵
  • 性質:漢文帝劉恒陵寝

曆史沿革

地理位置2002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次拍賣會,第一次把霸陵推到了中國考古學家面前。6件從這裡被盜出境的西漢黑陶俑出現在美國索斯比拍賣行的拍賣圖錄上,即将被拍賣。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及時進行了交涉。經過中國多方努力,這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随後,相關部門對這6件陶俑的來曆展開了調查,最終确定是盜墓分子從古墓盜掘的。

2016年,大墓外藏坑受到盜擾,為确認墓葬保存狀态及周邊文物分布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古工作者對大墓及其附近的窦皇後陵、薄太後南陵和相傳為漢文帝霸陵的“鳳凰嘴”地點,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并對陵園外藏坑進行了考古發掘,基本确認江村大墓為西漢早期漢文帝劉恒的霸陵。

2021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線上會議,會上公布了陝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

陵寝介紹

霸陵陵區外景灞陵,在灞河西岸,“就其水名,因以為陵号。”

灞陵在漢長陵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裡,位于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灞橋區席王街辦毛西村西,群衆稱為“鳳凰嘴”。灞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沒有封土。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

至于為何霸陵選址在此,據推測和漢初仍被遵循的“昭穆制度”有關。但從《史記》來看,霸陵選擇依山而建,防盜是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來加以考慮的。霸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

霸陵因“因山為陵,不複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并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隻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内部結構。

霸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内建寝殿、便殿等。但目前也沒有發現陵園的遺迹。據記載,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内部以石砌築,并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緻墓門後來被水沖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并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結構特征

地處西安東郊白鹿原的西端,東北約800米處為窦皇後陵,西南約2000米處為薄太後南陵,北部約2100米處為原國保單位霸陵所在“鳳凰嘴”地點。考古勘探确認“鳳凰嘴”地點并無漢代墓葬遺存,排除為霸陵的可能。江村大墓平面為“亞”字形,地表無封土,墓室邊長約72米、深30餘米,墓室四周發現110多座外藏坑,外藏坑外圍有卵石鋪砌的陵園設施(暫定名“石圍界”),邊長約390米,石圍界四面正中外側有門址,推測可能為獨立的帝陵陵園(窦皇後陵也有獨立的後陵陵園)。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外圍發現陵園園牆遺存,推測共處同一座大陵園内,大陵園東西長約1200餘米,南北寬約863米。考古發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餘件,銅印印文有“車府”“器府”“中騎千人”“府印”“倉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江村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加之其周邊分布窦皇後陵、薄太後陵,專家确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考古調查

考古發掘了江村大墓的8座外藏坑,出土陶俑、銅印、銅車馬器及鐵器、陶器等1500餘件,銅印印文有“車府”“器府”“中騎千人”“府印”“倉印”“中司空印”等,表明江村大墓周圍外藏坑應為模仿現實官署、府庫建造。江村大墓的形制、規模均符合西漢最高等級墓葬規格,加之其周邊分布窦皇後陵、薄太後陵,專家确認江村大墓為漢文帝霸陵。

在漢文帝母親薄太後南陵的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發掘了封土西側的3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帶有異域裝飾風格的金、銀飾品,薄太後陪葬大量罕見金器有草原風格。

自2017年至今,考古人員勘探發現了江村大墓(霸陵)的“石圍界”、圍合江村大墓與窦皇後陵的外陵園牆,以及建築遺址、陶窯等,發掘了江村北陶窯遺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漢墓等,出土各類陶俑1000多件,金、銀、銅、鐵、陶質文物3000餘件。在考古中,出土的一件“青銅齒輪”,更讓考古人員歎為觀止。該青銅齒輪表面平滑,中間為圓孔,36齒排列規整。

相關陵寝

合葬陵和陪葬陵

孝文窦皇後,原籍趙地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曾作為“良家子”被呂後選入皇宮。後來,呂後挑選宮女賜與諸侯王,她是其中之一。她原來希望嫁到原籍趙地,主管的官吏也答應了她的請求。但由于一時疏忽,她被分配到代地,無可奈何,到了代地,成了代王劉恒的姬妄,但很受劉恒寵愛。公元前188年,她生了兒子劉啟。

劉恒被擁立為帝時,代王王後已死,劉啟被立為太子,其母為皇後。窦太後死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與文帝合葬。

需要注意的是漢代的陵寝制度。西漢一般是帝後合葬不合陵,即皇後與皇帝葬在同一處,但各立陵冢。因此,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後和妻窦皇後的陵寝。

