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

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離敦煌市區約35公裡,開鑿于黨河河岸的懸崖峭壁上,是敦煌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藏于巴黎的敦煌遺書記載,西千佛洞的開鑿時間應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時期。
  • 中文名:西千佛洞
  • 外文名:
  • 别名:
  • 開園時間:0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所屬國家:中國
  • 著名景點:西千佛洞第4窟、西千佛洞第7窟、西千佛洞第19窟
  • 開放時間:08:30到17:30(5月到10月)09:00到17:00(11月到4月)
  • 門票價格:40元
  • 所在地:甘肅省酒泉市

簡介

位置

西千佛洞(Xiqianfodong Caves)位于敦煌市區西南35公裡處、黨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與莫高窟僅隔一道鳴沙山。現存洞窟16個,大都為北魏時所開鑿,隻有其中9個窟可以觀賞,其它各窟因無法登臨所以隻能在崖下仰望。北魏洞窟第六窟中心柱東面座下有佛門弟子昙藏為其亡祖父母及父母造像寫的發願文一篇,尚有70多字可以辯認,這一北魏時的手書真迹,極為珍貴,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結構

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裡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龛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裡,香舊圖雲,漢(阙)佛龛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龛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組成

西千佛洞現存石窟16個(窟、龛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确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盤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繪(睐子經)故事,東段繪(勞度叉鬥聖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餘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曆史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曆了類似的盛衰曆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複了整體性和穩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遊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遊人在敦煌至陽關旅遊線上重要的參觀内容。

洞窟介紹

西千佛洞第4窟

該洞窟由前室和主室兩部分組成,前室頂部略呈拱形,主室頂部為複鬥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後經唐代、回鹘、民國時期重修,這一點可從洞窟内的隋代供養人、唐代說法圖、回鹘經變畫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國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證。

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顯得漫漶。現存比較完整的是北壁門上的一鋪盛唐繪制的佛說法圖,圖中佛結跏趺坐,頭頂飾有華蓋,弟子與菩薩脅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飽滿、體态豐腴的佛教人物形象體現出了盛唐時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開有一雙層龛,這種形制的佛龛較早出現于隋代和初唐時期。龛内坐佛為民國時期所塑,壁畫為回鹘和民國時期繪制。

值得關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時期(公元十一世紀七十年代至公元十二世紀初)繪制的壁畫,如前室的坐佛、普賢變、藥師變及窟頂的藻井和圖案,主室東、西壁的說法圖。這一時期的壁畫内容,多以說法圖或佛、菩薩、羅漢等尊像畫為主,其布局特點是人物稀疏、結構松散、描繪粗略。在主要壁面上(如南、北壁)各繪制一鋪說法圖,畫面大但人物寥寥無幾,人物的形體被增大以填補壁畫空間。在洞窟各種建築結構的頂部(窟頂、甬道頂、龛頂),幾乎繪滿了千篇一律的牡丹團花圖案,相對于說法圖和尊像畫而言,圖案則顯得結構緊湊、色彩豔麗、描繪工整精細,使人感到這一時期對裝飾畫的重視甚于佛教人物畫。至于這一時期的人物造型也是别具特點,體态健壯、面形長圓、兩頰豐肥、柳眉細目、鼻梁高直、小嘴,明顯強調了回鹘民族的外貌、氣質,這在相當程度上正是回鹘佛教藝術民族化的重要體現。

西千佛洞第7窟

此窟建于北魏時期,是西千佛洞現存最早的洞窟,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與莫高窟北魏中心塔柱窟相仿,

前部人字披頂已塌毀,後部有直達窟頂的中心塔柱,塔柱四周形成供佛教信徒右旋禮的通道,上方為平棋頂,中心塔柱四面各開一佛龛,龛内外的塑像多為清代重修,隻有正面龛内的倚坐像,雖已殘毀,卻是唯一保存的北魏原作塑像,佛像身姿挺拔、雙肩渾圓,袈裟貼體,透出肢體的輪廓,卻又是寬松的式樣,陰刻的衣紋,略呈淺階梯式,流暢自如。造像的表現手法上兼有西域式和中原式兩種特點,是北魏早期曹衣出水式向秀骨清像褒衣博帶式過渡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窟壁畫布局和莫高窟北魏洞窟一緻,分上、中、下三段,上部天宮欄牆内繪了翩翩起舞、多姿多态、生動活潑的天宮伎樂。中部大面積繪千佛,下部繪金剛力士,這些力士個個體魄健碩、動态誇張、粗犷有力。窟内壁畫風格與莫高窟同期壁畫相同,人物造型健壯、比例适度、着西域式服飾,采用西域式的凹凸暈染手法,表現人物面部與身體的立體感,色彩質樸厚重,多用石青、石綠、在土紅底色的映襯下,顯得莊重熱烈,宗教氣氛濃厚。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洞窟形制較為獨特,呈縱向的圓拱形頂。正面開一大龛,龛内現存主尊倚坐佛,是西千佛洞保存最完整的一身五代時期的彩塑,這尊佛像體态端莊、神情肅穆、肌膚豐滿圓潤,衣紋繁簡适度、色彩素雅,頗有唐代造像之風格,沿東西兩壁築有像台,原塑十六羅漢像,現存十三身,這是敦煌石窟中唯一用塑像的形式表現十六羅漢的題材。

據史料記載,南朝的張僧繇、唐代盧楞伽、王維等人都曾畫過十六羅漢像,但直到五代時期,關于十六羅漢的畫像和塑像才開始在中原地區流行,此窟十六羅漢像的出現,說明了敦煌佛教藝術與中原地區的佛教藝術基本上是同步發展的。此窟的壁畫均為五代原作,正壁龛内繪了十大弟子、六菩薩、天龍八部、四大天王等内容。東西兩壁自頂而下,都繪了羅漢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繪塑結合的手法在一個洞窟中表現如此多羅漢像的并不多見,因而此窟被專家稱為羅漢堂。

交通

可從敦煌市區乘坐出租車前往西千佛洞。

住宿

敦煌莫高賓館酒店開業時間1990年10月,2005年2月局部裝修,樓高6層,共有客房總數84間(套),标間面積15平米。酒店距市中心0.5公裡,5分鐘車程;距火車站105公裡;距機場15公裡,20分鐘車程;距長途車站0.5公裡。

美食

青竹一條,一斤多點。起一半魚身切片,上漿。菜心取莖,魚片卷在菜莖上,淋點醬油,上鍋蒸兩分鐘,(大火)勾芡淋上熱油。

購物

敦煌素有瓜洲之稱,盛産各種香甜味美的瓜果葡萄.充足的光照造就了高品質的李廣杏、紫陽桃、鳴山大棗、陽關葡萄、沙瓤西瓜、白蘭瓜、黃河蜜瓜、冬果梨、蘋果等。遊客食用後贊歎不已。為了滿足遊客攜帶需求,近年來敦煌研制開發了果脯系列産品,人們總願意帶些幹果制品饋贈親朋好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