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

阿羅漢

佛教用語
阿羅漢(梵語:अरिहन्त,arhat),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是依照佛的教導修習四聖谛,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的聖者。自佛陀以來,至今已有成千上萬的弟子成就阿羅漢果,還有衆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中文名:阿羅漢 外文名:अरिहन्त 别名:

梵語意譯

阿羅漢有三層意思:

第一殺賊:意即殺掉煩惱之賊。阿羅漢在因地修行滅受想定,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即五陰中的受陰與想陰的煩惱,也就是見惑煩惱與思惑煩惱,斷得幹幹淨淨,得到我空真智,證入阿羅漢果,了脫分段生死。

阿羅漢人子縛煩惱雖斷,還有果縛這個色身,他知道五陰之中是無我相可得,可是對五陰之法還未知當體即空,認為實有五陰之法,所以說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羅漢又叫做愚法聲聞,得證有餘依涅槃,還要努力前進,加行用功,來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從空出假,才能稱為大阿羅漢,得證無餘依涅槃。這就是殺賊的道理。

第二無生: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回苦惱,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須陀洹初果聖人,還要到天上,人間各七返受生。斷除八十八使見惑之外,又斷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聖人,一生天上,一來人間,進斷欲界的後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聖人,雖不來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進斷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說隻有阿羅漢果,才是真正無生。這就是無生的道理。

第三應供:就是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因為阿羅漢,既然證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養禮拜,為衆生作大福田。我們寺廟裡如果有信衆打千僧齋時,就會有一位賓頭盧頗羅堕尊者化身來應齋主的供養,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裡有這樣四句祝願的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弟子名叫阿少兔樓陀,我們中國話稱為無貧尊者,在因地修行時,做一個種田的農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裡種地,帶了一包粗米飯菜,用作午餐。正巧來了一位辟支佛遊戲神通,随緣出現,再到世界上來化現做一個貧僧。

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們乞食。這一天,化來化去,連化七家都沒化到,就空缽回來。路過田間,這位農民見到老和尚就問:‘老師父您今天緣法好嗎?飯菜化到了嗎?’老和尚歎了一聲說:‘不用提了,什麼都沒有化到。’農民一聽,立即産生同情憐憫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師父沒有化到飯菜,回去就要挨餓七天,再下山來化。因此就發大心,把自己所帶的飯菜,誠誠懇懇地雙手捧著供養老師父。

他以慈悲心接受了這份飯菜。飯吃完以後,就遵照佛陀的教導,念誦祝願偈文:‘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老和尚祝願完畢,就回去了。再說這位老農民餓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時候,對面突然跳出來一隻金光閃閃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農民的背上不肯下來。這位農民吃了一驚,趕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來。仔細一看原來是一隻金兔子呀!從此以後這位農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來。

這是現世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報。轉生以後做一個名叫無貧尊者。他在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内,生生世世不受貧困的果報,享受榮華富貴。這件事說明供養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勝的果報。以上所講的即是阿羅漢具足有殺賊、無生、應供的三種道理,也是五種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

阿羅漢三義

一為殺賊,謂殺盡煩惱賊也。

二為應供,謂道高德重,為世福田,堪受人天供養也。

三為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也。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 ,方證得之,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n

小乘行人,修至阿羅漢,即是已斷盡三界見思惑,曆四向,證四果,具六神通,入無學位 ,所事已辦 ,不受後有 ,為聲聞乘中,最崇高的聖者矣。南無阿彌陀佛

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有二,一指聲聞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斷除了六道所持的見思煩惱,脫離輪回,入了四聖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傳阿羅漢的果位次于菩薩,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人,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或五百羅漢像。阿羅漢的第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大乘法雲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僅次於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

阿羅漢的第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大乘法雲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僅次於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見性,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聖法界尚有的塵沙煩惱,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北傳見解,釋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

南傳佛教

八地菩薩是完整地走過三解脫門和八解脫門兩種解脫門的修行者。修行這件事,八地菩薩以後的境遇不是凡夫所能構想的,因為一切都與凡夫現見不同了。常情所理解的世間、所讨論的外境問題,八地菩薩已經沒有了。他的一切都在滅定中,無論出定和滅定都一樣。三解脫和八解脫成為他的過去,所以八地菩薩常有令人費解的行為:世間既然寂滅,自己還是歸入寂滅吧!他便一直處在滅定的狀态中,就像四果阿羅漢一樣。

八地菩薩證悟的滅定與四果阿羅漢有沒有區别?還是有區别的:四果阿羅漢的滅定是受佛呵斥;八地菩薩在滅定中,佛不是呵斥他,而是勸他出滅定。他們的滅定狀态有點類似,都是不起受想。但四果阿羅漢的滅定屬于有餘依涅槃,對于所知外境的理解不透徹,所以說他沒有圓滿修法無我。在四果的時候,對于大乘法要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而八地菩薩對大乘法足夠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