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井點降水

輕型井點降水

建築專業術語
輕型井點降水,是一種基坑降水施工工法,沿基坑四周每隔一定間距布設井點管,井點管底部設置濾水管插入透水層,上部接軟管與集水總管進行連接,集水總管為Φ150鋼管,周身設置與井點管間距相同的Φ40吸水管口,然後通過真空吸水泵将集水管内水抽出,從而達到降低基坑四周地下水位的效果,保證了基底的幹燥無水。[1]
  • 中文名:輕型井點降水
  • 降水設備:井點管、連接管
  • 水井分類:無壓井和承壓井
  • 減少:基坑開挖邊坡坡率
  • 施工特點: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施工特點

1、機具設備簡單、易于操作、便于管理。

2、可減少基坑開挖邊坡坡率,降低基坑開挖土方量。

3、開挖好的基坑施工環境好,各項工序施工方便,大大提高了基坑施工工序。

4、開挖好的基坑内無水,相應的提高了基底的承載力。

5、在軟土路基,地下水較為豐富的地段應用,有明顯的施工效果。

降水原理

如下圖示:

水井分類

根據地下水有無壓力,水井分為無壓井和承壓井。

當水井布置在具有潛水自由面的含水層中時(即地下水為自由面),稱為無壓井;當水井布置在承壓含水層中時(含水層中的水充滿在兩層不透水層中間,含水層中的地下水面具有一定水壓),稱為承壓井。

根據水井埋設的狀态,水井分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當水井底部達到不透水層時稱為完整井;否則稱為非完整井。

因此水井大緻分為四大類,無壓完整井、無壓非完整井、承壓完整井、承壓非完整井。

降水設備

井點管、連接管、集水總管、濾料。

施工工藝

井點布置

對于鐵路橋涵的基礎在地下水豐富地段,一般采用單排環型布置,利用單排井點降水,降水深度不宜超過5m。

首先進行基坑處原地面标高的測量,根據地面标高及基底設計标高确定基坑開挖深度,計算開挖坡率及開挖尺寸,依據開挖尺寸,在距離基坑邊緣約1.0m處,布置井點吸水管位置。

高程布置

井點吸水管的濾水管必須埋設在透水層内,埋設深度可按下式計算:H1≥h2+h1+il1(m)

h2:井點管埋置面至基坑底面的距離

h1:基坑底面至降低後的地下水位線的距離,一般取0.5~1.0m

i:水力坡度,環型井點降水一般取1/10

l1:井點管距基坑中心的水平距離(m)

按照上式計算出來的H1值,一般情況不超過6m,井點管露出地面高度不超過0.3m,如果大于6m,則要降低井點系統頂面标高。

施工順序

測量放線 挖井點溝槽 沖孔 下設吸水井點管 灌填粗砂濾料 鋪設集水管 連接集水管與井點管 安裝抽水設備 試抽 正式抽水 基礎施工 撤離井管

利用7.5KW高壓水泵,通過軟管與一根特制的Φ40鋼管相連,鋼管端部設有噴水孔,由兩名操作工人手持鋼管在集水管位置上下抽動,直至成孔,成孔深度一般比濾管深度0.5m,沖孔時注意沖水管垂直插入水中,并做左右上下擺動,成孔後立即拔出Φ40沖水管,插入井點管,,以免坍塌,集水管放入完成後,向孔内灌入少量粗砂,保證流水暢通。

每根井點管埋設完成後應檢查其滲水性能,檢查方法為,在正常情況下,井點口應有地下水向外冒出;否則從井點管口向管内灌清水,看管内水下滲情況,如果下滲越快,說明該管質量優良。

然後鋪設Φ100集水鋼管,集水管與井點水管之間的連接采用L=1.2m,Φ40的橡膠軟管連接,兩頭用鐵絲擰緊,外塗抹黃泥,以防漏氣,最後連接真空水泵進行試抽。

試抽的主要目的是檢查接頭的質量,井點的出水狀況,真空泵的運轉情況,如發現漏水、漏氣現象,應及時進行加固或采用黃泥封堵處理,因為漏氣會影響整套系統的正常工作,影響整體的降水效果。

井點降水在使用時,要求不間斷的連續抽水,真空泵旁側必須配有備用發電機,一但停電,立即要進行恢複,否則可能造成基坑大面積坍塌,井點降水的正常規律是“先大後小,先混後清”原則應立即檢查糾正,在降水過程中,要派專人觀測水的流量,對井點系統的維護觀察。

質量标準:

1、井點管間距、埋設深度應符合設計,一組井點管和接頭中心,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2、井點埋設應無嚴重漏氣、淤塞、出水不暢或死井等情況。

3、埋入地下的井點管及井點聯系總管,均應除鏽并刷防鏽漆一道,各焊接口處焊渣應鑿掉,并刷防鏽漆一道。

4、各組井點系統的真空度應保持在55.3~66.7kPa,壓力應保持在0.16MPa。

注意事項:

