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理

越南地理

中南半島東部國家越南的地形地貌
越南[1]位于中南半島東部,面積為331,688平方公裡,其中25%已經開墾為耕地(1987年)。它瀕臨泰國灣、北部灣和南海,毗鄰中國、老撾和柬埔寨。越南的國土形狀呈S形,南北距離長達1,650公裡,但是東西最狹窄處隻有50公裡寬。越南的海岸線長達3,260公裡(不包括島嶼),越南主張12海裡的領海界線,加上12海裡作為毗鄰安全區,以及200海裡的專屬經濟區。地理坐标:北緯16度00分,東經108度00分。
  • 中文名:越南地理
  • 外文名:
  • 别名:
  • 地理位置:中南半島東部
  • 面 積:331688km²
  • 瀕 臨:泰國灣、北部灣和南海
  • 南北距離:1,650公裡
  • 海岸線長:3,260公裡
  • 地理坐标:北緯16度00分,東經108度00分
  • 宗 教:佛教9.3%,天主教6.7%

主要地形特點

紅河三角洲

是一個平坦的三角形地帶,面積3,000平方公裡,比湄公河三角洲面積小,但是開發較早,人口密度很高。過去曾經是北部灣的一個港灣,逐漸被上千年來數量龐大的河流沖積物所填滿,每年向北部灣推進100米。紅河三角洲是越南民族的祖居地,1975年以前,越南北部70%的農業和80%的工業都集中在紅河三角洲。紅河發源于中國的雲南省,長約1,200公裡。它的兩條主要支流,平均每秒5億立方米,但是在雨季高峰期,可能增加到平時的60倍。

整個三角洲地區,海拔高度不超過3米,許多地方甚至隻有1米或不到1米,周圍是陡峭的森林覆蓋的高地,。該地區經常洪水泛濫,在一些地方洪水高水位的标志超過周圍鄉村14米高。許多世紀以來,控制洪水一直是紅河三角洲經濟文化的主要部分。建造了廣大的堤防和運河系統以牽制紅河,并灌溉富饒的稻作三角洲。古老的系統模仿中國,都擁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大約有一半地區進行複種水稻栽培。

高地

越南北部和西北部的高地和高原主要的居民是少數民族部落。Giai Truong Son起自西藏和中國西南部雲南省,構成越南與老撾和柬埔寨的邊界。它終結于湄公河三角洲,胡志明市(前西貢)以北。中央山地中,有幾處高原,高低起伏,形狀也不規則。山地北部狹窄,非常崎岖;越南的最高峰Fan Si Pan位于西北端,高達3,142米。山地南部伸出許多馬刺,将狹窄的海岸平原分隔成許多一連串的小塊。數百年來,這些地形特征不僅使得南北交通不易,而且構成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區有效的天然障礙。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的面積達到4萬平方公裡,地勢極為低平,所有地方的海拔高度都不超過3米,無數的河流和運河縱橫交錯。湄公河的各條支流攜帶大量沉積物,使得湄公河三角洲每年向南海推進60-80米。一個越南官方資料估計每年沉積物的數量大約有10億立方米,将近13倍于紅河堆積物的數量。三角洲上大約有1萬平方公裡被開辟為水稻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耕作區之一。湄公河三角洲的最南端,稱為金瓯半島,覆蓋着密集的灌木叢和紅樹林沼澤。湄公河全長4220公裡,是世界12條大河之一。它發源于西藏高原,流經中國的雲南省後,構成老撾與緬甸邊界,以及老撾和泰國邊界,分為兩條支流

人口

據越南《西貢解放報》近日報道,越南副總理阮善仁稱,越南人口已達8650萬人,居世界第13位。然而,人均收入和其它各項涉及人民健康的指數卻遠低于世界許多國家。因人口衆多,越南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裡約達227人,為世界平均密度的5倍。

(2008年數據)

人口

8600萬人(其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

年齡結構

0-14 歲: 25.6% (男 11,418,642人/女 10,598,184人)

15-64 歲: 68.6% (男 29,341,216人/女 29,777,696人)

65 歲以上: 5.8% (男 1,925,609人/女 3,055,212人)

年齡中位數

總計: 26.9 歲

男: 25.8 歲

女: 28 歲

人口增長率: 0.99% (2008年估計)

出生率: 16.47 /1,000 人 (2008年估計)

死亡率: 6.18 /1,000 人 (2008年估計)

淨遷移率: -0.39 /1,000 人 (2008年估計)

性别比

出生: 1.07 男/女 1

5歲以下: 1.08 男/女

15-64歲: 0.99 男/女

65歲以上: 0.63 男/女

總計: 0.98 男/女

嬰兒死亡率

總計: 23.61 /1,000 人

男: 24.01 /1,000 人

女: 23.19 /1,000 人

預期壽命

總計: 71.33 歲

男: 68.52 歲

女: 74.33 歲

總生育率:

1.86 嬰兒/婦女

HIV/AIDS

成人感染比例: 0.4% (2003年估計) 感染人數: 220,000人 (2003年估計) 死亡人數: 9,000人

氣候

越南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濕度達到84%。不過,由于緯度的差異,以及地形地貌的顯著差異,各地的氣候也存在着相當差異。在冬季或旱季,大體上是從11月到4月,季風通常從東北方沿着中國海岸,穿越北部灣吹來,趕走許多的濕氣;因此越南大部分地區的冬季較為幹燥(當然隻是與雨季或夏季相比)。

