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

銅元

清末民初的貨币
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币的通稱。俗稱銅闆[1]。是中國近代貨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銅元誕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銅元與曆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币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标志着中國金屬貨币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産的新階段。
    中文名:銅元 外文名: 館藏地點: 所屬年代: 類别:中國近代貨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俗稱:銅闆 發行年代:清末民初 誕 生: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由來

甲午中日戰争以後,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瘋狂的劃分“勢力範圍”和搶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随着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國對外貿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銀外流加上沉重的戰争賠款,清政府的财政恐慌日益嚴重。同時,由于帝國主義為掠奪目的對中國的投資,客觀上使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于是,社會對貨币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銅元,就在這一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江西道監察禦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1900年,銅元首次在廣東試鑄成功。銅元每枚重二錢,成色銅九五、白鉛四、錫一。正面鑄“光緒元寶”四漢字和“廣寶”二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龍紋飾,周圍有英銅元文“廣東一仙”等字樣。這是最初的銅元。

1904年,銅元的外觀稍有變化:原來的“每百個換一圓”的字樣改為“每枚當制錢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為“十文”。新銅元精秀、華美。于是,各省紛紛仿效。但各省所鑄的光緒元寶銅币,其畫面上均置省名,字樣和花紋也有所變化。這時,“銅元開鑄已有十省,設局多至二十處”。

1905年,清政府為整齊劃一銅元,解決流弊,着手鑄造“大清銅币”。分四種:當二十重四錢,當十重二錢,當五重一錢,當二重四分,成色定為紫銅九五,配白鉛五。因為濫鑄之風一發而不可收,銅元日趨貶值。

據梁啟超所記各年份銅元鑄額為光緒30年1741167千枚、光緒31年4696920千枚、光緒32年1709384千枚、光緒33年2851200千枚、光緒34年1428000千枚。

1910年(宣統2年)4月16日,清政府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銅元中的問題,頒布了币制則例,在确定銀本位的同時,規定銅輔币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這次計劃尚未實施,就與清王朝一同壽終正寝了。

民國時期,各地軍閥割據勢力相互混戰,繼而又紛紛設廠制造銅元,用以籌措軍費,競相濫造,營私分肥,毫無章法,遂使銅元質地惡劣,價格暴跌。北洋政府時期的錢法更壞,各省不僅沒有停造,反而紛紛增設新廠,所造銅元銅質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北伐以後,銅元逐漸被鎳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中國共産黨領導開辟的蘇區根據地,曾先後制造和發行銅元多種,現在已成為難得的革命文物。

銅元在中國發行流通前後不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它在中國貨币的曆史的長河中,僅是十分短暫的一瞬間,但中國銅元見證了中國從封建社會演化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曆史過程,是中國近代貨币史和錢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曆來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起越來越多國内外錢币專家、學者、收藏者、愛好者去總結和回顧。

生産過程

銅元的制作在制造業裡的行業細分,應該是屬于五金沖壓制造成形的制作生産工藝。五金沖壓制造成形的制作生産工藝兩個重要的生産要素或者說物質條件是:沖壓設備;沖壓成型模具。

銅元制作的兩大生産物質要素裡的沖壓設備,簡單一點說就是沖床,其在錢币制作中提供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壓印銅元需要的壓力,它對壓制出來的銅元産品主要影響在于錢面的深打或弱打。如果制币時沖壓設備的壓力不夠,就會産生弱打;如果壓力太大,就易産生深打;當然産生深打或弱打另一個主要原因還在于模具裝在沖床上時有沒有調整到位。從20世紀初(中國銅元初始開造的年代)到現在的21世紀初,雖說沖壓設備行業水平有巨大進步,精度和時效都有了非常之大的提高,但對銅元的制作(現代指赝品銅元的生産)作用還隻是提供壓力源,對銅元制作的影響也依然主要是深打和弱打的問題。

換句話說,用那個年代的沖壓設備和用現在的沖壓設備隻要銅元模具一樣,制作出的銅元理論上來說應該是一樣的,且一樣也都會存在深打或弱打的問題。當然在存世中,除非發現一款樣式的銅元全部存在深打或弱打的問題,才可以初步認定是沖壓設備提供的壓力問題。但這種現象一般不存在。因為銅元的大小、圖面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設備選型後能提供的壓力就定下來了。所以說銅元制作的第一物質要素”沖壓設備”跟銅元的真假沒有任何明顯的直接的關聯關系。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清王朝逐漸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至此中國陷入到了一定時期的屈辱曆史中。政治、經濟的轉變标志着中國進入了近代史。

