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

漢語漢字
弗(拼音:fú),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 。最早見于甲骨文 。本義是矯正,後常用義是作否定副詞,相當于“不”。[1]
  • 拼音:fú
  • 繁體:弗
  • 部首:弓
  • 名稱:弗
  • 筆畫:5
  • 注 音:ㄈㄨˊ

字源演變

會意字。甲骨文“弗”字從“己” (像繩索之形),從“圖A” (像二闆夾 一物之形),會纏束一物使之矯正不彎之意。 “圖B”或省作“圖C”。西周金文“弗”字左上角或加飾筆。戰國文字“弗”字或右上角加飾筆,或下部加一飾筆,或上、下均加飾筆;“圖D”或在“圖E”内,或省作“圖F”。《說文》篆文承襲商周文字作“圖G”,為隸楷所本。 《說文》認為“弗”字“從丿、從㇏、從韋省”,誤。 “弗”本義是矯正。《說文》:“弗,挢也。”常用義是作否定副詞,相當于“不”。《廣雅·釋诂四》:“弗,不也。” 《合集》776正:“河弗害王。” (河神不會降禍給大王)豦簋:“豦弗敢忘公伯休。”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4:“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 “弗”或讀為“費”,國名。弗奴父鼎:“弗奴父作孟姒?“圖H”鼎。”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動詞

矯正,糾正。

違拗;拂逆。

通“祓”。除去不祥。

形容詞

通“怫”。怫郁,不舒暢。

副詞

不。

名詞

筆。

法國貨币單位法郎(Franc)的異譯。

fèi

形容詞

通“沸”(fèi)。泉水噴湧的樣子。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挢也。從丿從乀,從韋省。分勿切〖注〗臣铉等曰:韋所以束枉戾也。

說文解字注

矯也。

矯各本作挢。今正。挢者,舉手也。引申為高舉之用。矯者,揉箭箝也。引申為矯拂之用。今人不能辯者久矣。弗之訓矯也。今人矯,弗皆作拂。而用弗為不。其誤葢亦久矣。公羊傳曰:弗者,不之深也。固是矯義。凡經傳言不者其文直。言弗者其文曲。如春秋公孫敖如京師,不至而複。晉人納捷葘于邾,弗克納。弗與不之異也。禮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弗與不不可互易。

從丿乀,

丿乀皆有矯意。

從韋省。

韋者,相背也。故取以會意。謂或左或右皆背而矯之也。分勿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分勿切。音绂。《說文》:挢也。《玉篇》:不正也。《韻會》:違也。

又不也。《書·堯典》:績用弗成。《春秋·僖二十六年》:公追齊師至巂,弗及。《公羊傳》注:弗者,不之深者也。

又《韻會》:不可也,不然也。《史記·孔子世家》:弗乎弗乎。

又去也。《詩·大雅》:以弗無子。傳:弗,去也。去無子求有子。箋:弗之為言祓也。

又滭弗,盛貌。司馬相如《上林賦》:滭弗宓汨。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聲調

四呼

韻攝

上古音系

廣韻

分勿

三等

入聲

合口

洪武正韻

敷勿

二質

入聲

分韻撮要

?

第八賓禀嫔?

陰入

方言集彙

◎吳語:feh(陰入),“不”的意思。

◎粵語:fat1

◎客家話:[客英字典]fut7[海陸豐腔]fut7[梅縣腔]fut7wut7wut8[寶安腔]fut7[客語拼音字彙]fud5fug5[沙頭角腔]fut7[陸豐腔]fut8[台灣四縣腔]fut7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