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師

鋼琴教師

2001年邁克爾·哈内克執導的電影
《鋼琴教師》是由德國、波蘭、法國、奧地利聯合制片的131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邁克爾·哈内克執導,伊莎貝爾·于佩爾、伯努瓦·馬吉梅、安妮·吉拉爾多、蘇珊娜·羅莎、烏多·塞米爾等主演,于2001年5月14日在法國上映。該片改編自艾爾弗雷德·耶利内克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年近40長期禁欲的女鋼琴教師,被年輕帥氣男學生猛烈天真的追求下,兩人展開了連串病态暴力性冒險的故事。
    中文名:鋼琴教師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La pianiste 主演:伊莎貝爾·于佩爾 上映時間:2001年9月5日 類别:劇情 導演:邁克爾·哈内克 編劇:邁克爾·哈内克 影片片長:131分鐘 上映地區:德國,波蘭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顔色:彩色 主要獎項:歐洲電影獎

故事梗概

年屆四十的愛莉卡是一個嚴厲冷峻的鋼琴教師,在維也納音樂學校教授鋼琴,而且以對她的學生嚴格出名,與年老但控制欲強烈的母親同住,在母親異常嚴厲的管教下長大,導緻日後壓抑矛盾欲求不滿的個性,困在這個關系裡兩個女人互相折磨日日争吵。外表賢淑的愛莉卡唯一的發洩管道是去錄影帶店看色情影片與到露天電影院看情人們做愛以宣洩情欲,甚至到廁所内以剃刀自虐得到快感。透過病态的偷窺欲望與自毀頃向的受虐癖來抒發心中的憤怒與不滿。n

直到一天一個金發的活力十足的男學生,亟欲拜師地闖進她的生命中,被她那種奇特沉靜的外表所吸引,加上他自己奇異的人格,開始對老師進行一連串的性愛誘惑,互相以精神與肉體虐待對方。

演職員表

導演

邁克爾·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編劇

邁克爾·哈内克 Michael Haneke

艾爾芙蕾德·耶利内克 Elfriede Jelinek.....novel

演員

伊莎貝爾·于佩爾 Isabelle Huppert.....Erika Kohut

Annie Girardot.....The Mother

伯努瓦·馬吉梅 Benoît Magimel.....Walter Klemmer

蘇珊娜·羅莎 Susanne Lothar.....Mrs. Schober

Udo Samel.....Dr. Blonskij

Anna Sigalevitch.....Anna Schober

Cornelia Köndgen.....Mme Blonskij

Thomas Weinhappel.....Baritone

喬治·弗裡德裡希Georg Friedrich.....Man in drive-in

制作人

Yvon Crenn.....executive producer

Christine Gozlan.....executive producer

Veit Heiduschka.....producer

Michael Katz.....executive producer

獲獎記錄

歐洲電影獎(European Film Award)2001

最佳女主角 伊莎貝爾•于佩爾最佳導演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最佳編劇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最佳男主角 (提名) 伯努瓦•馬吉梅最佳影片 (提名) Veit Heiduschka最佳女主角 (提名) 伊莎貝爾•于佩爾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2002

最佳非英語對白電影 (提名) Veit Heiduschka最佳非英語對白電影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

獨立精神獎2003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邁克爾•哈内克

戛納電影節(金棕榈)2001

最佳影片(提名)邁克爾•哈内克

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2001

邁克爾•哈内克

戛納電影節(影人類)2001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于佩爾最佳男演員 伯努瓦•馬吉梅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2003

最佳女演員(提名)伊莎貝爾•于佩爾

凱撒獎2002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Meilleur second rôle féminin) 安妮•吉拉爾多Best Actress (Meilleure actrice) (提名) 伊莎貝爾•于佩爾

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2002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于佩爾

San Francisco Film Critics Circle2002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于佩爾

Russian Guild of Film Critics(Golden Aries)2001

Best Foreign Film

Russian Guild of Film Critics2001

Best Foreign Actress 伊莎貝爾•于佩爾

Robert Festival(Robert)2003

Best Non-American Film (Årets ikke-amerikanske film)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

Pula Film Festival2002

Best Actress - Foreign Film 伊莎貝爾•于佩爾

Chlotrudis Awards(Chlotrudis Award)2003

Best Movie (提名)

Chlotrudis Awards2003

最佳女演員 伊莎貝爾•于佩爾最佳導演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提名) 邁克爾•哈内克

