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

行動

漢語詞組
行動是指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亦指活動,行動是動詞,附屬含義為行者動着做,能有行走動作的意思。[1]
    中文名:行動 拼音:xíng dòng 五筆:TFFC 解釋:走動;行走

基本解釋

1.走動;行走。

2.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亦指活動。

3.舉動;動作;舉止。

劭見房中書囊衣冠,都是應舉的行動。——《喻世明言》

4.動不動。

爺氣大的很;行動就給臉子瞧。——《紅樓夢》

網絡名詞

搜索引擎領域的專業術語“行動”

搜索者的一種行為,能最終導緻網站轉化發生,通常是購買産品。一般被使用為“行動号召(calltoaction)”,被寫成引起網站轉化,或者被使用在“每次行動成本(costperaction)”來描述每個成功轉化的費用。

引證解釋

行動,亦可拆分為行為和動作。

1.走動;行走。

《北史·隋房陵王勇傳》:“我有時行動,宿衛須得雄毅。”明張居正《給假謝恩疏》:“臣方用藥,敷搽患處,不能行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就是行動,拜跪,拱揖,沒有一樣不是礙眼的。”

2.舉動;動作。

《北齊書·獨孤永業傳》:“周武帝親攻金墉,永業出兵禦之,問曰:‘是何達官,作何行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謝元卿﹞看了他這些行動舉止,談諧歌唱,件件動人。”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引言》:“言語被觀衆聽到,行動被觀衆看見。”

3.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此時已是十二月天氣,滿生自思囊無半文,空身家去,難以度歲;不若隻在外廂行動,尋些生意,且過了年又處。”柳青《銅牆鐵壁》第一章:“二來,有關這回軍事行動的一些重要問題,能給緊接前線的米脂縣級領導幹部當面談一下也好。”

4.動不動。

《金瓶梅詞話》第二三回:“玳安道:‘那樂嫂子,行動隻拿五娘諕我。’”《紅樓夢》第二十回:“你隻怨人行動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難受。”

5.猶舉止,舉動。

《古今小說·範巨卿雞黍死生交》:“邵(張邵)見房中書囊衣冠,都是應舉的行動。”

其它相關

行動成就人生運動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勞動創造了人,構成了生命活動的特殊形式。因此,人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之中。但是,人的運動不同于自然運動,自然運動是盲目的、自發的運動,人的運動則是有意識的,自覺的社會活動,既人的行動。正是人的行動的展開構成了現實的人生,行動成就人生

行動是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首先,行動是人的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恩格斯說過:"人是唯一能夠由于勞動而擺脫純粹的動物狀态的動物--他的正常狀态是和他的意識相适應的而且是要有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人是超越一切動物的動物,是社會動物。作為社會動物,人是依靠行動改造自然、創造自己所需要的對象、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來滿足自我存在和發展需要。否則,人生發展就無從談起。所以人首先需要社會的行動。

行動展示個人價值和意義

個人價值和意義需要行動才能展示出來,人類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所創造,曆史運動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個人意志的相互作用中産生的。因此,個人如何行動,就意味着個人對曆史價值如何展示、個人存在的意義如何展現、個人的人生如何發展。正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一些"小人物"變成了大人物,人生發展隻能通過行動來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也隻能有行動來展現。

積極行動

人生的目标和理想隻能通過人自己的行動才能實現。行動是人最好的老師,也是人生最寶貴的财富。人生要積極行動,離開積極的人生行動,人生發展便無從談起。隻有積極行動,人生之門才會開啟,人生之路才不斷向前延伸。人生重在行動,行動成就人生。人隻有通過積極的行動,才能獲得人生的智慧,才能抓住人生的發展機遇,才能戰勝人生中的各種困難,實現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行動的類别

不同的物種為了适應相同的生态條件發展出類似的器官,例如細菌和原生動物的鞭毛、昆蟲翅和鳥翼等等。這些功能上相近但非同源的器官稱為同功器官。因為在進化階梯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生物,面對同樣的功能要求,隻能是改造利用自己原有的結構。所以這些同功器官結構不同,效能也各異。