關于文帝

文帝介紹

劉恒(公元前200年一前157年)是高祖劉邦和薄姬的兒子。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立其中子劉恒為代王,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後遷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丞相陳平、太尉周勸和朱虛侯、劉章等粉碎了呂氏宮廷政變,迎立代王劉恒為皇帝。文帝劉恒進一步廢除秦代的苛刑酷法,重視農桑。減少租稅,加強邊防建設,有效地阻止了匈奴對中原地區的侵犯,保衛了和平環境。

漢文帝的名字在中國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對他政績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是薄姬。

劉恒在劉邦的衆多兒子中是很幸運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後僅生了一個,即惠帝劉盈。在惠帝去世後,呂後為了使自己長期掌握政權,對劉邦其他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呂後共害死了四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後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後最後死時,劉邦的八個兒子隻剩下了劉恒和劉長。

在劉邦的衆子中,劉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個,這和他的母親有關。母親薄姬原是項羽所封魏國王宮的宮女,在劉邦打敗魏國後,将許多宮女選進自己的後宮,後來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劉恒。但劉恒出生後,薄姬卻遭到劉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沒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劉恒從小就做事小心,從不惹是生非,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劉恒七歲時,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舉他做了代王。雖然地位沒其他王子那樣顯赫,但這恰好幫文帝躲過了呂後的迫害,幸運地活下來,後來又幸運地登上了皇位。

劉邦的舊臣陳平和周勃在呂後死後,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然後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代替當時呂後立的小皇帝劉弘,他們覺得劉弘不是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最後,他們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恒赴長安繼承皇位。

劉恒見到使者,開始并不是很高興,相反,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屬臣們也意見不同,有的認為是一個陰謀,有的則分析說不會有假。劉恒決定用占蔔來決定吉兇。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蔔結果,這個結果的意思是: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親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啟延續禹的那樣。占蔔的人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現在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為了以防萬一,劉恒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一步步小心從事,深怕又中了計,喪命黃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離長安城五十裡的時候,又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最後,小心的劉恒終于在陳平等衆大臣的擁戴下平安地繼承了皇位,住進了未央宮。

文帝當政的23年間,“宮室苑圍、車騎服禦,無所增益。”在厚葬成風的秦漢時代,文帝要求修建灞陵用磚、瓦就可以了,不要用金銀裝飾,不要大興土木來修墳,這樣可以節省經費,不勞民傷财。對于一位封建皇帝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至于《晉書索琳傳》記載,三秦人盜掘漢文帝灞陵時“多獲珍寶”,這可能是他死後,其臣子違其遺囑所為。

文帝功績

文帝即位後繼續惠帝的與民休息的政策,這是他開創“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在即位之初,他就連續下了兩道诏書,表達了自己愛護百姓、體恤民情、關心老人的意願。管理民政的政府機關向各縣發布了命令:對八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賜給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鬥;九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賜帛二匹,絮三斤。賜給九十歲以上老人之物,必須由縣丞(縣令的屬官,職權僅次于縣令)或者縣尉(僅次于縣丞)送達;其他由啬夫(鄉的官吏)來送達。

一、節儉表率

文帝在曆史上還是個以節儉著名的皇帝。他曾嚴責各地各級官員要節省,防止擾民。在公元前178年,即文帝即位的第二年,他下诏清點長安的公用馬匹,将多餘的一律送到驿站使用。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直這樣節儉。宮殿、皇苑等都是使用以前留下來的,從來不嫌簡陋。他本來想造一座供宴遊的露台,但看到工匠的預算,要用“百金”,就說道:“這等于十個中等人家的财産,我本來用先帝的宮殿就覺得很奢侈了,露台就不用建了。”後宮所用的衣服器物也因為文帝的監督和表率,沒有任何奢侈攀比之風。

二、虛心納谏

通過納谏,文帝糾正了自己錯判的将軍魏尚一案。魏尚原是雲中郡的太守,他愛護将士,多次擊敗匈奴,使匈奴一直不敢輕易南下。但後來因為在上交的敵人首級時比原來報告的少了六個,文帝一氣之下就罷免了他的官職,還判了刑。文帝在一次和郎署長官馮唐聊天時,得知馮唐祖先是趙國人,父親住在代郡,文帝曾經做過代王,于是二人便很投機地談起來。自然談到了趙國有名的将軍廉頗。文帝便很高興地說,如果他能得到向廉頗那樣的将軍,就不怕匈奴入侵騷擾了。馮唐聽了很不以為然,很不客氣地說,如果陛下能得到廉頗那樣的将軍,恐怕也不能很好地重用。文帝聽了很生氣,就問為什麼。馮唐說,廉頗之所以能經常打勝仗,是因為趙王信任他。但現在将軍魏尚僅僅因為上交的首級比報告的少了六個,就落得個罷官入獄的結局。所以由此知道就是得到了廉頗那樣的将軍也不能很好地使用。