Camerimage(Golden Frog)2001

(提名) Christian Berger

影片評價

《鋼琴教師》(ThePianoTeacher)是我2001年看的幾部最好的電影之一。因為它是改編自奧地利女作家艾爾芙蕾茲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83年半自傳式的原著小說,使這部着重細膩的心理、人性刻畫的電影更具震撼力。

《鋼琴教師》的故事叙述一位長期受母親嚴格看管的中年鋼琴女教授,在欲望長期被壓抑下性格産生了偏差,年屆四十還與母親同房而卧。在動辄得咎的壓力下,漸漸變得無法正常表達自己内心感受,所以總以嚴峻的晚娘面孔示人,而内心波濤洶湧,隻能藉每天私下看A片或偷窺等變态行徑來獲得滿足。

當她遇上一位年輕英俊的青年學生強力追求時,雖然兩人彼此深深吸引,卻被性格中的極端因子互相牽絆,導緻了互相傷害的恐怖下場,不斷挑戰觀衆的接受能力,也徹底粉碎了每一個相信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麗信念。她把男主角當成挽救自己的最後希望,不僅向他展示她收藏的所有施虐刑具和繩索,并且一股腦把内心世界藉由書信吐露出,但這些塵封已久的肮髒念頭吓壞了男主角,年少的他無法猜透出書信意含其實是求救訊号,因此兩人的愛情開始逐漸分道揚镳。

無奈的是即使理智上分道揚镳,但欲望仍然不斷來糾纏,當女主角後來主動開誠布公自己的過失後,男主角無法忍受誘惑于是重燃愛苗,然而這次短暫複合以一次不愉快的**經驗告終。最後精神病傳染到了男主角身上,他再也無法忍受女主角反反覆覆的變态行為,似乎總在愚弄他年幼無知,殊不知女主角的一切行徑是一個受壓抑心靈為尋找解脫的唯一辦法,因此誤會無可避免的造成了,他決定來到女主角家中,為她實現她心中徹底的欲望,鞭打甚至讓她受重傷。她原來隻是為尋求欲望的釋放管道而已,沒想到宣洩的方式過猛,回頭卻對自己造成了二度身心傷害。

最後女主角身心俱疲的精神渴望報複,讓自己一手栽培的女學生右手緻殘,被發現後,又自傷,我們可以想見不斷壓抑後爆發、再壓抑後更猛烈爆發的無限回圈下去,直到她或者毀滅或者得到救贖的一天。

(病患)不斷地為了重複的想法與行為所苦,他們知道這些想法或行為是過度的,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有效地抗拒它們的出現…。常見的症狀包括:…一再出現無法自主的意念…不由自主地偷竊、偷窺行為,強制性地秉持特殊規則及儀式、過度講究對稱及準确、強迫性的搜集等。…患者還有一些特殊的焦慮,其中包括擔心自己重複的想法及行為被旁人察覺,…對于是否能做到“準确”的不确定性焦慮,…

艾莉卡上色情商店觀賞重口味(hard-core)色情片并嗅着别人用過的、充滿精液的衛生紙、蹲在車旁偷窺車内人做愛、割裂自己的私處…都是重複自己認知的可以得到欲望滿足(或者出口)的“儀式”。而她嚴苛要求學生彈鋼琴時表現出她認為的、對舒伯特音樂表達的準确性和感覺,則可看成是“過度講究準确”的明證。艾莉卡強迫咀嚼着這些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秩序和理性。當男學生華特闖入她的世界,她更試圖用同一套她膜拜的“規則”,企圖控制他,在女生公廁裡,命令熱烈追求自己的他在被口交時看着自己、要求他照着她信中的規則内容對她施暴。

直到這位勢均力敵、操縱伎倆上甚至更勝一籌的男學生逐漸燃起艾莉卡更激烈的欲望和妒忌心,她一手建構的井然有序的世界才因此崩塌瓦解。

跟随着攝影機,我們掉入了影片魔咒般的情境,被親情的血緣暴力所驅騁,也被愛情的欲望暴力所激動,本是人與人的針鋒相鬥,過了理性的臨界點便成了人性的殘酷劇場,就是這個好看,影片喚醒了我們道貌岸然的面相下,也許淺睡也許沉睡的那隻野獸。觀者在倫理道德的天平上失衡摔跤,彷佛是電影害他們掉入人性龌龊的深淵,但正是人人心中都有龌龊的深淵,才會跟影片所剖開的龌龊人性連結。平時你不欲面對的黑暗面,在一間黑暗的映演廳裡讓你親眼面對,你很難不被這股沉重的力量所壓迫、吞噬。

