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漢語漢字
濕(拼音:sh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表示所含水分多的“濕”本作“溼”,該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本義為潮濕的。由潮濕又引申為沾濕。《說文》另有“濕”字,讀tà,該字始見于戰國文字,是古水名。古籍中多用來代替“溼”。如《易·乾》:“水流濕,火就燥。”《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将“溼”作為“濕”的異體字淘汰。
  • 中文名:濕
  • 拼音:shī
  • 繁體:濕
  • 部首:氵
  • 五筆:IJOG(86、98)
  • 倉颉:EATC
  • 字級:一級(編号:2756)
  • 平水韻:入聲·十四緝
  • 筆畫:12
  • 釋義:濕(會意兼指事。從水,顯聲。本義:潮濕)同本義溼,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說文》
  • 四角碼:3611₂
  • 統一碼:U 6E7F
  • 造字法:會意字或形聲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 異體字:*溼、?、?、?、?

文字源流

《說文解字》将“溼”與“濕”分列為兩個字頭,二字含義各不相同,其實它們也有相通的地方。從漢隸以來,經籍多有以“濕”為“溼”者,現代整理漢字時将“溼”作為異體字并入了“濕”。

“溼”,甲骨文作甲組,左部是水,右部為?(絕的古文,像絲的絕斷);或又從止,所會之意不明。商承祚謂:“象足履濕。”金文改從土,與甲骨文稍異。石鼓文(甲組圖3)亦從土,而訛上部為二系相聯形,遂為小篆所本。

《說文解字》:“溼,幽溼也。”所謂“幽溼”,也就是滲濕的意思。由此就可以引申為“潮濕”。由“潮濕”可以引申為“沾水”,如王昌齡《采蓮曲》:“争弄蓮舟水濕衣。”

《說文》對“濕”字的解釋是水名,是古代黃河下遊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東省境内。讀作tà,後作“漯”。從字形上看,“濕”右部的“?(㬎)”或省去一半,稍加變形就成為“漯”字。“濕”,戰國文字作乙組,左部仍是水,右部一說為“?”,漢隸或簡作“㬎”。有人說“㬎”是“顯”字的省略,“顯”的古字形是人在日光下看絲,在這裡作聲旁表音。也有人認為日和絲應該分開解釋,像在日光下曬濕絲的樣子,會幹濕之濕意,本與幽濕之“濕”音同而形異義别。後代“濕”“溼”二字通用無别,用作幹濕之義統作“濕”,讀shī。“㬎”,草書簡化作“顯”,為簡化字所本。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形容詞

沾了水的或顯出含水分多的(與“幹”相對)。

《周易·乾卦》:“水流濕,火就燥。”

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唐許渾《神女祠》詩:“龍氣石床濕,鳥聲山廟空。”

猶遲緩。

《呂氏春秋·貴卒》:“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則遫為上,勝之則濕為下。”高誘注:“濕猶遲久之也。”

中醫術語。風、寒、暑、濕、燥、火為六淫。濕屬陰邪,流行于夏季。

《素問·天元紀大論》:“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

動詞

用同“㬤(qī)” 。幹燥。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濕矣。”

沾濕。

唐·王昌齡《采蓮曲》之二:“吳姬越豔楚王妃,争弄蓮舟水濕衣。”

唐·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巴金《家》四:“她自言自語,說到這裡,淚水濕了她的衣裳。”

名詞

古水名。在今山東省境内。後作“漯”。

《後漢書·郡國志四》:“平原郡……高唐濕水出。”

名詞

通“隰”。低濕的地方。

動詞

低下。

《荀子·修身》:“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

亦作“隰”。 古人名用字。

《谷梁傳·襄公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濕。”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上】【水部】失入切(shī)

(溼)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㬎省聲①。

【卷十一上】【水部】他合切(tà)

(濕)②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從水㬎聲。桑欽雲:“出平原高唐。③” 

〖注釋〗①“從水”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凡郁幽物者,必有以覆之。覆土而有水,則不見風日,宜其溼矣。”②濕:俗作漯。鈕樹玉《校録》:“蓋漢人隸書‘㬎’字多省去一‘糸’,又變‘曰’為‘田’耳。”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此水為古黃河下遊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浚縣西南别黃河,東北流經濮陽、山東範縣、莘縣、聊城、臨邑、濱縣等縣境入海。今山東徒駭河,俗名土河,土、濕雙聲,實一語也。蓋即古濕水之殘馀而稍有遷改耳。”東武陽:《漢書·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在今山東朝城縣西。③“出平原”句:見桑欽《地理志》。高唐:《漢書·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縣。在今山東省禹城西南。

說文解字注

【卷十一上】【水部】

(溼)幽溼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凡溼之所從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從一土水會意。

