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

漢語漢字
衰[1](拼音:shuāi、cuī、suō)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用草編織的衣服的樣子;“衰”的本義即用草編的用于遮雨的衣服,即蓑衣,是“蓑(suō)”的初文。蓑衣是用草一層層編成的,故“衰”又引申為按等級遞減,這一意義今讀為cuī。“衰”由此泛指漸弱、退化、沒落等意義,讀作shuāi。
  • 中文名:衰
  • 拼音:shuāi cuī
  • 部首:亠
  • 五筆:ykge
  • 筆畫:10
  • 外文名:failure
  • 反義詞:盛

文字源流

“衰”為蓑的本字。古代沒有傘和雨衣時,用蓑衣和鬥笠遮雨。雨天,農民、牧民、漁民穿着蓑衣、戴着鬥笠耕田、插秧、牧牛、牧羊、捕魚。西周金文(圖A)中的“衰”正像用草編織成的衣服;上部像衣領,下部像向下披垂的草。一說,上部像鬥笠的樣子,整個字形是像戴鬥笠的人披着草制的雨衣。《說文解字》古文(圖1)就很像一人頭戴鬥笠,身披蓑衣的樣子。小篆作圖2,上下合起來是“衣”字,中部表示蓑衣,加符象事。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作圖3,表蓑衣的構件的上部幾斜畫合并成一橫。漢隸(圖4、5、6)又省去了中間兩斜畫,寫作“衰”。

“衰”的本義顧名思義,是指用草編織成的遮風避雨的蓑衣。用草編物,必按次第層疊進行,故“衰”又可引申為等差之義。這種意義今讀cuī,如《管子·小國》:“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尹知章注:“衰,差也。”“衰”的等差義不僅可以用來表述土地爵祿的等差,還可用來表述服喪所穿的喪服的不同等次。《儀禮》喪服十一章,其中的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就有兩服以“衰”為名。

“衰”在“等差”的意義上進一步引申,就可以獲得衰退、衰落的詞義。這合乎詞義的因果引申規律,因為事物由大到小、由尊向卑依次遞減,必然會導緻量的衰減。因此,衰退、衰落是因物有等差所緻。《論語·微子》:“鳳兮風兮,何德之衰?”《禮記·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其中的“衰”都含有衰退、衰落之義,這種詞項至今還存。尤其是在一些方言裡,用來指稱志氣懶惰、行為乖張的人,如廣東粵語有衰仔、衰女等稱呼,特指那些不争氣、敗壞家風的子女。

“衰”一詞負載了衆多的詞項,後人往往以破讀的方式來區别這些不同的義項,因此造成一詞數音,又造了數義分形。衰今有suō、cuī和shuāi三種讀音,差别較大,但在古代這三種讀音都屬于微部的字,讀cuī為清紐,讀suō為心紐,都屬于齒頭音,為旁紐關系。讀shuāi為生紐,與心為鄰紐。因此古音是十分相近的。按照段玉裁的觀點,所謂的破讀、四聲别義,都是後人人為規定的,而在古代是沒有這種分别的。那麼蓑衣、等差、衰退、衰落義都是suō這個詞音所負載的,都是用“衰”這個詞形來記錄的,将一音改變為數音,一形改變為數形,是後來的人所為。由于給“衰衣”這個詞項造了一個新的從艸,衰聲的形聲字,“衰”就被專用來指稱等差、衰退、衰落等義。

詳細解釋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shuāi

動詞

由強變弱;減退

decline;

wane

《易‧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衰亡;衰退;興衰;早衰;年老力衰

枯萎,凋謝

wither

戰國·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懈怠

slack;

sluggish

戰國·屈原《九章·涉江》:“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韓非子‧解老》:“衆人之為禮也,以尊他人也,故時觀時衰。”

〈方言〉敗壞;不善

瞿白音《南下列車》:“看你們這樣的‘衰’!”

