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落傘

降落傘

航空工具
降落傘是人或物體脫離一定高度,利用空氣阻力減緩下降速度的軟質器具。[1]主要由柔性織物制成。是空降兵作戰和訓練、航空航天人員的救生和訓練、跳傘運動員進行訓練、比賽和表演,空投物資、回收飛行器的設備器材。
    中文名:降落傘 外文名:chute 用途:

起源回溯

早在公元前一百年西漢時代的《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著作中寫道:“使舜上塗廪,瞽叟從下縱火焚廪.舜乃以兩笠自杆而下,得不死。”他叙述的故事是,上古時代,有個叫舜的人,有次上到糧倉頂部,瞽叟從下面點起了大火,舜利用兩個鬥笠從上面跳下,沒有被燒死。這是人類最早應用降落傘原理的記載。相傳公元1306年前後,在元朝的一位皇帝登基大典中,宮廷裡表演了這樣一個節目:雜技藝人用紙質巨傘,從很高的牆上飛躍而下。由于利用了空氣阻力的原理,藝人飄然落地,安全無恙.這可以說是最早的跳傘實踐了。

日本1944年出版的《落下傘》一書寫到了這件事,書中介紹說:“由北京歸來的法國傳教士發現如下文獻,1306年皇帝即位大典中,雜技師用紙做的大傘,從高牆上跳下來,表演給大臣看。”1977年出版的《美國百科全書》中也寫到:“一些證據表明,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這個跳傘雜技節目後來傳到了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不久又傳到了歐洲。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在國外的一些軍事書刊中,會看到不少這樣的評述:“象火藥一樣,降落傘也是從中國傳來的”。降落傘起源于中國,從飛行中的航空器上安全降落到地面,完全借助于降落傘,降落傘是利用空氣阻力,使人或物從空中緩慢向下降落的一種器具,它是從雜技表演開始發展起來的,随着人類航空事業的發展,後來用作空中救生,進而用于空降作戰。

基本分類

随着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降落傘作為一種空中穩定減速器,已發展成為獨立的體系。由于降落傘使用範圍廣,種類多,分類方面也各不相同。如按使用對象來分:可分為航空兵用傘(救生傘、訓練傘、刹車傘等);空降兵用傘(傘兵傘、特種專用翼傘、工作傘、備份傘。投物傘等);防空兵用傘(航空照明彈傘、炮兵照明彈傘等);尖端配套用傘(導彈回收傘、火箭回收傘、宇宙飛行用傘等);民用傘(運動傘、空脫傘、牽引升空傘、表演傘等)。也有按結構形狀把降落傘分為方形、圓形、翼型、雙錐形、帶條形、導向面型以及旋轉型等等。

降落傘的分類:

降落傘分:人用傘,阻力傘,物用傘三類。人用傘按用途分--救生傘,傘兵傘,教練傘,運動傘,備分傘。按攜帶方法分—胸式傘,背式傘,坐式傘,阻力傘(減速傘)。物用傘分為投物傘,航彈傘,回收傘。

降落傘種類很多,用途不一,但都要求具有輕薄、柔軟、強質比(強度/質量)高、一定的伸長度、透氣性、較高的抗撕裂強度、抗灼傷、耐老化和防黴變等性能。

救生傘

它包括座椅穩定傘和救生傘,是用于拯救應急離機的飛行員生命的救生工具。這種傘用紡織材料除必須符合一般降落傘性能外,還應具有輕薄、柔軟性好、斷裂功大,較高的抗撕裂強度和抗拉斷強度,透氣性好,防灼傷性好,抗老化性能好等特性。

傘兵傘

這是傘兵進行空投作戰與跳傘訓練時的穩定減速工具。它是人用傘中攜帶重量最重的一種降落傘,除人體重量外,還需要攜帶一定的武器裝備。這種傘要求具備安全可靠、适合大負荷和密集跳傘,以皮一定的保護色的特點。這種傘對材料要求具有足夠的強力,傘衣的透氣性要适當,傘衣的鼓風袋應采用輕盈、彈性和飄浮性好及強質比高的紡織材料。

阻力傘

這種傘專門用于飛機着陸時配合其他刹車裝置,可縮短滑跑距離。這種傘的特點是動載大、體積小、重量輕、多次使用、使用環境條件差和耐高溫,因此所使用的紡織材料能經受在粗糙跑道上的拖拉、磨損、斷裂強度要大,經多次使用仍能經受較大的開傘沖擊,要有良好的耐熱性和防灼性,以及較高的抗環境老化性能等。

彈航傘

它是空投各種航空彈(降)落傘的總稱。彈航傘必須具備安全可靠,航彈離機穩定性好并保證有一定的空中滞留時間,達到戰術的要求。開傘動載不超過航彈結構及其儀器儀表允許的承受能力,傘的重量和體積盡量小,有良好的防黴和防潮性。對傘衣織物則要求達到斷裂強度、斷裂伸長、透氣量和重量等指标,以及對環境的适應性、耐化學藥物性、抗老化性、縫紉性、耐壓性、複原能力和阻燃性。

投物傘

這是用于空投物資裝備用的降落傘。空投的物資多種多樣,其重量差異大,大的物品:如卡車、大炮、坦克等。因此,傘用紡織材料要求強度高、重量輕、彈性好,具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抗老化性、耐磨性、防灼性、縫紉性和包裝折疊性等。

