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株潭城市群

長株潭城市群

城市經濟群
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東北部,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積2.8萬平方公裡,是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兩兩相距不足40公裡,結構緊湊。人均水資源擁有量2069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4.7%,具備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長株潭城市群是我國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接合部,區位和交通條件優越。作為“長株潭3+5城市群”的重要五員,衡陽、常德、嶽陽、益陽、婁底像五顆衛星拱衛在長沙的南北和西部。它們的樓市發展因為得省會長沙之地緣優勢,加之“長株潭3+5城市群”建設提速,近年發展迅速。[1]
    中文名:長株潭城市群 外文名: 别名:長株潭、大長沙都市圈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城市經濟群 所屬地區:湖南省 地理位置:湖南省中東部、湘江下遊 面積: 下轄地區:長沙、株洲、湘潭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0731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嶽麓書院、湖南省博物館、橘子洲、韶山、炎帝陵等 機場: 火車站:長沙站、株洲站、湘潭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地區生産總值:17590.42 方 言:湘語 面 積:2.8萬平方公裡 英文名: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Group 特殊政策: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機 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概況

長沙

長沙市,别稱星城,是湖南省省會,國務院批複确定的長江中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市共轄6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個縣,總面積1181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67.32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長沙市常住人口為10047914人;2020年,全年地區生産總值12142.52億元。n長沙地處中國華中地區、湘江下遊、長浏盆地西緣、湖南東部偏北。長沙是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長江中遊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也是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速鐵路、渝廈高鐵在此交彙] 。n長沙是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潇湘洙泗”之稱。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曆史遺迹。凝練出“經世緻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 長沙既是清末維新運動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策源地之一,又是新民主主義的發祥地之一 ,走出了黃興、蔡锷、劉少奇等名人。n長沙是中國(大陸)國際形象最佳城市、東亞文化之都、 世界“媒體藝術之都”。 打造了“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等文化品牌。 長沙有高等學校51所, 獨立科研機構97家,兩院院士73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5個;有雜交水稻育種、“天河”超級計算機、國内首台3D燒結打印機等科研成果。 n

株洲

株洲,古稱建甯,位于湖南省東部,株洲市轄天元、蘆淞、荷塘、石峰、渌口5區,攸縣、茶陵縣、炎陵縣3縣,代管縣級醴陵市,另設有雲龍示範區、株洲經開區,市政府駐地天元區;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一隅。總面積11420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542平方公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人口390.27萬人,非農業人口278.11萬人;2020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為3105.8億元

株洲有着悠久的曆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中華民族的始祖、農耕文化的創始人炎帝神農氏,就長眠在株洲境内炎陵縣鹿原陂。1983年株洲市株洲縣漂沙井磨山發現6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壓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龍山文化遺址。近代,1906年,孫中山先生領導同盟會的萍(鄉)浏(陽)醴(陵)起義,1927年毛澤東同志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都曾震撼中華大地。李立三、左權、譚震林、耿飚、楊得志、宋時輪等近、現代的革命先驅和軍事将領就誕生在這塊熱土上。株洲人民為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和湘贛蘇區,為了祖國的解放,前仆後繼、英勇奮鬥,數以萬計的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株洲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京廣鐵路和滬昆鐵路在株洲交彙成為中國重要的“十字型”鐵路樞紐。株洲是長江中遊城市群成員、長株潭城市群三大核心之一,是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一部分。此外株洲還擁有國家綠化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稱号。

湘潭

湘潭是毛澤東同志的家鄉,是長株潭城市群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核心成員,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湘潭高新區、湘潭經開區、湘潭綜合保稅區3個國家級園區,轄湘潭縣、湘鄉市、韶山市、雨湖區、嶽塘區五個縣(市、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人口272.61萬,全年地區生産總值2343.1億元

湘潭是一座人文厚重之城。自南朝梁天監年間置縣以來,已有1500餘年的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誕生了蜀漢名相蔣琬、晚清重臣曾國藩、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以及王闿運、楊度、“黎氏八駿”、呂骥、蕭三等近代文化大家,是中國書法名城、中華詩詞之鄉。湘潭是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一代偉人毛澤東締造新中國、影響全世界,開國元勳彭德懷、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羅亦農、著名紅軍将領黃公略、開國大将陳赓、譚政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功勳卓著、彪炳史冊。nn湘潭是一座産業興盛之城。早在“一五”“二五”時期就是全國23個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之一,工業體系完備,産業基礎厚實,是全國制造業信息化重點城市、國家863新材料成果轉化基地。

湘潭是一座現代宜居之城。區位交通優越,是湖南融入長三角、珠三角的前沿重鎮,是東部産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最佳傳承地之一。

湘潭是一座創新開放之城。科教資源豐富,擁有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12所大專院校,在校大學生達15萬餘人。科技創新實力雄厚,擁有14家院士專家工作站、11個國家級戰略平台、16個國家級研發平台、12個國家級成果轉化或孵化等平台,是全國知識産權示範城市。

