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

漢語漢字
蠟,漢語一級字, 讀作蠟(là或zhà)。蠟[ là ]:1.動物、植物所産生的,或石油、煤、油頁岩中所含的油質,常溫下多為固體,具有可塑性,能燃燒,易熔化,不溶于水,如蜂蠟、白蠟、石蠟等。用作防水劑,也可做蠟燭。2.蠟燭:點上一支~。蠟[ zhà ]:古代一種年終祭祀。其他字體:蝋。
  • 中文名:蠟
  • 拼音:là
  • 繁體:蠟
  • 部首:蟲
  • 字碼:U 8721
  • 五筆:JAJG
  • 倉颉:LITA
  • 鄭碼:IEK
  • 筆順:25121412212511
  • 筆畫:14
  • 部首筆劃:6
  • 詞性:名詞
  • 造字法:形聲:從蟲、昔聲

基本信息

拼音:là、zhà

部首:蟲

五筆輸入法:jajg

筆畫數:14

筆順編号:25121412212511

漢字釋義

蠟(là)

【名】

1、形聲。從蟲,(liè)聲。

2、動物、礦物或植物所産生的油質,具有可塑性,能燃能熔,不溶于水,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

蠟燭有心還惜别,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别》

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隐《無題》

3、蠟燭的簡稱。

又如:蠟火(蠟燭火);蠟煙(蠟燭的煙);蠟紅(燭花);蠟香(蠟燭燃點時産生的氣味);蠟光(燭光)。

蠟(là)

【動】

1、用蠟塗抹。如:蠟引(塗蠟于紙張或布帛上,以防水濕);蠟本(用蠟塗絹上,所臨摹的畫本);蠟紙(表面塗蠟的紙)。

2、另見zhà。

蠟(zhà)

【動】

1、古代祭名。周朝年終大祭萬物。

2、天子大蠟八。——《禮記·郊郊特牲》

又如:蠟臘(歲終祭祀);蠟壇(蠟祭之壇);蠟賓(年終祭祀的助祭人);蠟索(猶蠟祭);蠟祠(蠟祭用的祠堂);蠟宮(供蠟祭用的宮室);蠟月(指周曆十二月);蠟日(年終蠟祭八神之日);蠟祭(祭名。年終合祭萬物之神)。

3、另見là。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正韻》?七慮切,音覻。《說文》蠅膽也。《周禮·秋官·蠟氏注》蠟,骨肉腐臭,蠅蟲所蠟也。《月令》曰:掩骼埋骴,此官之職也。

又助駕切,音乍。年終祭名。《禮·禮運》仲尼與于蠟賔。《注》夏曰淸祀,殷曰嘉平,周曰蠟,秦曰臘。《郊特牲》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飨之也。

又《玉篇》子六切,音蹙。蟲名。 蠟祭之蠟。《廣韻》或作䄍。《六書正譌》從蟲昔聲。别作䄍,從示,非。 

方言集彙

◎ 贛語:læp5

◎ 客家話:[海陸腔] za5 lap8 [梅縣腔] za5 [中國台灣四縣腔] za5 lap8 [客英字典] lap8 [寶安腔] za5 | lap8 [客語拼音字彙] lab6 za4

