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

農業物聯網

生産模式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将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準确地确定發生問題的位置,這樣農業将逐漸地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産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産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産設備。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軟件名稱:農業物聯網 軟件平台:以農業物聯網為基礎,為農産品生産提供監控 軟件版本: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 更新時間:從1999年

原理

在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線數據通信等技術,構造一個複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InternetofThings”。在這個網絡中,物品(商品)能夠彼此進行“交流”,而無需人的幹預。其實質是利用射頻自動識别(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别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而農業物聯網,就是把科學用于農業生産,是一種新的農業管理技術。它主要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

步驟

(1)對物體屬性進行标識,屬性包括靜态和動态的屬性,靜态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标簽中,動态屬性需要先由傳感器實時探測;

(2)需要識别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并将信息轉換為适合網絡傳輸的數據格式;

(3)将物體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可能是分布式的,如家裡的電腦或者手機,也可能是集中式的,如中國移動的IDC),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解決方案

方案介紹

農業遠程診斷系統前端設備支持多種傳感器接口,同時支持音頻、視頻功能,可以有效的為農業專家提供第一手的現場專業數據;此外,農業專家還可以通過PC終端登錄農業診斷系統,實現遠程控制灌溉等操作,解決了農業專家極為缺乏的現狀,為實現農業現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方案具有優良的特色,具體如下:

支持H.264編碼,能實現窄帶寬下流暢視頻傳輸,具有超低碼率,帶寬自适應功能。其單卡傳輸CIF圖像在2.5G網絡環境下,最高可達8幀/秒;雙卡傳輸CIF圖像最高可達15幀/秒;在3G網絡環境下,可達15幀/秒。

前端設備是傳感器接口、視頻采集和無線傳輸為一體的智能采集終端,采用便攜式設計,自帶電源,一次充電可使用2-4個小時;支持可變倍攝像機,可調節攝像機,滿足對診斷植物推近觀察的需要。

後端軟件平台支持靈活的管理和調度功能,滿足一位專家對多個前端的農業咨詢支持需要,支持農業專家遠程雙向語音對講功能。

支持分級用戶權限管理,采用數據流加密技術,保證網絡通信安全。

支持多種PTZ協議,協議可擴展,工業标準的控制I/O。

未來

物聯網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場科技革命。

物聯網使物品和服務功能都發生了質的飛躍,這些新的功能将給使用者帶來進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這些功能的新興産業。物聯網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以及固話寬帶的普及是物聯網海量信息傳輸交互的基礎。依靠網絡技術,物聯網将生産要素和供應鍊進行深度重組,成為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現實載體。據業内人士估計,中國物聯網産業鍊今年就能創造1000億元左右的産值,它已經成為後3G時代最大的市場興奮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