1、 土方挖掘運輸車道不設置井點,這不影響整體降水效果。

2、 在正式開工前,由電工及時辦理用電手續,保證在抽水期間不停電。抽水應連續進行,特别是開始抽水階段,時停時抽,會導緻井點管的濾網阻塞。同時由于中途長時間停止抽水,造成地下水位上升,會引起土方邊坡塌方等事故。

3、 輕型井點降水應經常進行檢查,其出水規律應“先大後小,先渾後清”。若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檢查。

4、 在抽水過程中,應經常檢查和調節離心泵的出水閥門以控制流水量,當地下水位降到所要求的水位後,要減少出水閥門的出水量,盡量使抽吸與排水保持均勻,達到細水長流。

5、 真空度是輕型井點降水能否順利進行降水的主要技術指數,現場設專人經常觀測?若抽水過程中發現真空度不足,應立即檢查整個抽水系統有無漏氣環節,并應及時排除。

6、 在抽水過程中,特别是開始抽水時,應檢查有無井點管淤塞的死井,可通過管内水流聲、管子表面是否潮濕等方法進行檢查。如“死井”數量超過10%,則嚴重影響降水效果,應及時采取措施,采用高壓水反複沖洗處理。

7、 在打井點之前應勘測現場,采用洛陽鏟鑿孔,若發現場内有舊基礎、隐性墓地等應及早上報。

8、 如粘土層較厚,沉管速度會較慢,如超過常規沉管時間時,可增大水泵壓力,但不要超過1.5MPa。

9、 主幹管流水坡度流向水泵方向。

10、 如在冬季施工,應做好主幹管保溫,防止受凍。

11、 基坑周圍上部應挖好水溝,防止雨水流入基坑。

12、 井點位置應距坑邊2~2.5m,以防止井點設置影響坑邊土坡的穩定性。水泵抽出的水應按施工方案設置的明溝排出,離基坑越遠越好,以防止滲下回流,影響降水效果。

13、 如場地粘土層較厚,這将影響降水效果,因為粘土的透水性能差,上層水不易滲透下去,采取套管和水槍在井點軸線範圍之外打孔,用埋設井點管相同成孔作業方法,井内填滿粗砂,形成二至三排砂樁,使地層中上下水貫通。在抽水過程中,由于下部抽水,上層水由于重力作用和抽水産生的負壓,上層水系很容易漏下去,将水抽走。

安保措施

1) 井點管透水節段必須包裹嚴實不透砂,埋設深度應達到方案要求标高,并插于透水層。透水節段必須回填中粗砂,保證透水效果。

2) 井點管與橡膠管、橡膠管與集水管、集水管和真空泵的連接保證密封不漏氣。

3) 抽水用電必須嚴格實行三相五線制,配電系統釆用“三級配電兩級保護”,實行“一機一閘一漏一箱”的規定。

4) 降水期間,應設專人巡視降水情況和機具設備的維護,當發生機械故障,如電機燒壞、開挖無意破壞或出現清水混濁等異常現象時,應及時處理,确保正常抽水。

5) 對各水管連接處保證一天檢查一次,防止漏氣,影響抽水效果。

6) 開始抽水時,如觀測降水在計算時間内還未達到規定降水深度時,應立即檢查原因,對降水進行重新修正和計算,直到達到規定降水深度後才可進行下道工序 施工。

7) 井點管間距、埋設深度應符合設計,一組井點管和接頭中心,應保持在一條直線上。

8) 如基坑周圍有高樓或重要建築物時,在抽水期間内,應在基坑周圍建築物設臨時沉降觀測點每日對建築物進行沉降觀測一次(觀測應有觀測記錄),當發現有沉降異常時,應及時釆取措施處理,處理時可在井點管和建築物之間設回灌井,釆用回灌法,保證建築物地基以下水位平衡。  

内容簡介

死亡帽的别稱有毒鵝膏、死帽蕈、鬼筆鵝膏。為一種劇毒的擔子類真菌,在全球範圍内,這種看似無辜的真菌可是多數與蘑菇有關的死亡事件的罪魁禍首。

千萬不要将可食用的蘑菇種類同死亡帽(Amanita phalloides)混淆,後者含有鬼筆毒素與鵝膏蕈堿兩種毒物,僅僅食用30毫克便足以緻人于死地。症狀可能會在食用以後8到12小時才出現,但可以在 一周内引起腎功能衰竭,緻人死亡。

