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

漢語漢字
哇,漢語常用字(一級字),形聲字(一說會意字),最早見于《說文》小篆。本義即為靡靡之音,引申指靡曼的樂聲,又可用來表嘔吐義,亦或表嚎哭、哭喊義;在現代漢語中,主要作為象聲詞使用,如“哇哇大哭”,以上音均讀wā。當作為語氣助詞用在句末或者用在句中時輕聲讀作wa。
  • 中文名:哇
  • 拼音:wā, wa
  • 部首:口
  • 倉颉:rgg
  • 鄭碼:jbb
  • 筆順:251121121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六麻 平聲、九佳 平聲
  • 筆畫數:9
  • 結構:左右
  • 筆順編号:2511211214
  • 注音:ㄨㄚ;˙ㄨㄚ
  • 統一碼:基本區 U 54C7
  • 四角号碼:6401₄

字源演變

哇,形聲字(一說會意字)。從口,圭聲。篆文字形左邊像張開的口,說明“哇”字與聲音有關;右邊為“圭”,“圭”是深受大家喜歡的美玉。這裡是說“哇”是一種取悅人的靡靡之音。本義即為靡靡之音。《說文》:“哇,谄聲也。”引申指靡曼的樂聲。《廣雅·釋诂二》:“哇,衺(斜)也。”《廣韻·佳韻》:“哇,淫聲。”《法言·吾子》:“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哇或用來表嘔吐義,亦或表嚎哭、哭喊義。在現代漢語中,“哇”主要作為象聲詞使用,如“哇哇大哭”。以上音均讀wā。當作為語氣助詞用在句末或者用在句中時輕聲讀作wa。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名詞

靡曼;靡曼的樂聲。

泰國長度單位,泰丈,庹,約等于2米。

動詞

嘔吐;吐出。

哭;叫喊。

〈方〉說。

名詞

用同“蛙”。

象聲詞

形容哭叫聲或鳥啼聲。

語氣詞

用在感歎句末,表示驚異或感歎語氣。

名詞

娃。小孩。

wa

助詞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辨明、祈使語氣。

用在句中,表示呼喚。

huá

動詞

哽塞。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谄聲也。從口圭聲。讀若醫。於佳切。

說文解字注

哇,谄聲也。

淫哇也。王莽傳又假?為哇。

從口。圭聲。

於佳切。古音十六部。

讀若醫。

醫在第一部。相隔遠甚。疑是翳字。翳在十六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於佳切。《韻會》幺佳切。?音娃。《說文》:谄聲也。

又《廣韻》:淫聲。《揚子·法言》:或雅或鄭,何也。曰:中正則雅,多哇則鄭。

又吐也。《孟子》:出而哇之。注:出門而哇吐之。

又《集韻》:或作䵷。《前漢·王莽傳贊》:紫色䵷聲。注:師古曰:䵷者,樂之淫聲也。

又《集韻》涓畦切。音圭。讴歌也。

又《玉篇》:谄聲也。

又《集韻》《類篇》?希佳切。音㗨。義同。

又《集韻》:喉咽結塞貌。

又《集韻》《類篇》?獲娲切。音懷。亦喉結塞也。《莊子·大宗師》:屈服者,其嗌言若哇。注:氣不平暢也。

又《集韻》烏娲切。音蛙。亦淫聲。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瓜切。音窊。義同。

又《韻會》:小兒聲。

又吐也。

又《集韻》胡卦切。音畫。亦喉結塞也。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全清

於佳切/烏瓜切

ʔæi

平聲

全清

烏瓜切/於佳切

ʔua

集韻

平聲

全清

涓畦切

k••iuɛi

平聲

次清

希佳切

Xɪæi

平聲

全清

於佳切

ʔɪæi

平聲

全濁

獲娲切

ɣuæi

平聲

全清

烏蝸切

ʔuæi

平聲

全清

烏瓜切

ʔua

去聲

全濁

胡卦切

ɣuæi

韻略

平聲

於佳切

平聲

烏瓜切

增韻

平聲

於佳切

平聲

烏瓜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家麻

全清

ua

中州音韻

平聲

家麻

鳥瓜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烏瓜切

ʔua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