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士運河事件

蘇伊士運河事件

1956年埃及領土主權事件
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把英國和法國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回。英、法帝國主義為了重新霸占蘇伊士運河,和夥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争。蘇伊士運河事件是英國殖民史的重大轉折點,它說明美國的影響已經超過英國。運河自1869年鑿通以來,即由英法壟斷資本控制的蘇伊士運河公司經營管理,成為他們侵略埃及和中東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埃及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52年7月,推翻了以英國為靠山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1956年6月迫使最後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最終結束英國對埃及的軍事占領。
    中文名:蘇伊士運河事件 外文名:Suez canal incident 發生地點: 主要人員: 時間:1956年7月 侵略者:英、法帝國主義 重要性:歐、亞、非三洲重要航道

事件經過

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成立了共和國政府,宣布國家徹底獨立,并在外交和軍事上向蘇聯靠攏。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喊出“蘇伊士運河是埃及人的運河”的口号,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并禁止以色列的船隻通過運河和蒂朗海峽。

英法以三國以此為借口,于當年10月聯合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并推翻埃及進步政府。被稱為“蘇伊士運河戰争”的第二次中東戰争拉開戰幕。為阻擋侵略者,埃及把5艘貨船鑿沉,堵塞了運河航道,令西方很快發生石油恐慌。

英法以公然對一個獨立國家動武、妄圖恢複殖民統治,激起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充分利用了這一插手中東、控制石油重地的良機:美國實施金融打擊,停止對英法的貸款和經援,英鎊和法郎大幅貶值;蘇聯則發出核威懾。英法以在國際上陷入空前孤立,被迫撤軍。

這場戰争之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愈發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冷戰後期的世界格局逐漸定型——美蘇取代英法主導中東事務,英法殖民帝國迅速崩潰;現實而勢利的英國,選擇充當緊随美國的“小夥伴”、形成美英“特殊關系”同盟;高傲的法國,則敏銳地意識到“美國是靠不住的”,加速了獨立自主的步伐。

影響

對歐洲

此次事件,讓當時的歐洲各國意識到,一方面,歐洲各國合作發展原子能解決能源問題已經成為解決能源問題的必要途徑。另一方面,二戰後國力衰弱的歐洲各國,隻有聯合才能使歐洲擁有足以對抗美蘇的威脅的能力。由此促進了《羅馬條約》的簽訂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成立。

對世界

世界大戰後,埃及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一九五二年七月,推翻了以英國為靠山的法魯克王朝的統治,1956年6月迫使最後一批英軍撤出蘇伊士運河區,最終結束英國對埃及的軍事占領。美國在運河事件中借機混水摸魚,多方活動,排擠英、法,企圖稱霸中東。英、法在二次大戰後,十分虛弱,力不從心,發動了侵埃戰争,使它們自己陷于内外交困的窘境。英國首相艾登由于運河的事件敗局被迫辭職。蘇伊士運河事件是英國殖民史的重大轉折點,它向世界證明了美國的影響已經超過英國。蘇伊士運河事件是美國起主要作用打敗英法聯軍,美國取得勝利後,把運河主權交還給埃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