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甘子

餘甘子

大戟科葉下珠屬的一種果實

餘甘子,屬大戟科葉下珠屬植物,其果鮮食酸甜酥脆而微澀,回味甘甜,故名餘甘,又名喉甘子、油柑子、庵羅果、牛甘果等。餘甘子樹耐旱耐瘠,适應性非常強,喜光喜溫。産新時間:一月,二月。生長期1~3年。餘甘子樹生長于海拔200至2300米的山地疏林,多見于日照強烈的向陽處,耐旱耐瘠,适應性極強,可在樹上挂果保鮮6-8個月之久。由于特殊的生長環境造就了它超高光防護力與超強抗氧化力,維生素含量更是蘋果160倍、柑橘的100倍,具有高效的美白力。

    拉丁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金虎尾目

    亞目:大戟亞目

    科:大戟科

    亞科:葉下珠亞科

    族:葉下珠族

    屬:葉下珠屬

    亞屬:核果葉下珠亞屬

    組:餘甘子組

    種:餘甘子

    分布區域:印度、印尼、台灣、香港及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等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中文學名:餘甘子

    别稱: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七察哀喜、噜公膘、油甘子、滇橄榄

    二名法:Phyllanthus emblica

形态特征

喬木,高達23米,胸徑50厘米;樹皮淺褐色;枝條具縱細條紋,被黃褐色短柔毛。葉片紙質至革質,二列,線狀長圓形,長8~20毫米,寬2~6毫米,頂端截平或鈍圓,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幹後帶紅色或淡褐色,邊緣略背卷;側脈每邊4~7條;葉柄長0.3~0.7毫米;托葉三角形,長0.8~1.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

4

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為雄花組成腋生的聚傘花序;萼片6;雄花:花梗長1~2.5毫米;萼片膜質,黃色,長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長1.2~2.5毫米,寬0.5~1毫米,頂端鈍或圓,邊緣全緣或有淺齒;雄蕊3,花絲合生成長0.3~0.7毫米的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長0.5~0.9毫米,頂端具短尖頭,藥室平行,縱裂;花粉近球形,直徑17.5~19微米,具4-6孔溝,内孔多長橢圓形;花盤腺體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長約0.5毫米;萼片長圓形或匙形,長1.6~2.5毫米,寬0.7~1.3毫米,頂端鈍或圓,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淺齒;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半以上,邊緣撕裂。

子房卵圓形,長約1.5毫米,3室,花柱3,長2.5~4毫米,基部合生,頂端2裂,裂片頂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1~1.3厘米,外果皮肉質,綠白色或淡黃白色,内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長5~6毫米,寬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餘甘子生長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極喜光,耐幹熱瘠薄環境。性喜溫暖幹熱氣候,能耐幹旱和瘠薄的土壤。為陽性樹種,不耐蔭蔽。适生土壤為頁岩、花崗岩分化的酸性至強酸性土,不宜于鈣質土。對土壤肥力要求不嚴,在肥沃的山地,可長成大材,在瘠薄幹旱、地表土層沖刷的裸露山坡、石礫地,粘重土壤地,也都能生長。

中國雲南:在雲南南亞熱帶三江兩岸和小流域地區的幹旱河谷地區。海拔500-2500米,年平均溫度20℃以上,年降雨量800-1500毫米的疏林或向陽山坡地。雲南多為野生、人工栽培甚少。

中國廣西: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丘。分布區内,年平均氣溫在21℃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毫米。它能耐幹熱氣候,在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1400-1900毫米。

分布範圍

世界

分布于菲律賓、馬來西亞、南美、印度、斯裡蘭卡、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和中國。

中國

在中國分布于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區。

雲南: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普洱市的思茅、瀾滄、孟連、江城、景東、景谷、普洱、鎮源;文山州的文山、馬關、西疇、廣南、球被、麻粟坡;紅河州的河口、屏邊、蒙自、泸西;臨滄專區的臨滄、耿馬、雙江;保山專區的保山、騰沖、龍陵;楚雄州的楚雄、元謀、武定、永仁、雙柏;玉溪專區的元江、新平。

廣西:柳州以南各地都有分布,以百色、南甯、玉林和欽州地區較多,其中以百色地區的右江河谷分布最多。

繁殖方法

播種

餘甘子用種子繁殖,稱為有性繁殖。通過性繁殖培育的苗木稱為實生苗。往往實生苗結果較晚,是通過嫁接才能提前開花結果。實生苗繁殖一般是在春季,将采集的種子,按株行距20×30厘米,深3厘米的要求,将種子點播在苗床上。播完後将床面整平,稍加鎮壓,上蓋山草或松針,并噴水使蓋草和床面潮濕。播種後一般在20天左右,種子發芽,種苗逐漸出土,此時逐步揭去蓋草,并随時保持苗床有一定的濕度。對床面的雜草要随時清除。待苗高40厘米時在陰天進行間苗,後噴灌清糞水一次,把間出的苗,帶土移至另外苗床上種植。到苗高70-100厘米時,即可出圃進行移栽。

扡插

餘甘子的扡插繁殖,稱為無性繁殖,培育的苗木叫做扡插苗。其方法是:在早春腋芽尚未萌動之前,在選好的母樹上,剪取已經木質化的二年生枝條作為扡插條,将扡插條剪成15-20厘米,每一扡插條要保證有3-4個腋芽。将扡插條下部沾生根粉後在苗床上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深5厘米斜插土中,千萬不能将插條倒插。一般插後15天左右,地下部就會産生愈傷組織,形成根系,地上部的腋芽開始萌動。在苗高50-80厘米就可以出土移栽。扡插育苗,最好在塑料棚内進行,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氣的濕度和溫度,克提高扡插苗的成活率。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地:根據餘甘子的生物學特征性和生長環境,以及GAP基地建設的要求,要對土壤、灌溉水、空氣等進行測定,要求土壤符合國家土壤質量二級标準,灌溉水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量标準,空氣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二級标準,以保證種植地的環境質量,栽培地應選擇在南亞熱帶的河谷和小流域地區,海拔高在800-1600米,坡度為25度左右的陽坡,土壤為紅壤,土壤PH值在6.5左右。最好是退耕還林或荒山草坡的地段上,作為餘甘子的種植地。

