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

銀行業

吸收公衆存款的金融機構
銀行業在我國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機構,自律組織,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設立的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衆存款的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1]。
  • 中文名:銀行業
  • 外文名:
  • 辦公地址:
  • 性質:金融機構及非政策性銀行
  • 行政級别:
  • 英文名:back
  • 類别:經營貨币和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
  • 範圍: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機構等吸收公衆存款的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

前景

我國銀行業的産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随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莊、錢肆,清代有票号、彙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征

近代銀行的出現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在當時的世界中心意大利首先産生。意大利于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是最早成立的近代銀行。1407年設立的熱亞那銀行是早期的存款銀行。此後相繼成立的一些銀行,主要從事存、放款業務,大多具有高利貸性質。

1694 年英國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股份銀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随着資本主義生  銀行業

産關系的廣泛确立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銀行得以普遍建立。資本主義銀行是特殊的資本主義企業,它的主要職能是經營貨币資本,發行信用流通工具,充當資本家之間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1845年由英國人在廣州設立的麗如銀行(又稱“東方銀行”),是中國最早出現的銀行;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銀行的壟斷組織随着資本的不斷集中而形成。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銀行由原來的簡單的中介人演變為萬能的壟斷者,它既是控制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又可通過資本輸出和跨國銀行的形式進行對外擴張。

我國銀行業資産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占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内外競争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作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銀監會陸續頒布了《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标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商業銀行杠杆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和《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2012年6月8日,銀監會正式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稿(以下簡稱資本辦法),将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

關于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辦法和逆周期資本管理辦法也在進一步讨論。據前瞻網分析,從《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統計,從方向上看,這些監管原則積極體現了國際監管新标準的趨勢;從力度上看,無論是監管标準的設定、還是監管指标的定義以及對實施時間的要求,都明顯高于國際标準的要求。

實施貸款損失準備動态監管。結合撥備制度國際改革進展,2011年銀監會頒布《關于中國銀行業實施新監管标準的指導意見》提出貸款撥備率不低于2.5%,撥備覆蓋率不低于150%。

而随着銀行業競争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别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内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并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概述

銀行業在我國是指 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機構,自律組織,以及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内設立的商業銀行、 城市信用合作社、 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衆存款的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政策性銀行。

銀行是經營貨币和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通過發行 信用貨币、管理貨币流通、調劑資金供求、辦理貨币存貸與結算,充當信用的中介人。銀行是現代金融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

銀行一詞最早始于 意大利語Banko,英語轉化為Bank。曆史上的銀行是由貨币經營業發展而來的。最早的銀行業發源于 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币兌換業,公元前2000年的 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 年的 希臘寺廟,已從事保管金銀、發放貸款、收付利息的活動。公元前200年在 羅馬帝國,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

銀行業發展史

銀行是經營貨币和信用業務的金融機構,通過發行信用貨币、管理貨币流通、調劑資金供求、辦理貨币存貸與結算,充當信用的中介人。銀行是現代金融業的主體,是國民經濟運轉的樞紐。

銀行一詞最早始于意大利語Banko,英語轉化為Bank。曆史上的銀行是由貨币經營業發展而來的。最早的銀行業發源于西歐古代社會的貨币兌換業,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 年的希臘寺廟,已從事保管金銀、發放貸款、收付利息的活動。公元前200年在羅馬帝國,先後出現了銀錢商和類似銀行的商業機構。

我國銀行業的産生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當時出現了一些兼營銀錢的機構,如邸店、質庫等;随後,宋代有錢館、錢鋪,明代有錢莊、錢肆,清代有票号、彙票莊等。這些機構雖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銀行,但已具備了銀行的某些特征。

近代銀行業的發展史

近代銀行的出現是在 中世紀的歐洲,在當時的世界中心意大利首先産生。意大利于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是最早成立的近代銀行。1407年設立的熱亞那銀行是早期的存款銀行。此後相繼成立的一些銀行,主要從事存、放款業務,大多具有高利貸性質。

1694 年 英國成立的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資本主義股份銀行。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随着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廣泛确立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銀行得以普遍建立。資本主義銀行是特殊的 資本主義企業,它的主要職能是經營貨币資本,發行信用流通工具,充當資本家之間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1845年由英國人在 廣州設立的麗如銀行(又稱“ 東方銀行”),是 中國最早出現的銀行;1897年成立的 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辦的第一家銀行。

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銀行的壟斷組織随着資本的不斷集中而形成。銀行壟斷資本和工業壟斷資本溶合為金融資本,銀行由原來的簡單的中介人演變為萬能的壟斷者,它既是控制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又可通過資本輸出和跨國銀行的形式進行對外擴張。