一體化進程表

上世紀50年代,三市合一建“毛澤東城”的構想提出 。

1985年前後,長株潭城市群整體規劃方案論證探讨,并提出統一電話區号等10大工程。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啟動長株潭城市群整體規劃方案,信息同享、通信同城成為五同的重要内容。

1998年,成立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協調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編制實施交通同環、電力同網、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環境同治五個網絡規劃。

2000年,編制《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五”規劃》,世界銀行把長株潭作為在華首批試點,開展長株潭城市發展戰略研究(CDS)。

2002年,編制實施《長株潭産業一體化規劃》。邀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湘江生态經濟帶開發建設總體規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編制。2003年,省政府頒布《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開發建設保護辦法》。

2004年,編制實施《2004-2010年長株潭老工業基地改造規劃》。

2005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寫入國家“十一五”規劃。n省政府頒布實施《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這是我國内地第一個城市群區域規劃。n編制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十一五”規劃》,拓展了經濟一體化,提出推進“區域布局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産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市場體系一體化、社會發展一體化”等“六個一體化”,提出交通同網、能源同體、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環境同治,簡稱“新五同”。n2006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列為促進中部崛起重點發展的城市群之一。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長株潭通信一體化迎來重大機遇。

2008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總體方案》及《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2008-2020年)》。

2009年1月4日,省政府舉行湖南省長株潭兩型辦成立授牌暨國務院批準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總體方案新聞發布會,宣布改革方案和區域規劃全面實施,省長株潭兩型辦挂牌成立。

2009年3月1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同意湘潭産業園區升級為國家重點》。

2009年6月18—19日,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研究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改革建設工作,确定了第一階段“兩型”社會建設四項目标、六大任務,原則通過了2009-2010年長株潭試驗區改革建設實施方案、“3+5”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3+5”城市群城際鐵路規劃方案。2009年6月28日,成功實現長株潭三市長途區号統一為0731,電話号碼升8位,長株潭通信一體化步伐加速。

2009年9月30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長株潭城市群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2009-2020年)》,合計裡程760公裡。

2009年12月26日,京廣客運專線武廣段正式通車。

2010年,滬昆客運專線長沙至昆明段、長株潭城市群城際鐵路長株潭線開工建設。

2010年8月16日,長株潭地區“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啟動。

2010年12月14日,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長株潭試驗區獲批三周年新聞發布會,總結試驗區改革建設第一階段十大成果。

2012年10月26日,《長株潭城市群國土規劃》通過專家評審。

2014年8月底,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

2014年9月,滬昆高鐵長沙至南昌段、長沙至懷化段正式運營

2016年12月26日,長株潭城際鐵路長沙站以南段(長沙——湘潭,長沙——株洲南)正式運營。

2017年12月26日,長株潭城際鐵路長沙站以西段(長沙西——長沙)建成通車運營。

2019年7月,長株潭城市群“三幹兩軌”項目正式開工。“三幹兩軌” 是指:芙蓉大道、洞(井鋪)株(洲)路、潭州大道快速化改造項目以及長株潭城際鐵路“四完善兩加快”,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項目。

規劃範圍

規劃範圍包括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全域,面積2.8萬平方公裡。以三市中心城區、長沙縣全域以及湘潭縣易俗河鎮為中心區(總面積約6600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株潭區域創新發展。以長株潭生态綠心為核心(總面積528.32平方公裡),聯動周邊大托、暮雲、跳馬、雲龍、昭山等區域融合發展,建設長株潭生态綠色融合發展示範區

發展目标

将長株潭區域建設成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增長極、全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全國生态文明建設先行區。依托産業、科技、金融、創新、區位交通等優勢資源,以融入全球産業鍊和價值鍊為目标,構建世界級優勢産業集群和具有全球競争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具有核心競争力的科技創新、内陸地區改革開放的高地,形成開放、包容、合作、共享的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近期目标:到2025年,長株潭區域競争實力、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基礎設施、現代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融城融合發展格局全面形成。nn遠期目标:到2035年,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富裕,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成為中部地區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群

區域新型空間結構

以湘江為紐帶,以長株潭生态綠心為核心,依托區域内重大交通幹線,加快三市空間緊密融通與同城化,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城鎮體系,形成“一軸一心,三帶多組團”的長株潭區域一體化發展新型空間結構

一軸:串聯三市主城區的湘江發展軸。

依托湘江沿岸科創、産業等優勢資源,構建創新與産業融合發展走廊、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廊和高品質人居家園三大功能的湘江發展軸。湘江東岸,依托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聯動金霞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嶽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渌口經開區等區域,重點集聚裝備制造、新材料、數據信息、現代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湘江西岸,依托湘江沿岸教育科創資源,高水平建設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聯動望城經開區、長沙高新區、湘潭經開區、株洲高新區、雨湖工業集中區、天易經開區等區域,重點集聚新一代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文旅科創産業,建設科技創新策源地、湘江教育創新帶和協同創新中心。加快湘江風光帶和濱江地區規劃建設,打造長株潭“百裡濱水走廊”。