清道光廿二年(公元1842年)清王朝被迫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又稱《江甯條約》),清朝的大門從此被打開。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随着國門的打開,國人也逐漸看到了西方工業革命後強大的生産力。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洋務派在清廷逐漸形成并壯大,從十九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其間引進西學,促進思想開放。大量的西方科技和機器的引進促進了中國現代工業的産生和發展。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洋務派領袖之一,兩廣總督張之洞奏準成立廣東造币廠進口英國伯明翰造币廠設備,并于光緒十五年開始進行生産。中國傳統的鑄錢工藝到此也逐步走向了盡頭,鑄錢被機器打制所取代。這也是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貨币領域中的反映。

分類

光緒元寶時期

主要始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這一時期各地造币均有光緒元寶字樣。總廠造币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二字,各地均在正面上緣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區别。這一時期各廠局各盡所能,自行設計,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點的龍圖、花式,是銅元品種最多、圖案最豐富、版式最繁雜的時期。

大清時期

主要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宣統三年(1911)。這一時期各地所制銅元多有大清銅币字樣。總廠造币均在正面左右分列“戶部”和幹支紀年文字,後期則去掉“戶部”,僅有幹支紀年文字,各地造币均在正面中央鑄一陰文省名(也有少數為陽文)以示區别。大清銅币多系戶部統一制發祖模,所以背面統一為蟠龍圖,又稱“大清龍”。大清銅币中也有背水龍、坐龍等圖案,但為數不多,有些還是屬于面背後誤配的錯版。這一時期因清廷整頓錢法,裁并造币廠,銅元品種圖案大不如前。

民國初期

主要指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七年(1918)。其種類有“開國紀念币”、“共和紀念币”及鑄有省名的民國銅元等。這一時期新式銅元與清末舊式銅元混合流通,使銅元的混亂程度進一步惡化。

民國中期

要指民國八年(1919)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這一時期國内銅元的混亂局面達到頂點。地區性分割使銅地流通呈明顯的區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僅有清代的各類銅元、民國各類銅元,個别地區還流通大面額銅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區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額銅元,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也發行有自己的銅元,日僞政權則在他們控制的地區也發行了銅元。因此,這一時期的銅元五花八門,極為混亂。

民國後期

主要指民國二十五年(1936)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民國中期後幾年,各地軍閥逐步走向衰落,國民黨政府開始了統一币制控制金融的進程。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主要發行紙币,銅元輔币逐漸被鎳币所代替。發行的銅元主要有黨徽布圖分币等。解放前夕,貴州、綏遠還發行了地方銅元,但隻是昙花一現。

至此,銅元走完了其短暫的曆程,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收藏鑒别

鑒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

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币的時代特征和個别特征。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币的時代特征,每人類古錢還有它的個别特征。掌握這些特征就可以了解它們是什麼時代的錢币,什麼種類的錢币,并根據這些特征區别真錢和僞錢。古錢的)特征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餞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濤造工藝和币材成分。

了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币的這些時代特征和個别特征,是識别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币的真僞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征和個别特征差得很大的貨币,應特别注意其作僞的确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鑒定、就可确定其真僞。

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别僞錢的僞鏽、僞色。對古錢币鑒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僞,而鑒定鏽色方法簡便、正确可靠。

第三,熟悉僞錢的基本特征。鑒别僞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征和個别特征,也要了解僞錢的基本特征。改刻的僞币币面不平,拼合的僞币正反面币色不一,彼: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迹可尋,、用翻砂法制造的錢币光澤度差)而且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僞币的基本精況和:僞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僞币作僞之處。

第四,掌握與古錢鑒定有關的知識。應了解馬克思主義的貨币理論、廣博的曆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卧錄,古文字學以及曆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鑒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

僞鏽鑒定

僞造銅鏽的方法簡單來說有七種:

第一,用漆和顔料拌:和後塗在僞币上,7年半載後幹硬了,幾乎像真鏽一樣。

第二,用松香或膠水拌以顔料,塗在僞錢币,于硬後看上去也和真鏽一樣,但牢度色澤稍差。

第三,用普通銅錢的真鏽粘在僞造的銅币上,鏽是真的,、預是假的。

第四,把僞币置于土中或潮濕環境中,過兩、三年後,僞錢即生出真鏽,

第五,把僞錢浸人醋酸中,加入硫酸銅,僞币上會長出鮮明結晶狀的綠鏽。

第六,把僞錢浸入硫酸溶液中,較短時期脅會生鏽。

第七、用細銅屑未,與硝酸、預料拌和,塗在僞币上,能長出比較牢固的銅鏽,識别這些僞鏽的方法是:

