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庫教堂

西什庫教堂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境内天主教堂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位于西什庫大街33号,建于清初,時稱“救世主堂”。在中南海湖畔蠶池口(今舊北京圖書館斜對面),1703年開堂。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将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于西安門内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最初由法國耶稣會傳教士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西安門内蠶池口修建,1703年建成。1885年,慈禧擴建西苑,于1887年将北堂遷置現在位置,1900年建成。1985年國家撥款重修,修複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中文名:西什庫教堂 外文名:The North Church 别名:北堂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西什庫大街33号 開放時間:5:00~18:00(特殊節日除外) 門票價格:免費 所屬宗教:天主教 風格:哥特式 修建時間:1888年 重修:1900年 隸屬:天主教北京教區

簡介

西什庫教堂,也稱北堂,位于西城區西什庫大街,建于1703年,為現存教堂中建築規模最大、最壯觀的一座,乃典型的哥特式建築。1887年因中南海擴建,将其拆除,後來清政府撥銀四十五萬兩,于西安門内西什庫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時加高一層,成為今日所見之莊嚴秀麗的北堂。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最初由法國耶稣會傳教士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在西安門内蠶池口修建,1703年建成。康熙去世後,雍正頒布禁教令,直到道光年間,北堂廢棄,1872年被清政府沒收并拆除。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清政府又将北堂用地歸還給教會,并于1866年建成。1885年,慈禧擴建西苑,于1887年将北堂遷置現在位置,1900年建成。1985年國家撥款重修,修複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堂内的300根巨柱撐起的金色拱頂和80扇鑲彩玻璃的花窗總能讓人聯想到巴黎聖母院。整體建築風格中西結合。1985年修繕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東西兩側的聖母瑪利亞和聖父若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舉行了開堂典禮。西什庫教堂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曆史

前身

西什庫天主教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于兩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劉應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獲賜皇城西安門内蠶池口一代的一塊地皮,得以建築教堂,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庫教堂的前身,名為救世堂。清朝中葉,民間反對天主教的勢力與天主教會不斷發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查封了蠶池口天主教堂,并沒收了全部教産。

新建

第二次鴉片戰争後,清政府向教會歸還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築,由于蠶池口臨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鐘樓引起了慈禧太後和同治皇帝的不悅,經過與羅馬教廷和法國政府的交涉,教會同意将教堂遷往西什庫,由清政府出資修建新的教堂建築,光緒十四年新式建築正式落成。

義和團圍攻

庚子事變之前的西什庫教堂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西什庫教堂成為拳民進攻的焦點,被義和團用火藥炸毀的仁慈堂西什庫教堂曾經是庚子事變中的一個焦點。在當時的義和團營中曾經有順口溜道:“吃面不擱醬,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擱醋,炮打西什庫”其中的交民巷指的是東交民巷使館區,而所謂西什庫指的便是西什庫教堂,1900年6月-8月間北京的義和團團民曾經長時間圍攻西什庫教堂。

頑強堅守

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載漪所率領的一隊義和團開始進攻西什庫教堂。當時教堂中除了法國教士、中外教徒3000餘人外,還駐有40餘名法國和意大利士兵,法意士兵很快與進攻的義和團展開激戰,打退其沖鋒。圍困教堂的義和團曾經使用自制的穿屋火龍、炸彈、擡杠等火器向教堂發動進攻,守軍則以快槍與之對戰。6月17日起,清軍也參加了進攻。義和團挖地道,埋地雷,4次爆炸,炸毀仁慈堂,炸死教民和兒童400多人。但是教堂依舊頑強堅守。由于缺少糧食,經過半個月的圍困後,教堂内的人員将作役用騾馬和戰馬全部吃光,并且開始食用院内的樹皮和野草。駐守部隊的指揮官和副指揮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陸續戰死。

被解救

8月16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組建了專門的解救隊,解救隊包括法軍1個步兵營和步兵混合營;俄軍1個步兵營和30個哥薩克騎兵組成;英軍海軍路戰隊和步兵混合營;意大利海軍小分隊,以及250-300名作為增援的日本兵,總計有1200支槍、8門山炮、4門野戰炮和3挺機關槍。在經過了半日激戰後參與攻打教堂的清兵武衛中軍、武後衛軍以及莊親王載勳統轄的虎神營、神機營馬步隊、火器營炮隊四散撤退,許多義和團團民戰死,整個事件中義和團和清軍犧牲600人以上,聯軍死傷各10餘人。轟動一時的西什庫教堂事件告終結。(義和團圍攻、教徒堅守、聯軍解圍三段為庚子事件)