◎ 粵語:caa3 caai3 zaa3

◎ 潮州話:lah8 

起源考證

蠟燭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可能是蠟燭的雛形。在西方,有一段時期,寺院中都養蜂,用來自制蜜蠟,這主要是因為天主教認為蜜蠟是處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蠟視為純潔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壇上。從現存文獻看,蜜蠟在我國産生的時間大緻與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時代(710~784年)從我國傳入這種蠟燭的,和現代蠟燭相比,古代蠟燭有許多不足之處。唐代詩人李商隐有“何當共剪西窗燭”的詩句。詩人為什麼要剪燭呢?當時蠟燭燭心是用棉線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無法燒盡而炭化,所以必須不時地用剪刀将殘留的燭心末端剪掉。這無疑是一件麻煩的事,1820年,法國人強巴歇列發明了三根棉線編成的燭心,使燭心燃燒時自然松開,末端正好翹到火焰外側,因而可以完全燃燒。但蠟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許多缺點的動物油脂,解決這一難題的是舍未勒爾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間,法國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紡織廠的來信,請他分析、确定他們寄來的一個軟皂樣品的成份.他拿着這封信思索了很長時間,心想:要研究肥皂,看來還得從原料油脂入手.在儀器設備非常簡單、樸素的學校實驗,他研究了皂化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種油脂。經過大量實驗,他第一次發現了這樣的事實:在一切油脂中,不論其來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餘的5%則是皂化過程中生成的甘油。通過研究他搞清了皂化過程的本質,同時他還有一項重大的發現:當時用油脂做成的蠟燭,由于裡面有甘油,燃燒時火焰帶煙,氣味難聞。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蠟燭,燃燒時不僅火焰明亮,而且幾乎沒有黑煙,不污染空氣。舍夫勒爾把他的發現告訴蓋一呂薩克,并建議兩人共同研究如何具體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用強堿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鹽酸分解,擔取出硬脂酸。這是一種白色物質,手摸着有油膩感,用它制成的蠟燭質地很軟,價錢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爾和蓋一呂薩克獲得了生産石蠟硬脂蠟燭的專利。石蠟硬脂蠟燭的出現,在人類照明史上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後來,有人在北美洲發現了大油田,于是可從石油中提煉出大量的石蠟,較理想的蠟燭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廣。

看考古雜志時偶然發現,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發明了蠟燭,中國人又是什麼時候用蠟燭的?起碼在古詩十九首的年代裡還是用油燈,這才忽然發覺中國上古似乎沒有蠟燭這個東西.漢代古書中一般将蠟和燭分開論述,但很少蠟燭兩字連用.

大家看到中國漢代的青銅燈,在圓形的燈盤正中,常有一枚長釘形的火拄,而根據它的有無,考古學上将漢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

查了半天的書,發現其實在漢代,燈分為油燈與燭燈兩大類,油燈的燈柱也叫”燭”。”燭”即燈柱要浸在脂裡;脂是動物油脂,當時還用植物油點燈。《齊民要術種.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實而重,搗治作燭,不作麻。”以上所說的“作燭”、“為燭”,都是指點燈,和蠟燭關系不大。

至于點燈的燃料,我看到考古雜志提到”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由此可見漢燈一般的情況在盞内注油脂,但燃燈還可用蠟,蠟燈内的蠟是融化後作為油膏使用的.人們終于發現了實例,《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報告》中提到;至東漢晚期,在廣州漢墓中最先出現蠟台。證明當時細長柱狀的蠟燭已進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終于,東漢晚期中國已有蠟燭,隻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狀和近現代的還有差别。再往上推,戰國秦漢時期是否已使用蠟燭,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了。文獻中提到蠟燭最早大約是在晉代。《晉書周颛傳》寫到有人“以所燃蠟燭投之”。《世說新語》有石崇“用蠟燭作炊”的故事。晉代以後文獻提到蠟燭的就多了。至于晉以前,還缺乏可靠的文字記載,實際隻有少量的考古資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資料;

<歸田錄>中,”寇準自少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聚飲,雖寝室亦燒燭達旦.每罷官去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可見至宋,仍是油*燭貴.

有篇文章說:《西京雜記》有“閩越王獻高帝.....蜜燭二百支”之說,認為“蜜燭即蠟 燭”,但吾以為終屬孤證,何況《西京雜記》的記載是隻能作為參考的。

再看蠟燭的原料,有黃蠟、白蠟等多種。黃蠟是蜂蠟,白蠟是白蟻蟲分泌的蠟。白蠟的利用一般認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證始于漢魏,上面提到的“漢墓偶有黃蠟餅發現”為物證,所以蜂蠟的利用要比白蠟為早。《神農本草經》、張華《博物志》、陶弘景《名醫别錄》中都有關于蜜蠟或蜂蠟的記載,當作藥用。由此看來,東漢時期已使用的蠟是蜂蠟。不過大概數量還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燈燭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燭外挂一層蠟以減少燭淚,或在脂膏中摻少許蠟。有資料表明以脂膏為燭,熔點是比較低的,因此當時的燭比較粗短。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漢畫像石中的燭燈的燭都較粗短,而沒有像唐李壽墓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種細細長長的形狀。

常用詞語

蠟白、蠟版、蠟筆、蠟黃、蠟刻、蠟染、蠟蹋、蠟紙、蠟燭、蠟像,蠟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