航天回收傘

回收傘的作用是保證回收物在完成飛行任務後能安全地回到地面。它除了一般降落傘必須具有的減速、穩定和可靠安全着陸等要求外,還要求解決大過載、氣動熱、粒子輻射、包裝容積的限制等問題。因此,對降落傘所用紡織材料的強質比、耐高溫、耐炳射性能等方面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耐高溫性能和火箭發射高度為126千米,箭頭回收傘開傘高度為66千米,開傘速度達到1100米/秒,為了使降落傘能在火箭、導彈、宇箭飛船等航天器回收中得到應用,必須提高傘衣的耐熱性,常用高熔點聚合纖維織物、金屬纖維織物、陶瓷纖維織物等。

基本用途

降落傘俗稱“保險傘”。降落傘廣泛用于航天航空領域,長要用途是:

(1)應急救生。主要用于飛機失事時拯救飛行員的性命;

(2)穩定作用。保持飛機彈射椅的姿态穩定,空中加油機的加油器穩定;

(3)減速作用。飛機着陸時的刹車減速以及各種航彈傘的滞空減速。降落傘能使飛機着陸滑行由2000多米縮短至800~900米;

(4)回收作用。用于飛機器的空中回收,諸如無人駕駛飛機、試驗導彈、運載火箭助推器、高速探測器以及返回式航天飛行器的回收等。還有宇宙飛船和熱氣球探測器上設備的回收;

(5)空降空投。傘兵空降,以及各種物資和武器的空投;

(6)航空運動。如空中跳傘、山坡滑翔、懸挂翼滑翔、動力飛行以及牽引升空等運動。

結構材料

降落傘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傘衣、引導傘、傘繩、背帶系統、開傘部件和傘包等。由降落傘綢(早期曾用絲綢、棉布、現用錦綸織物制作)、傘繩、傘帶和傘線等紡織材料以及部分金屬件及橡膠塑料件構成。傘繩采用空芯或有芯的編織繩,要求結構緊湊、強度高、柔軟、彈性好、伸長不勻率小。

傘帶用作傘衣加強帶和背帶系統。傘繩是傘衣的骨架,要求具有輕薄、柔軟、強度高、有較高的彈性模量和小于傘衣織物的斷裂伸長等性能。傘帶采用雙層或三層織物的厚型帶,要求具備很高的強度和斷裂功。傘線是縫合降落傘綢、帶、繩各部件的連接材料,要求強度高、潤滑好和撚度均勻穩定。

由于降落傘中2/3的材料是由紡織材料構成的,降落傘的性能與紡織材料密切相關,紡織材料在航空領域的應用,已逐漸形成一個獨特的門類。降落傘所用紡織材料開始時采用蠶絲、長絨棉和優質麻,後被錦綸絲所取代,随着芳族聚酰胺纖維凱夫拉-29纖維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出現,降落傘的性能不斷提高和加強。

降落傘用織物的性能除決定于纖維材料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于其織物的組織結構,大多采用平紋組織并增加經緯密度或是在平紋組織的基礎上加用較粗的紗線在織物上形成格子外觀等辦法來提高織物的強度和抗撕裂性能,改善手感。

發明應用

降落傘發明與應用

另外有資料表明,降落傘是由阿拉伯人首先發明的。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前1000多年,一名阿拉伯人就用木頭和鬥篷制作了飛行器,他的飛行器被認為是降落傘的第一個雛形。

18世紀30年代,随着氣球的問世,為了保障浮空人員的安全,雜技場上的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據國外資料介紹,當時有人制成一種綢質硬骨架的降落傘,以半張開狀态放置在氣球吊籃的外面,傘衣底下帶有傘繩,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氣球失事,即乘降落傘落地.這可能是最早用于航空活動的降落傘.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1911年出現了能夠将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内,适于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于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空降兵

以後,随着運輸機的出現,降落傘得到進一步改進,逐步為軍隊大量廣泛使用,從而産生了空降兵這一新的兵種,帶來了空降作戰這一新的作戰樣式,現在許多國家已經有了精良的傘兵隊伍。

傘兵又稱空降兵,主要是以空降到戰場為作戰方式,其特點是裝備輕型化、高度機動化、兵員精銳化。一般獨立建制為師級或旅級,直接隸屬于軍團一級或更高級别的指揮機構(如前蘇聯/俄羅斯傘兵部隊隸屬于國家總統——武裝力量最高總司令的戰略預備隊)。

1927年,蘇軍使用運輸機在中亞細亞地區空投部隊,一舉殲滅了巴土馬赤匪徒等叛亂分子,是第一次出現的空降戰。1930年,蘇軍空降兵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支正式的傘兵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德國和美國都多次運用空降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50年9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傘兵部隊-空軍陸戰第1旅。

制作方法

材料:一次性台布,細線,透明膠帶,1×1(mm)橡筋條。

制作:

1、以φ600mm的傘為例,将一次性台布裁下620×620(mm)一塊,按圖一多次對折成圖二後截取R為300mm一段,用力擠壓折縫,展開成φ600mm的十六邊形,做成傘衣。

2、截取長度為800mm的線16根,做傘繩,按圖三把傘繩用透明膠帶固定在16條折痕處,把傘繩整理整齊,端部打結後按圖四線和箭體連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