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鼠

跳鼠

齧齒類動物
中文名:跳鼠,别稱:跳囊鼠,齧齒目的1科,通稱跳鼠。跳鼠科dipodidae是适應荒漠生活的齧齒類,因後肢長而用雙足跳躍方式行動而得名。與其它類似的跳躍行動的齧齒類相比,跳鼠的後肢和尾更長,後肢長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端毛長形成尾穗,有些種類還有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較大。跳鼠科主要分布于亞洲中部和西部的幹旱地區,也見于非洲北部。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國特産,分布于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于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形态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長,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1]
    中文名:跳鼠 拉丁學名:Dipodidae 别名:跳囊鼠 界:動物界 門:脊柱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齧齒目 亞目:鼠形亞目 科:跳鼠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跳鼠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分布:中國内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

分布範圍

原産地:非洲西南部。有10屬27~28種,廣布于亞、非、歐三大洲的幹旱與半幹旱地區。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7屬21~22種。

生長繁殖

多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産仔2窩,于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産3窩,于9月結束繁殖,每胎産1~6仔,多數為2~4仔。

種類介紹

心顱跳鼠亞科

心顱跳鼠亞科為跳鼠科特征最原始的一類動物。體型皆小,體長均不到7厘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細長,複以稀疏長毛,或在其近基部1/3處具膨大的脂肪積聚部位,尾端均無尾穗;後足3趾(三趾心顱跳鼠屬),或具5趾(五趾心顱跳鼠屬);聽泡異常膨大,其長度達頭骨長之半。

長耳跳鼠

形态較為特殊,而構成單種的亞科。體長8~10.5cm,尾長15~19cm,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cm,占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布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的特有種。見于中國内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于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外阿爾泰戈壁。

五趾跳鼠

分布于我國西北、華北以及俄羅斯、亞洲中部、蒙古、朝鮮等地的荒漠地帶。它的大小和家鼠差不多,體長13~15cm,體重95~140g。但頭大眼睛也大,耳朵也比家鼠的長。身體背部體毛為棕黃色。腹面為白色。它的後腿特别長,腳底下有硬毛墊,适于在沙地上跳躍。前腳有5指,後腳隻有3趾,中間3趾發達。與後腿相适應的尾巴比身體還長,可達20cm,尾上有黑色環斑,末端還有一簇白色蓬松的尾毛,很像個小刷子。

三趾跳鼠

世界上最小的跳鼠是三趾心顱跳鼠,這種跳鼠身形非常迷你,卻擅長于跳躍,最大的體長也沒有超過6厘米,體重也才10克左右,跳鼠還有着又細又長的尾巴,這尾巴足足有它身體的兩倍長呢。目前由于這種跳鼠的整體數量非常稀少,已經被列入了世界瀕危物種之一了,常人見到這種跳鼠的機會少之又少。

外形似五趾跳鼠,體長大于110mm。頭圓吻鈍。眼大。耳殼發達,耳前方有一排白色硬毛,成栅狀但貼頭前折不達眼前緣。尾長,其長約為體長的1/3。前肢短小,具五趾,二、四趾爪發達,爪細長而銳利。後肢約為前肢的三倍,具三趾,各趾下被有梳狀硬毛。門齒前面橙黃色,中央有縱溝。

物種現狀

中國脊椎動物(Vertebrata)共6347種,約占世界總數(45417)的14%,其中許多為中國所特有。特有種數達667種,約占中國脊椎動物總種數的10%。中國脊椎動物物種豐富度高、特有程度高是複雜的動物區系曆史和多樣的生态地理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北方屬古北區,東北大興安嶺和新疆阿爾泰山地區處于泰加林南緣,有許多凍原和泰加林動物區系的代表物種生活在那裡。其中包括跳鼠科(Dipodidae)的許多種。

保護措施

2007年12月13日,一種瀕危的草原齧齒類動物的身影出現在攝像機的鏡頭裡,讓研究它的科學家們驚喜萬分。這種小動物的模樣實在是招人喜歡,難怪人們親昵地稱它為“荒漠米老鼠”,而它真正的名字叫草原跳鼠,因為它行走時像袋鼠一樣用後腿跳着走。

上一篇:曲曲菜

下一篇:紅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