重修

庚子議和後由清政府賠償出資重修了損毀嚴重的西什庫教堂建築,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庫教堂的建築群。

獻堂獻廟

在1958年的“獻堂獻廟”運動中,西什庫教堂被上繳國家,教堂收藏的教會藏書,包括中、日、梵、德、英、法、荷、意、西班牙、波蘭、希臘、拉丁、希伯來、佛蘭芒、叙利亞、馬來、大宛、藏、滿、蒙等語種的“搖籃本”早期印刷圖書和和一批稀見文獻,被運出教堂移交北京圖書館收藏;西什庫教堂所擁有的法國産Cavaillecoll牌管風琴是北京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風琴,于1965年以“研究”的名義被中央音樂學院移走,後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直到1985年西什庫教堂才交還給天主教三自愛國會,重新開堂。

建築布局

西什庫教堂是一處中西合壁的建築,教堂的主體建築為一座三層哥特式建築,頂端共由11座尖塔構成,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尖端高約31米,曾經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單體建築,教堂建築的正面有三個尖頂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門之間雕刻有聖若望和聖保祿等四聖像,建築正立面上的門窗均用漢白玉石刻裝飾,正門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麗的圓形玫瑰花窗,禮拜堂四周則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

圍繞哥特式教堂建築的是傳統的中式台基,環以漢白玉欄杆,欄杆和欄杆上的裝飾均為傳統的中式設計。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碑亭,為黃頂琉璃瓦重檐歇山頂設計,庭内安放乾隆皇帝手書禦碑兩統,碑亭内側則是四尊中式的石獅子,還有一對石供。

主要建築

北堂大堂

北堂大堂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漢白玉石欄杆,堂正面上鑲漢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聖像。大堂正門兩旁,有中國式建築碑亭兩座,亭内分别立光緒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遷建谕旨碑和滿漢文天主堂碑。

堂内有明柱三十六根,柱頂俱镂菘菜葉形,柱高4丈9尺。大堂内有正祭台和配台,大堂正門内建有唱經樓,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門面。哥特式建築特點是使用尖拱以求使房屋直聳而上。大堂主祭台的北邊是苦難堂。苦難堂西牆上鑲有樊國梁墓碑。在修建西什庫北堂時還建有主教公署、修道院、育嬰堂等。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它的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莊而绮麗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環繞之中越發顯得潔白挺拔。大堂平面呈十字架形狀,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高16.5米,鐘樓塔尖高約31米。堂前左右兩側各有一中式四角攢尖黃色琉璃瓦頂的亭子,亭内是乾隆親筆題寫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絕。主入口兩側的聖者雕像是北京各教堂中絕無僅有的。1985年,教堂修繕一新,更加光彩奪目,成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附屬建築群

除了主體建築,西什庫教堂還有面積很大的附屬建築群,包括圖書館、後花園、印刷廠、孤兒院、醫院以及光華女子中學、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華北教區主教府,如今這些附屬建築大多都被其他單位占用,隻有若瑟修女院還保留使用,位于教堂西北側。

教堂活動

主日和平日會有彌撒活動,彌撒聖祭是天主教最崇高之祭禮,耶稣基督的聖體聖血在祭壇上經由祝聖而成為真正的祭祀,乃十字架祭祀的重演,是天主教紀念耶稣犧牲的宗教儀式,平時有唱詩,祝福等。每年的聖誕節,有大型的教會活動。

旅遊貼士

開放時間

5:00~18:00(特殊節日除外)

景點類型

宗教場所

門票

免費

交通

乘車線路

北京站乘坐地鐵2号線,經過4站,到達宣武門站乘坐地鐵4号線,經過3站,到達西四站步行約210米,北京西什庫教堂。

自駕線路

從北京站向正北方向出發,沿北京站街行駛380米,左轉進入建國門内大街,沿建國門内大街行駛790米,直行進入東長安街,沿東長安街行駛1.9公裡,直行進入西長安街沿西長安街行駛1.8公裡,右轉進入西單北大街沿西單北大街行駛1.3公裡,直行進入西四南大街,沿西四南大街行駛420米,右轉進入西安門大街。

相鄰景點

中國科技館

景山公園

福佑寺

法藏寺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