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都

雩都

中國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
雩都指于都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贛州市以東,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甯都縣,境内以客家人為主,通行客家話。于都縣人口衆多、勞動力資源豐富,是贛州市唯一一個人口超百萬的縣;是資源大縣,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和銀、鎢、鋅、鉛、煤等27種礦産資源;是生态大縣,森林覆蓋率達71.8%,獲評“省級森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是千年人文之鄉。
    中文名:于都 外文名:Yudu County 别名:雩都 行政區劃代碼:360731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市 地理位置:江西省贛州市東部 面積:2893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342300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贛B 地區生産總值:

建制沿革

于都縣地處贛州東部,距贛州65公裡,南昌422公裡;東鄰瑞金,南接安遠,西連贛縣,北毗興國和甯都;總面積2893平方公裡,轄23個鄉鎮357個行政村;是著名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2年6月,于都縣被國務院列為瑞(金)興(國)于(都)經濟振興試驗區。

于都縣曆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人類居住。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迄今已有2214年的曆史,是贛南建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于都以北有雩山,取名為“雩都”,1957年6月1日起改“雩都”為“于都”。建縣時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今甯都、石城、安遠、瑞金、會昌、尋烏諸縣,故有“六縣之母”之稱。隋初前,古南康郡治設在于都近250年之久,是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故遺存的曆史文物古迹極為豐富,現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9處。

于都是一塊紅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戰争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進行過偉大革命實踐的地方,是著名的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的集結地和出發地。蘇區時期,先後分設于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于西等縣。長征前夕,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等機關設在于都縣城。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1處(14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後方保管處舊址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7處。

行政區劃

于都縣轄9個鎮、14個鄉:貢江鎮、鐵山垅鎮、盤古山鎮、禾豐鎮、祁祿山鎮、梓山鎮、銀坑鎮、嶺背鎮、羅坳鎮、羅江鄉、小溪鄉、利村鄉、新陂鄉、靖石鄉、黃麟鄉、沙心鄉、寬田鄉、葛坳鄉、橋頭鄉、馬安鄉、仙下鄉、車溪鄉、段屋鄉;共有25個居委會、357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于都縣境内地貌複雜,有盆地、丘陵和綿延的山地,也有寬廣的山間河谷堆積平原及崗地,整個地勢由一系列平行山嶺與許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樣的盆地組成,形态呈北東——南西向條狀展布。其中,以縣城為中心的于都斷陷紅岩盆地被盤桓縣境西北部的雩山山脈和東北部的武夷山餘脈與南部的九連山餘脈延伸的群山所環抱。 南、東、北地勢較高,逐漸向中西部傾斜,形成一個封閉式的以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大小河流彙集貢水的丘陵低山地貌,其中南部屏坑山主峰海拔1312米。地勢漸次向中間降低,中西部谷地平緩、低丘廣布,盆地相間,西部羅坳大灘貢水河床海拔98米。

自然資源

于都縣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分别是8.2℃和29.7℃,極端氣溫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7%,年日照時數1621.9小時,年均無霜期305天。受寒潮、台風、高溫幹熱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

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占全縣總面積的67.8%,水稻土占11%。境内地下礦藏資源豐富,有鎢、錫、铋、鋅、金、銀、銅、鐵、錳、稀土、灰石、透閃石、耐火粘土等28種,是贛州市重要的礦産品基地。其中,鎢礦有大中型礦區7處,煤、石灰石儲量大、分布廣。

人口民族

全縣常住人口總數為905439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縣内的港澳台居民以及外籍人員),戶籍人口總數為1119478人。全縣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57751人,占總人口的50.56%;女性人口為447688人,占總人口的49.44%。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96118人,占總人口的43.7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321人,占總人口的56.25%。

轄區内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彜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縣委副書記、代縣長:李松柏。

經濟

2020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79.43億元,增長4.3%;财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固定資産投資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3.4%;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增長7.3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3342元,增長6.3%;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037元,增長9.3%。

2021年上半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50.96億元,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8%;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1.6%(總量40.88億元);财政總收入完成14.02億元,增長13.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82億元,增長14.1%;實際利用外資預計(下同)完成8285萬美元,增長7%;進出口總額17.96億元,其中出口額17.38億元,增長84.7%;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下同)分别為17788元、5061元,分别增長11%、15%;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别為8550元、5520元,分别增長15.6%、13.67%。

風景名勝

于都縣“山明川秀,地麗物繁”,名勝古迹衆多,旅遊景點引人入勝。現已開發“紅”“綠”“古”特色旅遊景區10餘處,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場――屏山牧場、羅田岩摩崖石刻、寶塔公園等。另外,在全國新農村建設發源示範點——羅坳油槽下和梓山歐陽屋新開發的農家樂休閑旅遊景點,吸引各地遊客旅遊觀光。目前于都正計劃組織籌備建立長征文化藝術旅遊節和唢呐藝術旅遊節;新開發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楊公壩、盤古茶場生态旅遊等10個旅遊景區。

長征第一

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于都紅軍大橋”是于都縣橫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橋。1934年,8.6萬紅軍主力從于都河上8個渡口渡河,踏上二萬五千裡長征路。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于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

羅田岩

位于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323國道旁,距縣城1公裡,曆代名人摩崖石刻衆多。該地是以丹山碧水為主的曆代風景名勝地,開發于南北朝,創有“華岩禅院”,為《愛蓮說》碑刻發表地。

屏山

屏山坐落于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内,距縣城約60公裡,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餘裡,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山頂處,明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朱紹綱曾在此安營紮寨、練兵習武。

寶塔公園

位于縣城西門323國道旁,寶塔舊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後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現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檐,每級設遊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刹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着色調和,仿宋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