⑴遊動:上面介紹過幾種微小水生生物的行動方式:變形運動和鞭(纖)毛運動。但在動蕩的水體中,它們基本是随水流被動地漂移。在水中能主動遊動甚至逆流而行的生物,隻能依靠肌肉收縮,并主要采取四種行動方式:

①波浪式遊動:鳗鲡、海蛇等細長型動物在遊動時,身體左右移動形成一個由頭向尾傳播的波浪形運動,其作用類似搖橹駛船(圖1)。這種方式速度不高。

②水翼式遊動:大型快速遊泳的動物如金槍魚等均采用這種方式,它們左右擺動其尾鳍推水前進,作用也象搖橹。尾鳍産生推力的原理類似機翼,屬于小翼類型。因魚尾面積大且擺動有力,故速度頗快。至于胸、腹、背、臀等鳍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平衡。海獸如鲸的尾葉呈水平位,上下擺動産生強大推力。海龜的鳍狀前肢和企鵝的鳍狀翼的工作原理也是如此。

③噴水式遊動:水母、章魚均利用向後噴水前進。扇貝平時栖居水底,行動時猛然關閉雙殼将水外擠。因其斷面輪廓象機翼斷面,且噴水方向偏下,故扇貝向斜上方漂去。

④劃水式遊動:大多數水禽後肢帶蹼,在水面遊動時左右交替劃動,潛水時則雙側一同蹬水。蛙類和淡水龜也都用帶蹼後肢劃水。

⑵地面行動:除了某些小昆蟲因體輕可利用水的表面張力在水面上行走之外,絕大多數陸生動物和底栖動物都是在地面上行動。底栖動物與陸生動物不同處在于,水的阻力大,行動不能很快,但水浮力卻減輕了體重負荷,因而蝦、蟹在水中行動比陸上還快些。有些小扁形動物和小軟體動物也可以利用腹面纖毛在底面滑行。這些小動物在腹面還分泌一層粘液将身體墊離底面以容纖毛運動。所有地面行動可分為蠕行和走行兩個基本類型。

①蠕行:見于多種管型動物如蠕蟲和蛇,它們借軀體的伸縮、屈伸或搖擺向前行進,行進時部分身體緊貼地面。蛭的身體前後兩端各有一個吸盤,如果開始時用後吸盤固着地面,便先向前伸長軀體并使前吸盤附着地面,然後以前吸盤為固着點,軀體收縮帶動後吸盤前移,然後再以後吸盤為固着點重複上述行動。這種以一點固着地面,或收縮後面部分,或伸長前面部分的前進方式常被稱為"收縮-固着-伸長"式行動(圖2)。這種行進方式隻見于體壁柔軟的蠕蟲,因無骨骼限制,故可借助縱肌和環肌變換體形,體腔内液體起傳力作用。再如Polgphysia屬的海生蠕蟲的體腔并不分隔為小室,故體腔液容易在體腔内流動。行動時身體一部分脹大固着地面,位于膨脹部前面的身體部分伸長,膨脹部後面的身體部分收縮,結果體液前移使脹大部分也前移(圖3)。在這種運動中,收縮波也向前傳播且速度超過整體前進速度。但更常見的是蚯蚓式的蠕動(圖4)。因為蚯蚓身體被隔膜分為多個體節,體液隻能在每個體節内流動,每個體節的體積恒定,縱肌收縮時體節變得短而粗,環肌收縮時體節變得長而細。短而粗的部分壓強較大乃固着地面,細而長的部分擡離地面。固着部分前面的體節伸長變細,後面的體節縮短轉粗,在收縮波向後傳播的同時整體卻在前進。蛇有脊椎骨,故身體長度無法改變,它軀體一側的縱肌收縮,該側軀體便側彎,而對側舒張,一張一弛形成波浪,波浪式的運動從頭到尾傳遞。當收縮的軀體遇地面上可憑依的物體時,它便借側推力前進。