現代銀行業的發展史

我國銀行業資産規模、稅後利潤逐年大幅增長,2011年中國銀行業所實現利潤占全球銀行業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我國銀行業規模發展迅速,但是利率市場化加快、内外競争加劇、盈利增速下滑背景下,銀行金融機構必須在業務結構、資源配置以及區域布局上均作出相應戰略性調整。

而随着銀行業競争的不斷加劇,銀行業金融機構愈來愈重視對行業發展環境與市場需求的跟蹤研究,特别是對銀行業務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内優秀的銀行機構迅速崛起,逐漸形成自己的業務特色并成為行業的翹楚或新秀!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最新的一期《中國金融》撰文指出,新資本辦法對包括我國在内的新興市場國家短期沖擊不大,今年一季度末,在不考慮過渡期的情況下,我國銀行業的核心一級資本缺口僅有33億元,對市場的沖擊微乎其微。

王兆星同時指出,但長期來看我國仍存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信貸規模增長剛性,産生新的資本補充壓力;二是缺乏優先股等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

中國的銀行體系

現代 資本主義國家的銀行結構和組織形式種類繁多。按其職能劃分有: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儲蓄銀行和各種專業信用機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中心,股份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并存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銀行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幾次改革,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央銀行、銀行業監管機構、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銀行體系。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的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币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是銀行業監管機構,負責地銀行類金融機構進行監管;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發起、出資成立,為貫徹和配合政府特定經濟政策和意圖而進行融資和信用活動的機構;商業銀行一般是指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從事其他中間業務的盈利性機構,包括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股份制商業銀行和 城市商業銀行,以及 住房儲蓄銀行、外資、合資銀行。共同組成我國銀行體系的其他金融機構還包括:信用合作機構, 金融資産管理公司, 信托投資公司,财務公司,租賃公司等。

2012年一季度迎轉折 銀行業揮别高利潤時代

持續多年的銀行業利潤高速增長,終于在2012年第一季度迎來轉折點。據報道,建行、中行首季利潤增速僅9.17%、9.94%。

後金融危機時代 中國銀行業何去何從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各國政府對金融監管體系及金融監管理念的反思。2012年6月8日晚,銀監會正式發布了《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稿,将自2013年1月1日起實施。銀行業監管是金融業乃至整個社會經濟穩健運行的基本保證。

從國際監管的實踐進程來看,國際銀行業監管的基本思路與理念始終伴随着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調整變化,大都遵循着金融創新和嚴格監管交替發展的演化路徑。經濟繁榮高漲時,放松銀行監管的呼聲很高,但一旦經濟衰退,銀行出現危機,加強監管的論調又會重新提起。

《2012年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近期發布《2012年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歐洲銀行業去年市值縮水逾兩成。值得注意的是,市值重心從西半球向東半球轉移。

報告顯示歐洲銀行業的巨大損失導緻全球銀行業市值在2011年縮水20%以上,2011年全球銀行業稅後淨資産收益率(ROE)穩定在10%左右,2011年稅後股權成本率(COE)接近14%……

行業事件

銀行業發力電子商務

互聯網金融的魅力已經顯露無疑。就在阿裡巴巴大肆進軍金融領域的時候,傳統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也悄然做起了電子商務業務。

最典型的莫過于建設銀行,其在2011年4月和阿裡巴巴的合作失敗後,2012年6月就推出了電商平台“善融商務”,運營半年實現交易金額30多億元。

除建行外,交通銀行的“交博彙”、中國銀行的“雲購物”等銀行系電商也陸續上線。據《财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有志于打造電商平台的不僅上述幾家銀行,包括工商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都已經在籌備或測試自建的電商平台。

銀行業遭遇金融脫媒已成大勢,原本競争白熱化的電商能否為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尋得另一個出口?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的解釋更切中銀行人士的真正意圖,“銀行做電商業務,關鍵要把銀行的客戶鎖定住”。 

網上銀行對商業銀行将産生本質的影響

我國網上銀行雖然是商業銀行在自身基礎上産生和發展起來的,是傳統銀行業務的延伸和創新。但從現實和長遠的發展态勢看,它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與管理觀念、業務類型、經營方式、組織機構、管理體系、員工隊伍等都将産生全方位的影響。

1、對商業銀行有重要的戰略發展意義

網上銀行的技術基礎,使其具有靈活、強大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僅可以延伸、改良傳統的業務,還出現了諸如銀證合一、存折炒股、在線支付等新業務。并且其創新的空間還很巨大。同時,網上銀行的出現,以其靈活、便捷的優勢,正被人們迅速接受,彌補了傳統銀行業無法或不便涉及的領域,信息容量驚人。可以預料,傳統銀行業支撐着網上銀行業務的快速成長,網上銀行也将拉動傳統銀行業務的持續發展。能否及時、有效地在網上銀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僅關系到能否保持商業銀行現有的市場份額,也将決定其未來的市場結構。