從?省聲。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卷十一上】【水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裡。”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雲:“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迳武陽新城東。

又迳東武陽故城南。又北迳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迳樂平縣故城東。又北迳聊城縣故城西。又東北迳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迳文鄉城東南。又東北迳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迳瑗縣故城西。又東北迳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迳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迳著縣故城南。又東北迳崔氏城北。又東迳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迳建信縣故城北。

又東北迳千乘縣二城間。又東北為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渎,今不可詳。

從水,㬎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為燥溼字,乃以漯為洓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

桑欽雲:“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郦注《河水篇》雲:“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蓋津流所出,次於是間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 [11] 

廣韻

失入切,入緝書 ‖濕聲緝1部(shī)

溼,水沾也。失入切。三。

濕,上同,見經典。又他合切。

他合切,入合透 ‖濕聲緝1部(tà)

漯,水名,在平原。

濕,上同。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濕·康熙筆畫:18 ·部外筆畫:14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托合切。竝音踏。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又《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竝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又《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司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

又鄂合切。音?。濕陰,漢侯國名。

又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

《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即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為濕,又轉以濕為乾溼之溼。?字原從纟作,不從亞。

【巳集上】【水部】 溼·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0

《唐韻》《集韻》《韻會》竝失入切。音䏉。《說文》:幽溼也。從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爾雅·釋地》:下者曰溼。《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前漢·酷吏傳》:急如束溼。注:言其急之甚也。溼物則易束。

又溼溼,水光開合之貌。木華《海賦》:瀼瀼溼溼。

又揚子《方言》:溼,憂也。宋衛謂之愼,或曰?。陳、楚或曰溼,或曰濟。自關而西,秦、晉之間,凡志而不得、欲而不獲、高而有墜、得而中亡謂之溼。或謂之惄。注:溼者,失意潛沮之名。

俗作濕。徐铉曰:今人不知,以濕為此字。濕乃水名,非此也。毛氏曰:濕,本合韻,托合切,水名。後誤以為乾溼字。

常用詞組

1.濕地shīdì

[wetland]富含土壤水分的土地(如沼澤、泥炭地)

2.濕度shīdù

(1)[humidity;degree of wetness]

(2)指空氣中水分的含量:森林濕度達到80%

(3)常指一定物質中所含水分的比例

3.濕度計shīdùjì

(1)[moisture meter]∶通常通過測量電阻率來确定材料(如木材,面粉,土壤或煙草等)濕度百分比的儀器

(2)[hygrograph]∶自動記錄大氣濕度變化的儀器

(3)[hygrometer]∶測量大氣濕度的幾種儀器中的任何一種

4.濕紡shīfǎng

[wet spinning]化纖和人造纖維制造工程中,紡絲溶液由紡絲泵壓入噴絲頭,然後,以細流形式從噴絲頭細孔中噴入凝固浴中,凝固成為纖維絲

5.濕風shīfēng

[wet wind]一種經常随之降雨或雪的風

6.濕乎乎,濕呼呼shīhūhū,shīhūhū

[moist]形容物體濕潤的樣子

雨後場院上濕乎乎的

7.濕季shījì

[rainy season]指多雨的季節

8.濕津津shījīnjīn

[wet]形容出汗濕潤的樣子

走了七八裡山路,渾身有點濕津津的

9.濕淋淋shīlínlín

[dripping wet; soaking wet;sopping wet;drenched]形容全部濕透,往下滴水

濕淋淋的衣服

10.濕漉漉shīlùlù

[wet]潮濕的樣子。也作“濕渌渌”

盧進勇惶惑地把手插進那濕漉漉的衣服。——《七根火柴》

11.濕蒙蒙shīméngméng

[humidly hazy]形容空氣中的水氣多而導緻視物朦胧的樣子

到處都是濕蒙蒙的水氣

12.濕氣shīqì

(1)[moisture]∶液體(如水)以比較微小的量散發或凝結并彌散在氣體中成為一種看不見的蒸氣或是霧;特指大氣的水汽

(2)[eczema]∶中醫指濕疹、手癬、腳癬等症

13.濕熱shīrè

[hot and humid]潮濕炎熱

濕熱天氣在這個地區很普遍

14.濕潤shīrùn

(1)[moist]∶土壤、空氣等潮濕而滋潤

空氣裡也帶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百合花》

(2)[be moist with tears]∶因心裡難過或激動而眼含熱淚

她眼睛濕潤了

15.濕生shīshēng

[wet feet]植物生長時根部有過量水分的情況

16.濕透shītòu

[drench]被液體浸透

汗水濕透了他的衣服

17.濕疹shīzhěn

英文翻譯

wet; damp; moist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