②走行:指依靠附肢在地面行動,見于節肢動物和陸生脊椎動物。附肢具關節,有助于靈活運動,而附肢将身體擡離地面才使快速運動成為可能。這樣,附肢不僅是行動器官,還要支持身體;不論如何行動,身體重心須保持在附肢支持的範圍内。對小昆蟲來說,微風也可能将其吹倒,故其附肢伸展面積遠超過身體投影面積。附肢數多,有助于穩定,但不利發展速度。昆蟲6足,蜘蛛8足,而多足綱常達幾十足。陸生脊椎動物多為4足,而當其快速奔跑時,保持着地的足數常不超過2足,甚至有4足騰空的階段。開闊草原上的大型植食動物如斑馬,長途跋涉于水草之間,遇敵隻能靠奔跑逃生。它們附肢的遠端細長,以特化的趾端(蹄)着地。減少遠端重量有助增加前後擺動的速度;肌肉集中在近端也是犧牲力量而求速度的表現。某些大型肉食動物也相應加快了速度,不過它們以爪着地,爪有利捕食或攀緣。獵豹在奔跑時,背部也有屈伸運動,伸時有助增加步長。借助軀幹運動來增長步長的還有蝾螈(兩栖類)和蜥蜴(爬行類),它們的四肢位于軀體兩側,因此軀幹向一側側彎葉可大大地加大另一側附肢間的距離。

雙足行動穩定性差,但卻有一定速度,如某些蜥蜴迅速奔跑時兩隻前足離地,身體幾乎直立。鳥類和人均為雙足行動,前肢可從事其他活動(飛行和勞動);兩者的足掌較大,增加了穩定性。在鳥類,雙足行動常隻是一種輔助方式,但某些走禽如鴕鳥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60公裡。跳行也應屬于雙足行動的一類,蛙、袋鼠、兔和跳鼠都具4足,但後肢長度幾近前肢的兩倍,跳躍動力全來自後肢。跳躍時後肢同時蹬地,繼之為騰空階段,落地時以前足(兔)或仍以後足(袋鼠)着地。跳躍距離主要決定于起跳速度和前肢角度。蚤(無脊椎動物)的跳躍距離可達身長的50倍,這要求極高的初速(遠超過蚤肌肉收縮的速度)。事實上,蚤的後肢基部有一塊彈性組織,借助肌肉運動預先使其變形,跳躍時儲存的彈性位能突然釋放出來,将蚤體彈射出去。

⑶地下行動:泥沙阻力較小,而在土壤中行動卻需要很大的力量和時間。蠕蟲主要靠蠕動方式将細長的頭節插入土隙,繼之頭節膨脹,擴大土隙,固定後再拖曳後面各節前進。兩栖類和爬行類也以軀幹鑽行,但哺乳類卻靠附肢掘穴。終生栖息地下的鼹鼠以強大的前肢掏土,将土壓實在兩側壁上。至地面尋食的草原犬鼠則自身下将土排至穴外。

⑷攀援:節肢動物體小而輕,故不需特殊結構以助攀援,但營攀援生活的脊椎動物都發展出各種有利附着抓握的器官。樹蛙4趾端擴大如盤狀,蜥蜴則具爪或鱗。啄木鳥以尾羽協助利爪,3點支撐附立樹面。鼯鼠亦具利爪,且因其後足可轉向抓握故可以頭向下的方式奔跑。猿猴則發展出能抓握的長趾,有的還具長尾盤繞樹枝以穩定身體,長臂猿則可在樹間悠蕩,特稱臂行。

⑸飛行:滑翔可以認為是飛行的雛型。有少數可以滑翔的蛙、蛇、蜥蜴、鼯鼠,它們生活在樹叢中,常自高處下躍,滑行至低處或地面。它們在滑行時伸展四肢以增加空氣阻力。例如,有的蜥蜴具長肋,展開後呈扇狀;有的鼯鼠前後肢間有肉趾;飛蛇在滑行時身體強直,肋骨向外伸展到極限,以獲得最大的體表面積,并收縮其腹部正中部分形成一個向下的凹面,以增加浮力。飛魚的行動也近于滑翔,當在水内加速竄出水面時,翼狀胸鳍和臀鳍相繼外展,借風浮起,可滑行數十米。

