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

資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類型
資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礦産資源開發進入後期、晚期或末期階段,其累計采出儲量已達到可采儲量的70%以上的城市[1]。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問題是世界各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都經曆過或正在經曆的突出問題,例如德國魯爾礦區和法國洛林礦區。中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由國務院進行發布,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财政部等單位評定。2008年、2009年、2012年,中國分三批确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
    中文名:資源枯竭型城市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共性特點:4個 城市個數:69個 特點:礦産資源開發過多

中國對策與困境

政策

一旦被國務院發布确定為資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政将給予這些城市财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

根據國務院的要求,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工作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省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工作的領導和支持。

國務院還要求資源枯竭城市要抓緊制定、完善轉型規劃,提出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的具體方案,進一步明确轉型思路和發展重點,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探出一條新路。

困境

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中國資源型城市逐漸受到資源枯竭的威脅,因為自然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資源生産量逐年減少,而且在開發建設各資源城市時隻考慮資源的開采,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條件和因素,導緻了諸多問題,資源型城市面臨着複雜多樣的困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市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出現危機。随着資源的枯竭,生态環境惡化,耕地退化、鹽堿化和沙化,水資源需求告急等問題也接踵而至。

2 資源型城市區位條件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該類城市基本上都是依資源開采地而居,缺乏一般城市的開放性,經濟體系處于封閉狀态,城市其他社會服務功能緊緊依附于主導資源産業,缺乏自主運營的空間。

3 資源枯竭型城市産業高度的單一性,或者稱為非均衡性。資源型産業既是主導産業,又是支柱産業,城市對資源産業的依賴性很大,造成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城市功能不全,第三産業以及可替代産業發展落後。

4 礦業城市在管理體制和利益機制上矛盾突出。礦業企業創造的利稅地方城市留成很低,容易造成企業辦社會,政府辦企業的本末倒置、功能錯位的狀況。

因此,中國的資源型城市,為了扭轉資源漸趨枯竭,減少資源開采收益下降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改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使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富城興、資源竭城衰"的困擾,進行經濟轉型是必要的。

面臨的挑戰

資源長期的依賴,接續與替代綜合産業鍊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單一資源發展路徑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鎖定過程也使産業轉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增加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難度,具體表現在:

1 資源型産業生産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導緻城市發展失去資源收益的支撐

由于資源型企業的投入成本都是可變的,當面臨資源減産後,不管投入如何增加,産量的絕對量是下降的,從而使企業的收益遞減。由于資源開采一般遵循"先上後下,先易後難"的原則,随着資源開采深度的加大,開采成本也越來越大,也會造成收益的遞減。

2 大量沉澱成本的存在使資源型産業結構呈現剛性

在資源開采過程中,設備、鑽井、洞室等資産約占固定資産總量的35%,資源性固定資産具有很高的技術利用鎖定性,這部分資産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轉作它用,形成沉澱成本。沉澱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業退出枯竭資源行業的機會成本,也就缺少了進入其他行業和市場必要的固定資本的支撐,隻能低效率地運營,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導緻産業結構的剛性,使資源性産業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礙。

3 産業結構不合理,産業間關聯度較低

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種産業結構的比例失調,第一産業基礎薄弱,第二産業比重過分偏大,第三産業則發展緩慢、滞後。而且資源型産業都屬于中間投入型産業,産業關聯的特點是後向關聯度低,前向關聯度高,乘數效應小,難以帶動下遊産業及相關産業的發展,從而限制了資源型産業對地方經濟的關聯帶動作用,使得城市經濟過分依賴資源型産業,轉産難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經濟結構。

戰略方式

1 采取多元發展戰略,發展循環經濟,跳出産業衰退循環

資源型産業處于産業鍊的上遊,利潤率很低,資源的消耗使城市的積累能力弱化,生産成本不斷提高,對資源的強烈依賴又導緻在市場分工中隻生産初級産品,産業結構産生不斷低級化的惡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高效循環的利用資源,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培養接續産業,變資源優勢為市場優勢、産品優勢,進而形成特色的産業鍊優勢,而且把利潤轉移到關聯行業和其他産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化工、食品、紡織、醫藥等其他的支柱産業。

2 實施産業結構優化戰略,确保産業政策與城市政策的統一

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是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首先根據社會經濟環境以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和非資源型企業供給結構為重點調整産業結構,同時,正确發揮城市政策對需求結構的引導作用,堅持資源條件的可行性、産銷雙方的一緻性、經濟效益的擇優性,以市場化、産業化、社會化為方向,有選擇地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産業,提高經濟的整體競争力。同時鞏固第一産業農業的基礎地位,推進農業技術改造,制定适當的扶持政策,改組改造第三産業,加快發展新興的第三産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經濟結構的多元化,最終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 實施集約整合戰略,探尋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新途徑

現階段,資源型城市的一個顯着特征是資源型企業過多過小,大約是15萬個,地方小企業和國家大型資源企業兩者互相封閉,形成了明顯的兩元結構,造成了資源管理難,資源浪費大,經濟效益低,安全隐患多的現象,因此,政府應該鼓勵集約化經營開發,通過改組改制和改造,整合一批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大企業集團,适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參與國際競争,以外向型經濟牽動,加速與國際接軌。

産業方向選擇

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曆程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必然伴随着城市化的過程和第三産業的快速發展。然而,對于一個資源枯竭的城市,内需嚴重不足,人才引進難度大,城市缺乏吸引新型産業的前提條件,又怎麼實現現代化産業的轉型呢?針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點,新産業的選擇必須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新的産業必須是勞動密集型的,不能是簡單的資本密集型或技術密集型的産業。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的過程中,不僅要解決發展問題,同時要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

第二,選擇的産業必須是内生外向型的。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如同羸弱的病人經不住大補。如果簡單發展内向型經濟,必然受到内需不足的嚴重制約。因此,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的産業必須是既能拉動内部人員就業,又能為銷往外部地區的産品提供服務。

第三,新産業必須符合新的發展觀。新産業的選擇必須是能夠帶動地方經濟全面發展的産業,即必須是關聯程度高的産業,通過一個産業的發展能夠帶動一系列産業的綜合發展。

第四,新的産業必須是符合新的市場需求的産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