文帝聽了,轉怒為喜,同一天就派使者釋放了魏尚,恢複了他原來的官職,對于敢直言的馮唐也給予了獎賞:提升他做了車騎都尉。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和鐵面無私的法官張釋之之間的事。張釋之以正直、敢于和文帝争辯出名,文帝讓他做了廷尉,即最高司法官。一次,文帝出巡路過中渭橋,結果拉車的馬被一個行人驚吓,這在當時叫做犯跸,即觸犯了皇帝的行動。張釋之經過審理得知,犯法的行人原來聽到了行車的聲音,因為來不及躲閃,就躲到了橋下邊。一會兒後,他覺得車馬應該走遠了,就從橋下出來,結果卻恰好撞上了文帝的車駕。驚慌得拔腿就跑,就這樣使馬受驚。張釋之依照法律規定,罰金四兩。文帝聽說了很不高興,嫌他判輕了,張釋之據理力争:“國法應該是天子和天下百姓一起遵守,如果違背律條,輕易重判或者輕判,就會使法律失去信用。既然陛下讓臣來處理,就要按照國法辦事,如果我帶頭任意行事,那豈不是給天下的法官們起了壞作用嗎?”文帝聽他說的有理,就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不再追究了。

還有一次,祠廟中高祖劉邦塑像前邊的玉環被人偷走了,盜賊抓住後文帝讓張釋之重重處罰。張釋之則按照法律規定判處棄市,即砍頭再陳屍示衆,以表示被衆人唾棄。文帝聽了惱怒不已,說自己讓他負責處罰,是想讓他處以族刑,即誅殺全族的人,而張釋之卻隻殺他一人。張釋之摘下帽子跪下說:“國法沒有規定盜哪個廟的東西重處,盜哪個廟的東西輕處。如果現在判此人族刑,那将來萬一有小民在高祖的陵墓上抓了一捧土,陛下又要用什麼國法來治罪呢?”文帝覺得張釋之說的有道理,又問了一下太後的意思,便承認張釋之處罰得當不再追究了。

三、重農罷兵

文帝對農業非常重視,認為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為了勸農耕種,文帝還親自耕作,以作表率,後來,他還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允許以糧食換爵位,或者用糧食來贖罪。重農最典型的措施還是減輕農民的賦稅,在公元前167年,即文帝十三年,文帝宣布免除了農民的租稅。

為了給重農創造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使國家集中精力進行生産,文帝采取措施解決了南粵趙陀的獨立問題,消除了戰争。

趙陀原是秦始皇時的南海郡的郡尉,即郡的軍事屬官。秦始皇平定南方的領土後,曾設置了三個郡,即南海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州市)、桂林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西桂平)和象郡(官府所在地是現在的廣西崇左),在秦朝末年,趙陀趁農民戰争混亂之機兼并了其他兩個郡,還自立為南粵武王。西漢初期,劉邦還沒有力量征讨,就采取了緩兵之計,封趙陀為南粵王,讓他治理當地粵族各部。在呂後當政時,覺得南粵是蠻夷之地,就限制對南粵的貿易,如不向南粵輸出鐵器,賣給他們的馬、牛、羊都是公的,沒有母的,就是不讓他們得到的牲畜自己繁殖。趙陀見呂後如此對待,就幹脆獨立,自稱為南武帝,還攻打長沙郡。呂後派兵鎮壓,卻被趙陀打敗。趙陀的老家在真定(即現在河北石家莊市東北部,現存有趙陀墓),在聽說祖先的墳墓被毀,家族兄弟被殺後,發誓要替祖先和兄弟報仇。文帝命令修好趙陀的祖先墓,又派人撫慰其家族的人。最後派使者帶着诏書和禮品出使南粵,告訴趙陀隻要他取消帝号,就恢複他南粵王的稱号,照舊管理南粵地區。趙陀最後又歸順了漢朝。

對于北面的匈奴,文帝用和親和積極防禦相結合的措施,同時将内地的人遷到邊疆,充實當地的經濟力量,這也為邊疆的兵力補充提供了保證。文帝上述的重農和罷兵措施使漢朝的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

四、法制改革

在古代的刑罰種類中,有很多的肉刑,如墨刑,即用刀劃面額然後塗墨,劓刑,即割掉鼻子,刖刑,即砍腳,宮刑,即破壞生殖器。其他的刑罰如連坐法,也很殘忍,一人犯罪常常連累家族的人一起受罰,處死或者是沒為奴隸,喪失平民身份。