從現實看,我國商業銀行與國外商業銀行的差距有目共睹,并且成為加入WTO後開放銀行市場的一塊心病。但在新興的網上銀行技術方面,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大,并且國内銀行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國外銀行進來後,也不可能一下于把網絡建起來。因此,加快網上銀行的發展步伐,也是迎接WTO的挑戰、縮小與國際銀行業發展差距的捷徑和機會。

2、迫切要求商業銀行更新經營、管理觀念與管理方式

網上銀行具有覆蓋面廣、客戶操作靈活、依靠網絡技術、操作的無紙化、虛拟化等特征,使銀行原有的管理觀念和業務運轉方式發生着本質的變化。對此、顯然不能簡單地套用現有銀行的業務和管理體系。比如,應由網點的擴張轉向網絡的擴展;需要更新銀行的服務理念,深化服務标準,調整機構建設、成本控制、管理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利用等思路,主動揚棄、升華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以開放、接納的心态對待這一新生事物。

3、安全與風險防範更為複雜

安全與風險防範是傳統銀行業經營“三性”之首位要素,在網上銀行時代這一要素并沒有淡化。這是因為它面對着開放、虛拟、管理松散和不設防的互聯網,時刻經受着黑客、網絡技術的挑戰與考驗,具有風險傳輸快、影響面廣等特點,還有來自銀行内部人員的操作性風險。與傳統銀行安全問題集中、具體、風險防範環節多等相比,顯得更為複雜。1998年,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就将對電子銀行與電子貨币活動的風險劃分為操作風險、信譽風險、法律風險、跨境風險,以及與傳統銀行相同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和市場風險等。這些問題,是發展網上銀行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對我國銀行業的宏觀監管和調控方式

監管和調控的目的是理順社會行為,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而監管和調控也要自覺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工作方式。1998年3月,巴塞爾銀行業監管委員會就針對全球電子銀行和電子貨币的發展變化,及時把它納入銀行監管的範疇,推出了《電子銀行與電子貨币活動風險管理》的報告。很顯然,面對網上銀行的出現和電子貨币時代到來,我國對銀行業的現有監管和調控方式亦要及時适當調整,發揮其規範和保障作用。否則,隻會束縛這一新事物的發展。從目前情況看,網上銀行正在并将要對監管和調控銀行業的諸多方面産生影響,并呼喚着這些監管規則的轉變。

1、急需一套權威的網上銀行風險與安全标準

由于網上銀行縮小了銀行市場的地理距離,打破了地域界限,使銀行市場,金融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潛在着新的風險。防止銀行業市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已提上議事日程。就目前而言,我國已有的四家網上銀行所采用的安全認證方式各不相同,國家對此還沒有一個明确的标準界定。對網上銀行的運轉行為,也沒有相配套的法律做約束和保障,對其中的許多行為和權益将難以公正裁定。網上銀行的一系列業務品種也需要确認。面對網上銀行的發展,誰是裁判?如何裁判?怎樣确保網上銀行技術安全的權威性?确定什麼樣的網上銀行市場準入标準和機制?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既對國家相關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任務,也困擾着網上銀行的持續健康發展。

2、社會貨币流通速度将逐漸發生變化

在網絡銀行時代,由于企業和個人資金劃轉的效率提高,大大縮短了社會資金的在途時間。毫無疑問,在同樣的貨币總量條件下,貨币的乘數作用被放大,其直接結果是擴大了一定時期的社會貨币流量。對此,應引起央行的足夠重視,加強監測,增強制定貨币政策的準确度。

3、呼喚調整對銀行業的監管方式和内容

央行對商業銀行現有的監管,主要是針對傳統銀行,重點是通過對銀行機構網點指标增減,業務憑證、報表的檢查稽核等方式實施。而在網上銀行時代,即使是傳統的業務也日益建立在電子化、網絡化基礎上。機構網點的增加已不十分重要;賬務支付的無紙化、處理過程的抽象化,業務量的大幅度增加,均使現有的監管方式在效率、質量、輻射面等方面大打折扣。監管信息的真實性、全面性及權威性面臨考驗挑戰。

由于網絡銀行是電子化、信息化的産物,使銀行業務創新加快。而新的業務品種多突破了現有銀行監管的政策法規,比如銀證合一的銀行卡、存折炒股、網上支付結算等。這些業務又深受社會的喜愛。對此,就不能要求網上銀行新業務削足适履;套用現有的監管和調控标準。中央銀行必須主動研究新情況,調整現有的規則,防止”以不變應萬變”。否則隻會束縛和妨礙網上銀行的發展。