真正的撲翼飛行隻見于昆蟲、鳥類和哺乳類(蝙蝠)。昆蟲翅為幾丁質,借褶皺結構及翅脈增加剛性。昆蟲體輕不耐風力,但動作異常靈活。鳥翼系前肢演化而來,肢骨管狀中空儲氣,故既堅固又輕,翼本身由羽毛構成。蝙蝠指骨極長,指骨末端至肱骨、體側、後肢及尾間連以薄而柔韌的皮膜。撲翼飛行的關鍵在于,下扇時翼面積增大産生足夠的前進推力和升力,但上揚時必須改變翼與氣流的角度或縮小翼面積以避免産生反方向的力量抵消原有效果。蜂鳥還可懸停采蜜,這時鳥身直立,雙翼前後翻飛隻産生升力,這種飛翔耗能較大。此外,鳥類也常利用氣流滑翔。例如山坡常有沿坡上升的氣流,日照下地表也常有熱流上升,鷹隼等猛禽即借此熱流在空中翺翔覓食,這稱為靜力性翺翔。另一種是動力性翺翔,見于海鳥。在大洋中經常有平行海面的氣流且越高風速越大,海鳥借風力螺旋前進。海鳥順風下滑逐漸增速,接近海面時再上轉,借已積累的動能逆較弱的海面風上升,随着上升所遇風速越來越大,原積累的動能也逐漸消失,至30~40米高再重複下滑,這樣每次可前移一段距離。在整個過程中也适當輔以撲翼來補償能量消耗(圖5)。

行動的進化

真核生物的有關研究比較多。從分子水平上來講,肌動蛋白和肌漿球蛋白是一切真核生物運動的基礎。細胞質的定向流動及相變造成變形運動。運動蛋白集束成特定結構乃有鞭毛和纖毛運動,纖毛行動較為進化,因為各纖毛的運動必須協調配合。多細胞生物沿着三條路線向前發展。營光合作用的植物固着地面,以葉面固定光能,以根系吸取液态營養。靠吸收獲取營養的真菌,或腐生或寄生也營固着生活。這兩者的生殖細胞借外力傳播,完成有性生殖。隻有到了動物,才逐漸發展出完備的運動器官,覓食、求偶等基本生活活動全在行動中完成。

動物中出現特化的運動組織肌肉,而一切具有一定行動速度的動物都采取了長管狀的體型,主要感覺器官和進食器官集中于前部。早期無脊椎動物的體壁柔軟但缺乏堅實的支持組織,體壁上的縱肌和環肌隻能作用在體液上,因此有人稱體液為"液壓骨骼",動物靠"收縮-固着-伸長"的方式前進。堅實骨骼的出現是一個巨大進化,但骨骼限制了軀幹的伸縮,動物轉而以附肢行動。帶關節的附肢将軀幹擡離地面,加快了行動的速度和靈活性。在陸地上的動物有兩支:無脊椎動物中的一部分昆蟲和脊椎動物中的哺乳類。而活躍于天空的主要是飛行昆蟲和脊椎動物中的鳥類。

就行動的速度和單程行動的持續時間及距離而言,鳥類達到最高峰,單位距離所需能量也以鳥類最低,但卻不能說鳥類便是最進化的物種。事實上,不同的介質中采用不同的行動方式無非是各種動物在地球上開辟新生态位的過程。飛翔萬裡的候鳥不過是占據了其他動物難以利用的某些高緯度的季節波動較大的資源。動物不斷地行動,目的不外覓食、求偶、避敵、趨溫等。當這些目的易于滿足時,還可能出現退化性變化,如某些寄生蟲喪失了行動能力。再如海島及高山上的昆蟲易被大風吹失,故它們不複飛翔。另一方面,鳥類中有善遊的企鵝和善跑的鴕鳥,兩者也喪失了飛翔能力;哺乳動物中鲸和蝙蝠卻分别發展出極高的遊泳和飛翔的能力。這種轉變使它們能利用一些同類動物不能利用的生态位。

完全變态的昆蟲在發育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行動方式。終日取食的幼蟲在植物上爬行,四出求偶的成蟲則在空中飛翔。在行動的進化上可以見到各種高度發達的同功器官,無論哪種器官,隻要能适應環境,都表明了進化的成功。飛行可說是最複雜的行動方式,動作的協調、姿式的穩定和準确的定向能力等等都要求神經系統高度發達。昆蟲和鳥類的飛翔行為很多是本能的,所以幼體出生後便能獨立生活。還有人認為,正因為飛行動物的神經結構都用于從事複雜的定型活動,所以它們未能演化出象高等哺乳動物那樣靈活多變的智力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