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足石杉

蛇足石杉

一種植物

蛇足石杉是一種多年生土生植物。莖直立或斜生,高10-30厘米,中部直徑1.5-3. 5毫米,枝連葉寬1.5-4.0厘米,2-4回二叉分枝,枝上部常有芽胞。葉螺旋狀排列,疏生,平伸,狹橢圓形,向基部明顯變狹,通直,長1-3厘米,寬1-8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柄,先端急尖或漸尖,邊緣平直不皺曲,有粗大或略小而不整齊的尖齒,兩面光滑,有光澤,中脈突出明顯,薄革質。孢子葉與不育葉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葉的葉腋,兩端露出,腎形,黃色。[1]

    中文名:蛇足石杉

    拉丁學名:Huperzia serrata(Thunb. ex Murray) Trev.

    别名:蛇足石松,千層塔

    界:植物界

    門:蕨類植物門

    亞門:石松亞門

    綱:石松綱

    目:石松目

    科:石杉科

    屬:石杉屬

    種:蛇足石杉

    分布區域:中國除西北地區部分省區、華北地區外均有分布

簡介

蛇足石杉又名蛇足石松,為石杉科多年生草本。根須狀,植株高10-30厘米。莖下部斜升至平卧,上部直立,具少數二歧式分枝,枝端常具芽胞。生于海拔300-2700米的林蔭下濕地、灌叢下、路旁或溝谷石上。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生肌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内傷出血,外用治癰療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等。但該品有毒,中毒時可出現頭昏、惡心、嘔吐等症狀。

生态特征

多年生土生蕨類。莖直立或斜生,高10-30厘米,中部徑1.5-3.5毫米,枝連葉寬1.5-4厘米,二至四回2叉分枝,枝上部常有芽。葉螺旋狀排列,疏生,平伸,窄橢圓形,向基部明顯變窄,通直,長1-3厘米,寬1-8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有柄,先端尖或漸尖,邊緣平直,有粗大或略小而不整齊尖齒,兩面光滑,有光澤,中脈突出,薄革質。孢子葉與不育葉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葉的葉腋,兩端露出,腎形,黃色。

地域分布

全國除西北地區部分省區、華北地區外均有分布。生于海拔300-2700米的林下、灌叢下、路旁。亞洲其他國家 (如日本、朝鮮半島、泰國、越南、老撾、柬埔寨、印度、尼泊爾、緬甸、斯裡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 、太平洋地區、俄羅斯、大洋洲、中美洲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日本,存于瑞典。

藥用價值

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生肌止血、散瘀消腫的功效,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内傷出血,外用治癰療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等。本品有毒,中毒時可出現頭昏、惡心、嘔吐等症狀。現代研究證明蛇足石杉可提取石杉堿甲等生物堿,可用來治療老年性癡呆症、治療重症肌無力和小兒麻痹症,有提高青春期學生的記憶和學習成績等功效。

用藥禁忌

孕婦禁服。本品有毒,中毒時可出現頭昏、惡心、嘔吐等症,内服不宜過量。

采收和儲藏

夏末、秋初采收全草,去泥土,曬幹。7-8月間采收孢子,幹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