海外擴張潮

2007年11月12日,美聯儲批準了招商銀行在紐約設立分行的申請。這是15年來首家獲準在美設立分行的中資銀行。預計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開設紐約分行的申請也會很快獲準。2007年10月份以來,民生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發布了在海外市場的并購消息,交通銀行法蘭克福、澳門分行、工商銀行莫斯科分行也相繼開業。

2006年,中國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額為25.8億美元,而今年工商銀行并購南非标準銀行一筆交易金額就達54.6億美元。

中國銀行業的海外擴張大潮已經來臨。但是,快速的發展步伐并不意味着高風險。

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張的動因

從内部環境來說,迅速改善的經營狀況為當前中國銀行業海外并購提供了資金保證。經過1998年以來的改革,中國銀行業的主要指标已經有了較大改善。截至2007年6月末,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3%,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8%。在資本充足率方面,達到8%銀行的數目已從2003年的8家增長到135家。2007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實現稅後利潤2544.3 億元,已經達到2006年全年利潤的84%。

通過中國政府的注資和上市融資,中國商業銀行募集了大量資金。2003年以來,中央彙金公司代表中國政府分别向中行、建行、工行注資225億美元、225億美元和150億美元。

2006年11月,工行在上海和香港證券市場同時上市,募集220億美元,為其海外擴張提供了資本。此前,建行、中行、交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均已上市。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形勢有利于中國銀行業大舉海外擴張。次級抵押貸款危機對大量外資銀行造成沖擊,貝爾斯登(Bear Stears)、北岩(North Rock)等紛紛開始與中信證券、工行、中行接觸,尋求對方收購。美元對人民币的持續貶值也使中國銀行業收購外國銀行較為有利。美國存款量最大的25家銀行中,8家已經被外資收購,是5年前的2倍。

中國政府近來也在大力促進中國銀行業的“走出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鼓勵有條件的商業銀行設立和發展境外機構,包括探索采取并購方式參股境外金融機構,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 中國銀監會對于中資商業銀行海外擴張設立了很低的門檻: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權益性投資餘額原則上不超過其淨資産的50%;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申請前一年末資産餘額達到人民币1000億元以上;有合法足額的外彙資金來源;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有效。

目前中國國内的金融環境也使海外擴張成為中資銀行的戰略重點。廣義貨币供應量M2已經由2005年初的25.8萬億元增加至2007年9月的 39.3萬億元,流動性過剩使中國金融系統迫切需要尋找投資渠道。中國政府為了抑制流動性過剩造成國内經濟過熱,多次采取加息、提高準備金率等緊縮政策,這促使國内金融部門把視野轉向國外市場。

中國商業銀行的外國戰略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走出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高盛作為工行的戰略投資者,擔任工行入股非洲标準銀行的财務顧問,在并購對象選擇及具體交易安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美銀)作為建行的戰略投資者,為了整合雙方的亞洲業務,促成了建行成功收購美銀亞洲。正是在戰略投資方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的建議下,中行才會考慮進入飛機租賃行業。

低風險擴張策略

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張的基礎是高漲的海外需求。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融資需求,使中資銀行有了海外發展的客戶基礎,不會與外資銀行發生正面競争。2005年,據國際金融公司(IFC)調查,中國對外投資企業中58%的企業表示他們在獲得融資方面存在困難,77%的企業希望獲得長期和中期融資。據統計,過去4年,中國離岸銀行和國際融資業務保持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

中國商業銀行的海外發展戰略在地域選擇上也體現了其在配合中國客戶海外業務需求。商務部《2006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中國對外投資中90%的非金融類投資分布在拉丁美洲和亞洲,中國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占了81.5%。

由于香港在中國對外投資和貿易中的重要地位,中行、工行、建行等都把香港作為其海外擴張的始發地,工行、建行、交行在其海外戰略規劃中都把亞洲作為了其擴張的戰略重點。

中國企業對能源、礦産等資源的巨大需求推動了其對非洲等資源富裕地區的投資,中國銀行的進入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支持。據咨詢公司Wood Mackenzie 估計,中國公司隻持有非洲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儲備不足2%的份額。

針對于此,工行與南非标準銀行将成立價值10億美元的全球資源基金,把握南非能源市場的快速發展。低成本的融資将有助于中國企業在争奪自然資源過程中取得成功。

中國銀行業極為注重自身能力與海外擴張方式相适應,在擴張上根據不同市場環境,采取并購和新設相結合的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