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可夫斯基空間

闵可夫斯基空間

俄裔德國數學家所提出的定理
狹義相對論中由一個時間維和三個空間維組成的時空,為俄裔德國數學家闵可夫斯基(H.Minkowski,1864-1909)最先表述。他的平坦空間(即假設沒有重力,曲率為零的空間)的概念以及表示為特殊距離量的幾何學是與狹義相對論的要求相一緻的。[1]
  • 中文名:闵可夫斯基空間
  • 外文名:
  • 别名:
  • 表達式:
  • 提出者:
  • 适用領域:
  • 性質:空間
  • 時間:1909年
  • 國家:德國

引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科技大學(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ETH;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時期的數學老師赫爾曼·闵可夫斯基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後,于1907年将愛因斯坦與亨德裡克·洛侖茲的理論結果重新表述成(3+1)維的時空,其中光速在各個慣性參考系皆為定值,這樣的時空即以其為名,稱為闵可夫斯基時空,或稱闵可夫斯基空間。

愛因斯坦一開始不認為這樣的表述有何重要性,但當他1907年開始轉往廣義相對論發展時,發現闵可夫斯基時空可說是其所要發展的理論架構的基礎,轉而對這樣的表述采取高的評價。

推導

三維空間的三個坐标相并列的第四維度,并且規定在坐标變換(實際上就是從一個慣性系變換到另一個慣性系)時,變換矩陣必須是正交的。比如,我們常見的洛侖茲變換:

x'=(x-vt)/ (1-v^2/c^2)^(1/2)

y'=y

z'=z

t'=(t-vx/c^2)/ (1-v^2/c^2)^(1/2)

如果把x、y、z依次記為x1、x2、x3,又記ict為x4,寫成矩陣的形式就是:

┌ ┐ ┌ ┐┌ ┐

│x1'│ │ γ 0 0 iβγ ││x1│

│x2'│=│ 0 1 0 0 ││x2│

│x3'│ │ 0 0 1 0 ││x3│

│x4'│ │-iβγ 0 0 γ ││x4│

└ ┘ └ ┘└ ┘

上式中,β=v/c,γ=1/√1-v^2/c^2 。這麼一來,“時空統一”看起來是不是清楚多了?

在這樣的正交變換之下,有一個叫做“四維間隔”的東西是守恒的。如果記間隔為s,那麼s^2=(x1)^2+(x2)^2+(x3)^2+(x4)^2=r^2-(ct)^2這個“四維間隔”,也就是四維時空中兩點(準确地說應該叫做“時空點”)間的“距離”。上式最右邊的r是空間上的距離,t是時間上的距離。

與此同時,c就成了四維時空中一個非常獨特的速度。

假如:

在某個慣性系S1看來,一個物體從A地勻速運動到B地,曆時t1,穿越距離r1;

而在另一慣性系S2中,這一物體從A地到B地,曆時t2,穿越距離r2;

那麼在這兩個慣性系中,“物體從A地到B地”所經曆的“四維間隔”的平方分别是:

s1^2=r1^2-(ct1)^2和s2^2=r2^2-(ct2)^2。

倘若在S1系中此物體速度為c,那麼r1/t1=c,于是s1=0。則經過時空坐标的變換後必有s2=0即r2/t2=c,也就是說這一物體在S2系中的速度也是c。換句話說,隻要時間t以一個固定的常數c(不管這是不是光速!)與空間相聯系,那麼以c為速度的物體在一切慣性系中的速度都是c。

前提是C不為0。

定義

設V是實數域上的四維空間,若g是一個非退化的對稱型且其正慣性指數等于3,則稱(V,g)是一個闵可夫斯基空間.g在适當基下有如下矩陣。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V上的正交變換即稱為洛倫茲變換,V中的迷向向量稱為光向量,V中适合g(x,x)>0的向量x稱為空間向量,而适合g(x,x)<0的向量x稱為時間向量.這些相關名詞指出了闵可夫斯基空間的物理學淵源。

性質

可以證明闵可夫斯基空間的下列性質:

1任意兩個時間向量不可能相互正交;

2任意一個時間向量都不可能正交于一個光向量;

3兩個光向量正交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們線性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