一心:長株潭生态綠心。

嚴格落實長株潭生态綠心法治化保護,加強生态空間管控,優化生态空間結構,建設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生态綠心。探索生态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以長株潭生态綠心為主體,聯動周邊大托、暮雲、跳馬、雲龍、昭山等區域,大力發展科創研發、信息技術、數字經濟、設計創意、醫養健康、文體旅遊等綠色創新産業,共建長株潭生态綠色融合發展示範區。

三帶:長株潭中部(京廣)發展帶、北部(渝長廈)發展帶和南部(滬昆)發展帶。

中部(京廣)發展帶,依托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以長沙經開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株洲高新區、天易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空港—高鐵新城、雨花經開區、雲龍新城、渌口經開區等區域,輻射帶動嶽陽等周邊市和湘陰等相關縣市,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聯動衡陽、郴州,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發展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現代物流、臨空經濟、商務會展等産業。北部(渝長廈)發展帶,依托渝長廈高鐵、杭長高速、長張高速,以長沙高新區、甯鄉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望城經開區、浏陽經開區為空間支撐,重點發展先進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食品輕工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輻射帶動湘西北發展。南部(滬昆)發展帶,依托滬昆高速,以湘潭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嶽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醴陵經開區為空間支撐,聚聯湘鄉、韶山、醴陵等區域,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航空科技、新能源裝備、海洋裝備、新材料産業,輻射帶動湘中、湘東、湘西發展。

多組團: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圍繞長株潭中心區,打造若幹重要功能組團。

甯鄉城鎮組團,依托甯鄉主城區、金洲新城、黃材、灰湯、花明樓等重要節點,打造工程機械智造基地、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優質農副産品供應及精深加工基地、區域性旅遊集散地。浏陽城鎮組團,依托浏陽主城區、金陽新城、大瑤、社港、鎮頭、沿溪、柏加等重要節點,重點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煙花、生态休閑旅遊、花卉苗木等産業。韶山—湘鄉組團,立足紅色旅遊資源和産業基礎,打造紅色文化研學旅遊目的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優質農副産品供應基地和綠色建材、電器設備等制造基地。醴陵—攸縣組團,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形成以中國陶瓷為代表的文創産業,大力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農産品加工、生态旅遊等産業。茶陵—炎陵組團,依托紅色文化、綠色資源和産業基礎,重點發展生态文化旅遊、新材料、電子信息、農副産品加工等産業。

發展優勢

區位交通優勢凸顯。

長株潭位于京廣經濟帶、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結合部,京廣、滬昆、渝長廈高鐵動脈交彙,城際鐵路全線貫通,依托湘江航道聯通長江“黃金水道”實現通江達海,以長沙為中心的“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初步形成,已形成高鐵、城鐵、高速、城際快速道、高等級航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

經濟實力全省領先。

長株潭以全省1/7的國土面積、22%的人口,創造了40%以上的經濟總量和财政收入。2017年,長沙市地區生産總值跨越萬億元。2019年,長株潭地區生産總值1.6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占全省地區生産總值的42.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66.61億元,占全省總額的42.1 %;規模工業增加值5242億元,比上年增長8.8%;進出口總額2432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金額640.5億元,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長期落戶長沙。

産業競争力顯著增強。

長株潭聚集9個國家級園區、19個省級園區,形成3個萬億級産業、11個千億級産業和20條工業新興優勢産業鍊。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為代表的工程機械産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1/4以上。以中車株機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規模位列全國首位,電力機車産品市場份額全球第一。以馬欄山視頻文創産業園為基地的“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享譽全球,長沙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戰略新興産業蓬勃發展。

創新動能日趨強勁。

資本、技術及人才等高端發展要素加速聚集,全省60%以上的創業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80%以上的高校科研機構、85%以上的科研成果彙聚長株潭。2019年,長株潭地區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8%,R&D經費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2.5%。超級計算機、超級雜交稻、磁懸浮技術、“海牛号”深海鑽機等一批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先後湧現,長沙麓谷創新谷、株洲中國動力谷、湘潭智造谷成為中國制造新名片。

生态質量持續改善。

湘江保護和治理行動紮實推進,區域内湘江及其支流地表水達标率達99.7%,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大氣監測監控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涉氣排污企業污染治理不斷加強,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以上。重金屬污染耕地修複成效明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率先獲國務院批複。長株潭生态綠心全面完成違規項目整改和工業項目退出,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順利驗收。

城市魅力不斷彰顯。

湖湘文化底蘊深厚,山水洲城形象凸顯,城市活力、吸引力不斷提升,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2019年,長株潭常住人口1530.45萬人,比2018年增加26.25萬人,城鎮化率達7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4.8%。社會保障更加健全,教育、醫療、旅遊等公共服務共享領域不斷擴大,三市通信同号、同城同費、“一卡通”應用不斷拓展。長沙連續11年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

上一篇:珠江三角洲

下一篇:廈門電業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