一,紅鏽和水銀鏽是不能用藥浸、土埋法取得的;如:用顔料和漆、膠水等混合後塗上,時間一長。假鏽即會脫落。

二,用僞币浸入硫酸或醋酸中,域埋入上中長出的釩鏽,一般都在表面,沒有深入銅質内部,“而且長出的綠鏽要粗)松、脆,容易脫落,不能發生硬綠,用手指揿、壓,真鏽和假鏽即易區别,僞錢的鏽松脆易脫落,真錢的鏽手掼很難弄得動。

三,用膠水調以顔料做成的僞鏽,經本起開水泡煮和堿水洗刷,隻要在開水中泡煮或用堿水洗刷,假鏽便會全部脫落。

四,用松香調以顔料做成的僞鏽,雖然表面看來與真鏽難以區别,但假使用手摩擦或熱水浸泡後,鏽上如有松香氣味,即為僞鏽。

五,用漆加顔料做成的僞鏽,經過一年半載後比較堅硬,類似于真币長出的硬綠鏽,但是這種僞鏽色澤不像天然長成的鏽那樣自然,長久以後容易剝落。

總之,真鏽是長年累月自然長成,鏽質入骨,堅硬牢涸,經久不變、人的手指難以刮動。“而假鏽較粗、疏、松、脆。容易刮動或脫落,有的雖看來堅硬,,但經沸水煮或堿水洗刷,,亦會全部剝落。明清以來的銅币由于時代近,往往不主鏽,就隻能根據形制、文字來分辨了。

僞色鑒定

辨色也是辨别僞錢的一法。有的古錢無鏽,傳用日久後。表面上生成一種堅硬的黑褐色或古銅色,稱為“傳世古”。僞币新鑄,當然無傳世古,作僞者把僞币經火鍛燒或放入鹽酸、醋酸中浸泡,取出後再裹入帶内不斷摩擦,做成僞傳世古的。但真的傳世古堅牢,難以刮除,錢币流傳愈久,色澤愈深,越是堅牢,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假的傳世古比較輕浮,色澤不牢,有的是用僞錢放在煤煙上熏黑後,再上蠟打光的。

這種僞造的傳世古用開水泡煮洗刷,即可以基本去除。銅市本身的顔色也值得注意。明中葉前一般以青銅鑄錢,市色青綠,有的泛紅,稱為水紅銅。明代後期以後用黃銅鑄錢,銅色淺黃而帶光澤。清代新疆、福建等少數地區的鹹豐錢用紅銅鑄造,銅色紫紅。如發現宋代以前淺黃發光的黃銅錢,大概就是僞币了,當然宋代以前有時個别貨币由于冶鑄技術不精而雜人其他金屬較多,有的币面也有呈黃銅顔色,如五代南唐的“唐國通寶”、“大唐通寶”以及“開元通寶”大錢也帶有黃銅色澤的,但其成分與銅鋅合金的黃銅不同。

清代的年号錢型式較統一,僞币極少,均用黃銅“鑄造,但個别特殊貨币也有比較珍貴的,如發現清代年号錢用青銅鑄造,呈暗褐青綠色,則亦可以認為大緻是僞币了。

近代銅元的發行流通雖然隻有短短的三十餘年時間,但其數量之浩繁、種類之龐雜、版别之衆多,實在令人歎為觀止。據估算,僅從1900年到1917年,全國各省鑄造的當十文銅元就有320億枚之巨。而僅清末銅元背面的蟠龍圖案版别就超過400種。如今銅元已成為錢币收藏的一大重要門類。但如何從數量如此巨大、種類如此繁多的銅元堆中挑選出較有收藏價值的品種,确實令大多數初涉銅元收藏的錢币收藏愛好者大感為難。現簡要介紹幾種最為簡單易學的挑選方法,希望能對初集銅元的泉友們有所助益。

