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赤芍

毛茛科芍藥屬植物
赤芍,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幹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莖、須根及泥沙,曬幹。苦,微寒。歸肝經。有清熱涼血,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是著名野生地道中藥材,應用曆史悠久,用量較大、用途廣泛且需求較為剛性,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出口。
    中文名:赤芍 拉丁學名: 别名:木芍藥、草芍藥、紅芍藥、毛果赤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毛茛目 亞目: 科:毛茛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芍藥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芍藥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采收時間:春、秋二季 用量:6-12g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

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幹燥根。

性味

味苦,性微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主治

用于熱入營血,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瘾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炒赤芍:炒後藥性偏于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傷中,可用于瘀滞疼痛。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力勝,清熱涼血作用較弱。多用于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與生地黃、大黃、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熱吐衄。

2、與金銀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熱毒壅盛,癰腫瘡瘍。

3、與當歸、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經閉、痛經、症瘕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

6-12g。

禁忌

不與藜蘆同用。血虛者慎服。

炮制方法

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淨,潤透,切厚片,幹燥。

1、炒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熱,炒至顔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2、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後,置預熱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每100Kg赤芍片,用黃酒12kg。)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40-1750px,無毛。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黑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花期5-6月,果期6-8月。芍藥喜光照,耐旱。芍藥植株在一年當中,随着氣候節律的變化,而産生的階段性發育變化。主要表現為生長期和休眠期的交替變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階段和生長期的光照階段最為關健。芍藥的春化階段,要求0℃低溫下,經過40天左右才能完成。然後混合芽方可萌動生長。芍藥屬長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長日照下發育開花,混合芽萌發後,若光照時間不足或在短日照條件下通常隻長葉不開花或開花異常。

産地

1、芍藥:分布于東北、華北、陝西及甘肅。各城市和村鎮多有栽培。

2、川赤芍:分布于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和西藏等地。

3、草芍藥: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甯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生川谷。”

2、《名醫别錄》:“芍藥生中嶽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幹。”

3、《本草從新》:“白芍藥……白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血中之滞。赤白各随花色,單瓣者入藥。”

上一篇:貴州菜

下一篇:愛心與教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