形容詞

虛弱

weak;feeble

唐·杜甫《石壕吏》詩:“老妪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歐陽予倩《木蘭從軍》第三場:“父母力衰年紀邁,全靠兒女有安排。”

衰頹;衰微;衰朽

衰老;年老精力衰弱

decrepit;old

《戰國策‧趙策四》:“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

衰年;衰暮

cuī

名詞

差别;次第

《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古代喪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也作“缞”

《左傳‧襄公十七年》“晏嬰麤缞斬”唐孔穎達疏:“衰用布為之,廣四寸,長六寸,當心。故雲‘在胸前’也。”

斬衰

動詞

按等級遞減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

減少

reduce

《戰國策‧趙策四》:“日食飲得無衰乎?”

suō

名詞

同“蓑”。蓑衣

《廣雅‧釋器》:“萆謂之衰。” 王念孫疏證:“《越語》雲:‘譬如衰笠,時雨既至,必求之。’經傳或從艹作蓑。”按,今本《國語‧越語上》作“蓑笠”。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八】【衣部】穌禾切(suō)

艸雨衣。秦謂之萆。從衣,象形。

(?/?),古文衰。 

說文解字注

艸雨衣。雨衣有不艸者,《左傳》“成子衣製杖戈。”杜曰:“製,雨衣。”按,言製則非艸爲,若今油布衣。

秦謂之萆。艸部曰:“萆,雨衣。一曰衰衣”,此則著萆爲秦語也。《小雅》“何蓑何笠”,傳曰:“蓑所以僃雨,笠所以禦暑”,《公羊傳》“不蓑城也”。何雲:“若今以艸衣城。”《齊語》注雲:“襏襫,蓑襞衣也”,襞或萆字,亦作薜,《六韜》“蓑薜簦笠”。衰俗從艸作蓑,而衰遂專爲等衰、衰絰字,衰絰本作縗,衰其假借字也。以艸爲雨衣,必層次編之,故引伸爲等衰,後世異其形,異其音。古義茫昧矣。

從衣,象形。謂冄也。穌禾切,十七部。

廣韻

楚危切,平支初 ‖ 衰聲歌3部(cuī)

衰,小也。減也。殺也。楚危切,又所危切。二。

【校釋】所危切:當在支韻,而其又音所追切在脂韻。

所追切,平脂生 ‖ 衰聲微3部(shuāi)

衰,微也。所追切。三。

倉回切,平灰清(cuī)

縗,喪衣,長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校釋】博:原訛作“傅”,據元泰定本及《説文》改。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衰;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古文:?、?

(suī)《唐韻》所危切。《集韻》雙隹切,並音䙑。小也,減也,殺也。《類篇》:浸微也。《韻會》:弱也,耗也。

(cuī)又《集韻》初危切,音夂。《玉篇》:等衰也。《齊語》: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

(cuī)又《集韻》倉回切,音崔。《類篇》:同縗,喪服也。《禮·喪服小記》:斬衰括發以麻,齊衰惡筓以終喪。

又邑名。《晉語》:公子濟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注:三者皆晉邑。

又《集韻》蓑本字。《說文》:艸雨衣。秦謂之萆。《詩·小雅》:何衰何笠。《石經》作蓑。

(shuāi)又《韻補》所類切,音帨。東方朔《七谏》:驽駿雜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骖骥。年滔滔而日遠兮,壽冉冉而愈衰。

《說文》作?。《類篇》作?。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中部是“口”加一橫,兩端出頭。

【寫法】上略窄下略寬。“亠”,點在豎中線上端。中部“口”居上半格;“口”的底部在橫中線,長橫寬于“亠”。“?”,居下半格;第一筆撇與㇙(豎提)起筆偏左,末筆捺與左撇對稱,撇尖、捺腳持平。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ʂ

wi̯ər

先秦

王力系統

ʃ

ǐwəi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iwər

西漢

東漢

jiəi

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ʂ

wi

隋唐

王力系統

ʃ

wi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ʃ

juei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ʂ

iuɪi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wi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ʃ

ǐue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五支

合口呼

次清

楚危切/所危切

tʃʰjue

平聲

上平六脂

合口呼

全清

所追切

ʃjuei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初危切

平聲

上平六脂

雙隹切

平聲

上平六脂

丘追切

平聲

上平十五灰

倉回切

平聲

下平八戈

蘇禾切

禮部韻略

平聲

初危切

平聲

所追切

增韻

平聲

初危切

平聲

所追切

平聲

倉回切

平聲

桑何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齊微

合口呼

次清

tsʼui

陰平

皆來

合口呼

全清

ʂuai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思雖切

平聲

皆來

舒歪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七灰

次清

倉回切

ts‘uei

平聲

七灰

全清

所追切

ʃuei

平聲

十四歌

全清

桑何切

so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二十二雖髓歲

陰平

第二十八魁賄誨

tttt

上一篇:

下一篇:同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