文帝廢除的首先是連坐法,當時叫做首孥連坐法。當時的大臣陳平和周勃開始不同意,但在文帝的堅持下,隻好按照文帝的意思起草了诏書,終于将連坐法廢除了。其次是對肉刑的廢除,改為處以笞刑和杖刑,因為次數太多,有的三百,有的五百,還是太重,經常把人打死,于是又減輕次數,最終達到了減輕刑罰的目的。

還有“诽謗妖言罪”也在文帝時廢除了。對于皇帝不能随便議論,更不能有所怨恨,如果觸犯,就是犯了“诽謗妖言罪”。百姓不高興時因為常詛咒天地,這又和“天子”有了聯系,百姓因此就犯了“民詛上罪”。文帝将這些罪名予以廢除,說這些罪名使大臣們不敢說真話,在上的皇帝也就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對國家政事是很不利的,無法招賢人納良才。

在公元前157年夏,文帝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谥号“孝文”,廟号為“太宗”,一般都稱他為“漢文帝”。文帝葬在霸陵,在現在西安市的東邊。霸陵是個樸素的陵墓,據說是瓦做的,裡面也沒有什麼珠寶玉器,所以很完好地保存到了現在,沒有像慈禧太後的陵墓沒多久就落得個被孫殿英掘墓散屍骨的可憐結局。

遺言遺産

漢文帝當皇帝的時間有23年,自從中國有皇帝以來,已經算是創造皇帝在位時間的第一個長時間執政紀錄了:秦始皇12年,秦二世3年,漢高祖12年,漢惠帝7年,呂後8年。到了公元前157年的農曆六月份,漢文帝患上重病。盡管他隻是剛滿了46周歲,可他卻預知到自己快不行了,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

感人的遺言

遺诏的開頭部分以談論人生哲學開始:“朕聽說凡是天下萬物隻要有生,就沒有不死的。死亡這件事是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實在是用不着特别哀傷。現在世間的人們,都喜歡生而讨厭死,為了厚葬不惜傾家蕩産,為了服滿喪服不惜傷害健康,我很是不贊同。”

遺诏的以下部分把漢文帝一貫保持的低姿态做人的風格發揚到了極緻:“況且朕既不德,對于百姓沒有什麼幫助;現在要死了,還要使百姓穿着喪服很長時間,違反寒暑的穿着慣例,使父子悲傷,傷害長幼的志向,減損人們的飲食,斷絕對于鬼神的祭祀,那不是在加重我的不德嗎?!怎麼對得起天下!”

“朕獲得奉祀祖先宗廟機會,以眇眇之身而高居于天下君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全托天地之靈,社稷之福,境内保持了安甯,戰事很少。朕既不敏,經常害怕犯錯,以至于羞辱了先帝的遺德;時間長了,又怕不能善始善終。現在終于得以天年,也得以追随高祖。這是對朕之不明的嘉獎,怎麼會有什麼悲哀的感覺!”

這位細心的皇帝将自己的後事布置得也是無微不至:“其令天下吏民:喪事傳達後隻需要服喪三日,三日後吏民都要脫去喪服。各級官府不得禁止百姓取婦、嫁女、祭祀神靈、飲酒食肉。應該從事喪事事務的,都無需穿着給父母服喪的‘斬衰’喪服(不縫衣邊的喪服),绖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也不要在車輛上和兵器上蒙上白布,不要動員男女百姓到皇宮裡來哭喪。宮殿裡按禮應該哭喪的,每天的白天和傍晚各放聲哭上十五聲,行禮結束後就停止。不是在白天、傍晚固定的行禮時間的,禁止宮殿裡擅自哭喪。下葬後,有關人員穿着大功(粗的熟麻布)的喪服十五日,換穿小功(較細的熟麻布)十四日,再換穿細麻布的喪服七日,就可以脫去喪服。其他沒有在本法令中明确規定的事項,比照本法令施行喪事。布告天下,使臣民都明知朕的意思。霸陵(漢文帝預定的墓地)山川都要保留原樣,不要更改。夫人以下直至最低的少使稱号的嫔妃(按照當時的法律,皇帝的嫔妃分為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七個等級)全部放回娘家。”

漢文帝還另外命令,由中尉周亞夫為車騎将軍負責指揮出喪的行列;典屬國(管理降順的外族事務的大臣)徐悍為将屯将軍,負責指揮附近各地駐軍;他最信任的郎中令張武為複土将軍,擔任安葬漢文帝的棺柩的總指揮,并給陵墓複土封存。漢文帝還明确規定,出喪動用的人力:總人力為三萬一千人,其中長安附近的屬縣征發一萬六千人,關中地區的其他縣征發一萬五千人。

這些喪事的細緻安排,突出的都是節哀與節儉,謹慎的防止大辦喪事引起民力匮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