夏季季風發生在從5月到10月,将潮濕的空氣從西南方印度洋上吹向内陸,帶來豐沛的降雨。越南各地的年降雨量從1200毫米到3000毫米不等。接近90%的降水發生在夏天。至于氣溫,主要是受地形的影響,平原地區的年平均氣溫通常高于山地和高原。在平原地區,在最冷的12月和1月,最低氣溫隻有5°C;而在最熱的4月,最高氣溫超過37°C。但是在一些高地,季節的變化很不明顯,常年氣溫都在21°C到28°C之間。不同緯度地區的氣候也稍有不同,越南北半部的季節差異就比南半部分明。

河内

河内 (ha noi) 位于紅河平原中部,是越南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中心。面積921平方公裡(含郊區為2139平方公裡)。氣候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攝氏15度;七月最熱,月平均氣溫攝氏29度。人口267.2萬。

河内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曆史的古城,原稱大羅,曾為越南李、陳、後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紀初,這裡就開始構築城池,時稱紫城。1010年,李朝(公元1009-1225年)創建者李公蘊(即李太祖)從華闾遷都至此,定名升龍。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擴大,在10世紀以前,曾先後被改稱宋平、羅城、大羅城。随着曆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後稱為中京、東都、東關、東京、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内,最終定名河内,并沿用至今。法國殖民者統治時期,曾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勝利後,越南民主共和國(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定都于此。

河内具有都城規模始自11世紀的李朝,當時升龍已是物産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河内分為内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内城曆史上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後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裡。今日河内好多街道仍沿用着舊時的稱謂,如棉行、麻行、糖行、桃行、皮行、帆行、銅行等,其中多數街道的專業性特點已逐漸消失而成為普通的街道。但有些卻仍保有專業性的老傳統,如皮行街全為皮貨,銅行街盡是經營銅器的店鋪。曆史上禁城、皇城内可見樓台殿閣金碧輝煌,禦苑園林秀麗景色;漫步京城之中,四處是林立的寺廟和高聳的寶塔。近千年來,改朝換代和内亂外患使河内城區屢遭破壞,今日,華麗的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隻殘留下不到200米長的正北門以及席行街的官掌門。

河内市風光绮麗,具有亞熱帶城市的特色,樹木終年常青,鮮花四季盛開,湖泊衆多,星羅棋布于市區内外,因而又有“百花春城”之稱。河内市名勝古迹很多,除著名的還劍湖、西湖、文廟、獨柱寺、二征廟、玉山祠、龜塔、巴亭廣場、胡志明陵墓及故居、螺城等外,還有竹帛湖、百草公園、列甯公園(原統一公園)、棟多崗、蓮派寺、浪寺(昭禅寺)、石夫人寺(靈光寺)、象伏寺、金鼓祠(原同天觀)、和風塔、醫廟等。

經濟中心

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市,是越南的3個中央直轄市之一、亦是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由同奈河、西貢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個三角洲上,居西貢河右岸,南臨南中國海,西、北兩面分别同隆安省、西甯省接界,東面是小河、同奈兩省。東南距海口80公裡。根據越南國會1976年7月2日的決定,胡志明市包括解放前的西貢市、嘉定省,以及平陽。厚義兩省的一部分。全市西北至東南長102公裡,東西寬75公裡,面積2390.2平方公裡,其中市區面積140.3平方公裡,人口414萬(1992年)。市區有12個郡,郊區有6個縣。

胡志明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7度,各月之間溫差不超過5度,年日照2500小時至2700小時,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5%~78%,全年幾乎沒有台風。

胡志明市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南圻首府,1955年後為越南僞政權“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胡志明市沒有獨特的名勝古迹,但法式建築較多,如飯店,教堂等。這些法式建築具有濃厚的法蘭西文化風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

胡志明市是越南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有越南最大的内河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優良的商業吞吐港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内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老撾。有良好的國際航空港,可通往曼谷、吉隆坡、馬尼拉。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工業基地。主要有紡織、化學、造船、機械制造、碾米、釀酒、制糖等工廠企業,工業産值占全國工業總産值的30%以上。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工業主要有碾米、制糖、釀酒、編織、卷煙、化學、造船和機械修配等;郊區為稻米主要産地;越南南方交通運輸中心,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胡志明市是最多遊客到的越南城市,這裡沒有太多的新建築物或新馬路,整個市容均予人又老又舊的感覺,可能這份古老的風情就是胡志明市的特色所在吧。十八世紀的胡志明市,在法國人用心的經營下,不但生活習慣深受影響,市容更是十足的法國味,許多美麗的法國殖民建築也成了觀光客流連的地方。

夜遊胡志明市也是一個很好的節目,最好是坐在越南流行的腳踏三輪車上。漫長夜市,可看見在湄公河畔的喧鬧和擁擠。

民族與宗教

越南有54個民族。主體種族越族(中國稱為京族)占總人口的87%,大量聚集在沖積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地區。京族作為一個最大的同系社會群體,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主導文化事業,對社會生活施加巨大影響。越南京族與居住在高地的少數種族少有共通之處,并在曆史上敵視他們,認為他們是野蠻的種族。

少數民族中漢族(華族)、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侬族人口均超過50萬。少數民族(除漢族之外)多居住在占越南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高地。岱依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1477514人(1999年統計),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僅次于越南主體民族越族。岱依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諒山、北?、太原、廣甯等省的河谷和山腳地帶。

宗教

佛教 9.3%, 天主教 6.7%, Hoa Hao 1.5%, Cao Dai 1.1%, 新教 0.5%, 伊斯蘭教 0.1%, 無 80.8% (1999年普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