基本資料

蕈傘:綠或灰色,凸圓形,邊緣平滑,表面為内生纖維質。

蕈褶:白色離生。

蕈柄:和蕈傘相同或為白色,有顯著的蕈托,寬3-5厘米。

生長環境:與多種硬木樹形成菌根,如山毛榉,栎木和榛木等,多見于肥沃的土壤上。

分布:廣泛分布于歐洲,也見于整個北美。

毒鵝膏的菌蓋很大,一般直徑是5-15厘米,呈圓形或半球狀,但會随着時間慢慢變成扁平 。 菌蓋顔色以灰色、微黃、橄榄綠為主,雨後顔色往往更淡。菌蓋當濕潤時呈黏性,表皮容易脫落 。毒鵝膏的菌杆上的體環像小裙,一般位于菌蓋下1-1.5厘米的位置。白色薄層自由下垂。菌托色白,像氣囊腫脹。 由于這樣的菌托是它的重要特征,應該避免瓦礫掩蓋,以便檢查。

科學命名

毒鵝膏第一次被描述,是在1727年,法國的植物學家賽巴斯汀·凡利恩特所做的。當時他給予一個簡潔的名稱和描述:“Fungus phalloides, annulatus, sordide virescens, et patulus”,這個描述當時被認為是真菌類,現今仍然也被承認是如此   。縱使其學名phalloides意思為“陰莖狀的”,但并不清楚到底這個命名是因為外型像字面上的陰莖,還是分類上和竹荪同樣為鬼筆屬。

1821年,伊萊斯·馬格尼斯·弗萊斯描述它并命名為Agaricus phalloides,但是本命名範圍卻是所有的白色鵝膏菌屬真菌。 。最後在1833年,約翰·弗裡德裡希·海因裡希·林克決定命名為Amanita phalloides,30年後克裡斯汀·亨德裡克·培生命名為Amanita viridis,但晚了一步 。縱使路易斯·薩克裡頓比林克還早使用Amanita phalloides,此命名争論以薩克裡頓的被駁回作為結束,因為他的研究沒有堅定使用二名法 然而,一些分類學家對于這個結果有不同意見 。

分類學

毒鵝膏為鵝膏菌屬鵝膏菌節的模式物種,這個節包含所有早就鑒定出來的劇毒性鵝膏菌屬物種。在這些物種中最著名的是被稱作“毀滅天使”的鱗柄白鵝膏、死亡天使和白毒傘。“毀滅天使”(destroying angel)這個名稱有時也會被應用到毒鵝膏上,但是“死帽蕈”(death cap)早就成為英文中最常用的俗名。其他常用的俗名包含了“惡臭鵝膏菌”(stinking amanita)和“緻命鵝膏菌”(deadly amanita)。

一種罕見的全白色子實體的菌種,剛開始被馬克斯·畢澤爾視為毒鵝膏的一種,并命名為A. phalloides f. alba,盡管其情形并不清楚。這種菌種長被發現在普通有顔色的毒鵝膏中生長。2004年,它已被描述為一個不同的變種,并且被認定為白毒傘的變種A. verna var. tarda。真正的白毒傘植物部分在春季會因為和氫氧化鉀作用而變黃,但毒鵝膏并不會這樣。

外形特征

毒鵝膏的菌蓋很大,一般直徑是5-15厘米,呈圓形或半球狀,但會随着時間慢慢變成扁平。菌蓋顔色以灰色、微黃、橄榄綠為主,雨後顔色往往更淡。菌蓋當濕潤時呈黏性,表皮容易脫落。毒鵝膏的菌杆上的體環像小裙,一般位于菌蓋下1到1.5厘米的位置。白色薄層自由下垂。菌托色白,像氣囊腫脹。由于這樣的菌托是它的重要特征,應該避免瓦礫掩蓋,以便檢查。

生物學特征

毒鵝膏 

毒鵝膏,是鵝膏菌屬的一員。毒鵝膏廣泛分布在歐洲,并且以菌根型式共生于落葉性喬木。在某些案例中,毒鵝膏會因種植如橡樹、栗樹和松樹的非本土樹種,而意外散播到新的環境中。大型的植物部分(子實體)在夏季和秋季出現;菌傘一般呈現綠色,并且有白色的菌柄和菌褶。

這種毒菇會被誤認為數種可食用種類(尤其像草菇)而被人類食用,因而導緻意外中毒的比例上升   。毒鵝膏是已知的毒菇中最毒的一種菇類。這種菇類在人類因毒菇中毒而死亡的比例中,超過了半數,并且有可能是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六世的死因。毒鵝膏成為衆多研究的主題,而且其生物學上的活性物質也被分離出來。主要的毒性物質為α-鵝膏蕈堿,通常主要會對肝髒和腎髒造成緻命傷害。沒有任何已知的決定性解毒劑被發現。

毒性特征

正如名字所說,死帽蕈劇毒無比,是世界上幾種最毒的蕈類。根據估計,進食大約30毫克或者半個菌蓋足以緻命。2006年,一個三口的波蘭家庭中毒後,一名逝世,兩名幸存者則需要肝髒移植。

2011年末,澳洲堪培拉有四位亞洲人因誤食而導緻死亡或者肝移植。有權威人士建議要避免接觸毒鵝膏。 另外,毒鵝膏的毒性不能通過煮、冷凍或風幹方法來減低。在過去十多年,科學家已經對它的毒性作出深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