更深一層的是,導演并沒有因為着墨在女主角身上,而忘了賦予男主角華特應有的深度和複雜性。在片中公廁的那場戲中,華特求愛受挫後,說出了他希望有公平的“遊戲規則”。而在最後音樂廳裡華特詭異的笑,和他走出公廁時則如出一轍。這樣暧昧的面部表情揭示的是他痛苦的勝利?愉悅的挫敗?還是寡情的不屑?

艾莉卡怪異的性癖好和傷害女學生安娜的行為固然讓人錯愕,但是華特用”遊戲”的态度處理這段關系似乎也違背了一個真誠愛慕者的形象,讓人非常懷疑他當初的追求是否隻是為了征服一個“不可征服”的女人。而這個女人早已經發出了緊急得求救呼聲。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不再明确了,甚至互換了位置。華特也不再單純是誤入”歧途”的羔羊。在《鋼》片的結尾,導演讓我們看到了男主角的微笑,看到自己曾經(也許依然)愛着的老師的整個理性世界分崩離析之後、眼神渙散、倉皇失措的模樣,所漾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微笑。

伊莎貝Huppert不愧是傑出的演員。艾莉卡這樣受争議的角色,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演成浮面的、膚淺的反派。在細節上,她禁欲的着裝帶着極強烈的自虐象征。其他細微的零碎動作,比如說,在與人群不經意的擦撞後,深怕被細菌傳染般、趕緊不屑地撥撥肩頭的肢體語言,或是在自己房間裡被自己心愛學生擁抱時僵硬的手部動作,以及局促不安的臉部表情,精細地傳達了艾莉卡割裂的内心世界,以及猥瑣與高貴、冷漠與熱情、失落與滿足、騷動與安詳并存的狀态,讓人歎為觀止。也因為這樣充滿層次的演出,觀衆也加入了這個受虐和施虐的集團。

更令人欣慰的是,此片并沒有淪為Huppert的個人秀。如果導演在其他方面着墨不夠,或者力有未逮,電影的整體成績就會大打折扣。難得的是,《鋼琴教師》不但是Huppert的電影,也是導演麥克漢内克的電影。因為導演一方面讓觀衆見識到了Huppert的超水準演出,一方面卻也兼顧了電影本身其他方面的精緻肌理,比如說,角色方面的平行對照(母女間的操縱、男女間的操縱、師生間的操縱)、男主角心理層面的複雜暧昧。

最好檢視《鋼》片導演功力的方法之一是看他如何用影像“牢籠“來象征劇中人面臨的困境。《鋼》片從頭至尾十分一緻地以空間呈現和構圖強調了因艾莉卡自己的意念、文明禮教、以及周遭環境局限所産生的無形牢籠。在第一次艾莉卡跟蹤華特至球場的戲中,我們看到艾莉卡停在圍杆前看着他遠去;最後一幕,艾莉卡疾行走出音樂廳,一個遠景,觀衆猛然察覺艾莉卡走在街道上的欄杆之内。她是否想掙脫這個封閉的牢籠?因為影片中沒有主角的旁白,所以觀衆一眼似乎看不出來。但是仔細回想,影片前半部,每當艾莉卡教琴時,窗外陽光異常地刺眼,她卻總是望向窗外;在口交嘔吐後,艾莉卡更急着奔出門外,導演掌握了用影像說話的精髓,高明地暗示了她急欲掙脫的欲望。

這些主題沉重得讓人透不過來氣,但影片在描述性沖突時,也有超然的幽默。對比所謂正常人與變态者之間的意外沖突常常令我捧腹大笑。

在一個從未有過性生活的老處女的封閉的意識裡,所有的性概念是從粗俗色情映像裡獲得的,她為男人進行口交,雖然是個“愛的表現”但用的卻是命令的語言。她認為這才是正常的性行為。當然相對于她視為正常的行為,則剛好等于男主角的反常,因為男主角所謂的正常應該是先有接吻,愛撫,性交,而後才是更富變化的口交或是game,性虐待…等等,這就是一種沖突,認知沖突……沖突的劇烈程度不亞于當年的西班牙人見到了崇拜異教的印第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