看鑄造币材

鑄造銅元的材質當然是銅,各種銅元中以紅銅元最為多見,黃銅元少見。有些省份為降低成本多得利潤,大鑄含銅成色較低的黃銅元,如“大清銅币”中心甯字二十文、奉天光緒銅元等黃銅質居多,紅銅元反而少見。此外,民間私鑄的銅元也多為黃銅質。鑄造整齊精美、色澤潤白如銀的白銅币以及鉛質銅元則多屬于樣币性質,難得一見。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不少白銅币僞品,一般采用在普通銅元表面鍍鎳的方法僞造,但不甚光潔,砂眼氣泡較多,邊緣無齒,币身較薄,不具樣币特征,不難辨識。

看面值大小

銅元面值有很多,其中以當十文銅元最為常見,而當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面值銅元都值得留意。“光緒元寶”四川當三十文銅元,因面值不符合民間習慣,旋鑄旋廢,存世僅有十餘枚,非常罕見。“大清銅币”宣統二十文、“光緒元寶”廣東五文、江南甲辰“光緒元寶”二十文、河南省造民國雙旗五百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但也不能一概而論,如民國四川鑄造的“四川銅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看鑄币工藝

銅元一般采用機器鑄造,故稱“機制銅元”。但有些地方因買不起機器因陋就簡鑄币或民間土法私鑄,産生了不是機制的銅元。如采用傳統翻砂法鑄造的“砂版銅元”,人力手搖機械鑄造的半機械币以及手工打制銅元等。這些非機器鑄造的銅元,多是過渡時期的産物,鑄造數量不多,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另外,銅元一般中間無孔,因此發現中間有孔,特别是方孔的銅元值得格外留意。其中以“光緒元寶”安徽方孔十文銅元最為罕見,估計存世量不會超過10枚,被譽為“一級大珍”。

看是否有齒邊

一般情況下,銅元側面是沒有任何紋飾的光邊,軋有齒邊的銅元絕大多數屬于樣币性質值得收藏。但“光緒元寶”江蘇十文和民國十五年的四川嘉禾銅元中也常見齒邊普通品存在,這屬例外。

看品相

品相被稱為是“收藏品的生命”。品相的好壞,不僅影響到收藏品價格的差異,而且還關系到藏品是否容易變現的問題。銅元的品相對銅元收藏意義尤為重大。機制銅元無論是對表面的光潔度,乃至邊絲的好壞都有嚴格的要求,任何缺陷都會影響藏品的價格。圖案文字清晰、無磨損,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撞擊痕迹等,基本可算得上好品相。品相好的銅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種,收藏價值也較高。

保存方法

銅元誕生在清末政治腐敗、經濟衰竭的曆史階段,從光緒二十六年起(1900年),經曆了晚清、民國時期的短短30多年,但其版别衆多、種類龐雜、存世量大,錯配模具、錯簽局名時有發生,造成“奇品”、“趣品”,豐富了收藏研究的情趣。

銅元多以紅銅為材質,大小規範,制作精美,頗具收藏和欣賞價值。目前研究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别鮮為人知,如果仔細鑒别,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另外由于價格低廉,普通銅元的僞品也很少,也減少了買入赝品的風險。在收藏銅元時特别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注意品相外觀。品相是藏品的生命,銅元也一樣。由于銅元是機器壓制的,圖案細微精緻,但線條比較淺,很容易磨損,特别是凸出的部分更是容易磨損,很難找到完美無損的。因此銅元品相的好壞,首先要看文字花紋是否清晰、表面平整光潔、邊緣無明顯磨損等。其次銅元最忌有鏽,因為銅元的曆史并不是很長,與古銅錢有銅綠的值錢是不同的,銅元有鏽會遮蓋銅元的細微部分,收藏價值大打折扣,也影響觀賞。品相好的銅元值得收藏,即使是普通品種,收藏價值也較高。

二是看面值。清代銅元裡各種面值甚多,銅元中當十銅元最常見,其餘面值一文、二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銅元都值得收藏。宣統年間鑄“大清銅币”二十文、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開國紀念币”小寫二十文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河南省造中華民國雙旗五百文大銅元為銅元面值最大者,亦相當稀罕。但也有一些例外的,如民國時四川軍政府鑄造的“四川銅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者卻屬常見品種。

三是注意版别。銅元的版别衆多,清代末期,整個民國期間,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類銅元外,日僞政權也發行過部分銅元。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則流通着根據地自行鑄造的銅币。每個種類都可細分出許多種版别,其中有些版别非常稀少,市場上很難見到,銅元中還有許多錯版,如英文倒置、滿文錯寫、面背錯配、陰陽币等,雖然數量不多,但還是可以碰上,因此收藏時應特别留意,說不定一枚看似平常的銅元,就是難得的錯版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