整地:在選好的地上,首先進行種植規劃,在規劃好的地段上,待秋冬季或早春季進行整地。一般種植地不須全墾,隻需進行帶狀整地,或在山面打塘。帶狀整地可沿等高線開帶,帶寬2米,帶間隔4米,帶面上要散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為基肥。帶上翻土深25厘米左右,将基肥翻于土下,帶的背面作背溝以達到保水保土,防止地表沖刷和土壤流失的目的。若坡度較陡,地形破碎,不便于帶狀整地的地區,可挖成“品”字形的魚鱗坑,即所謂穴墾整地。每穴的直徑大約50-60厘米,深度為30-40厘米。整地作業中要注意揀出草根、碎石,把表土和心土分别堆放,因表土肥沃,栽餘甘子時要将表土埋到坑的底層,然後再回填心土,在每坑内也應施足基肥,做好移栽種苗的準備工作。

移栽造林

把培育或引進的餘甘子種苗,按科學的方法移栽到已經整好的林地上,就叫做餘甘子的人工造林。營造的餘甘子林屬于經濟林,一般是在春梢萌芽之前2-3月種植,最遲不能超過6月份。在雨季将到時,選擇陰天把苗木從苗床取出,苗木盡量帶土,或用3号生根粉,用酒精溶解,放清水同黃泥漿攪拌均勻漿根種植,若天氣幹旱把裝好沾漿的種苗放在樹下陰涼處,用物隔開種苗,遮蔭蓋住,對種苗不能擠壓。運至造林地上,放入已施好有機肥10千克,磷肥0.5千克基肥的坑内蓋土到根莖交接處為宜,根系入土要求舒展,先回填表土,植密度可采用株行距2米×3米,畝植110株為宜,或株行距2.5米×3.3米,畝植80株為宜。

林地管理

補苗和追肥:移栽後15-20天,應逐塘檢查是否有死亡苗。若有死亡苗應立即進行補苗。補種的苗木應用同齡苗補種。補種後仍應灌水和遮蔭。種植苗全部成活後,施複合肥或腐熟的清糞水一次,以促進苗木的紮根和生長健壯,保證移栽苗木在當年正常生長和越冬。

培土除草:餘甘子移栽後的當年,因根系不發達,其生長較慢,所以在雨季後,應除草培土一次,避免雜草與幼苗争奪養分和生長空間,同時将移栽時所設的遮蔭物全部撤除,若根部的土壤有沖刷者,應進行培土。餘甘子根群發達,分布廣而深,故在種植後第二年就不需灌水和施肥,直至挂果時,僅在早春和早秋兩季各施肥一次,以便保花保果。

整形剪修:若有嫁接苗,長到50-60厘米時進行短截主枝,出芽後選留三個健壯的側芽作為主幹,主幹老熟後,在修剪1變2、2變4、4變8、8變16、16變32.......使之形成一個自然的半圓頭形的豐産樹冠。

林地間作:餘甘子時多年生的植物。種植後林地的土地應充分利用,一般種植綠肥來提高土壤肥力,以促進餘甘子的生長發育,綠肥的種類多種豆科紫花目蓿,黃豆等。

采收加工:餘甘子的果實、種子、樹皮、根、葉等部分均有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樹皮和嫩葉及根含有鞣質可做栲膠的原料;種子可作為榨油的原料;果實可作水果和藥用。其中果實用途最大,作為人工栽培的餘甘子主要是采集果實。一般果實在秋季10-11月成熟時采收。可鮮用或用開水燙透用鹽水侵泡後曬幹,亦可根據市場的需要,保留挂果在樹上至次年3月份分期采收(不會影響當年挂果)。

病蟲防治

病害

病害:葉點黴褐斑病、拟盤多孢葉斑病、炭疽病等葉片病害。阻止方法,首先是加強管理,增強餘甘子的長勢,剪除病枝、病葉,冬季還要清除病葉并銷毀。病情嚴重時還要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蟲害

蟲害:介殼蟲、蚜蟲、木毒蛾和天牛幼蟲蛀幹等。可用0.1-0.8%的甲胺磷、樂果、石硫合劑等噴射防治。若天牛蛀幹,可用棉花沾敵敵畏100倍液塞入樹幹孔内,用泥土密封殺幼蟲。花期前一定要噴殺一次蟲滿,可噴上海市農藥研究所的0.5%“蟲滿立刻”2500-3500倍。

主要價值

園林

餘甘子為常見的散生樹種,萌芽力強,根系發達,可保持水土,可作産區荒山荒地酸性土造林的先鋒樹種。樹姿優美,可作庭園風景樹,亦可栽培為果樹。

藥用

果實富含豐富的丙種維生素,供食用,可生津止渴,潤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魚中毒等。初食味酸澀,良久乃甘,故名“餘甘子”。樹根和葉供藥用,能解熱清毒,治皮炎、濕疹、風濕痛等。

經濟

葉曬幹供枕芯用料。種子含油量16%,供制肥皂。樹皮、葉、幼果可提制栲膠。木材棕紅褐色,堅硬,結構細緻,有彈性,耐水濕,供農具和家具用材,又為優良的薪炭柴。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餘甘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45 千卡

參考資料

1.餘甘子·植物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