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聽琴

蔡邕聽琴

中國古代文言文
蔡邕聽琴出自範晔的《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蔡邕是一位有欣賞能力的聽琴者,可以理解琴聲的内在含義和聲外之音。
    中文名:蔡邕聽琴 外文名: 别名: 創作年代:南朝宋 作品出處:《後漢書·蔡邕傳》 文學體裁:文言文 作者:範晔

作者

範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南陽淅川南)人。

官至左衛将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範晔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衆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

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其中《楊震暮夜卻金》已編入小學教材,《強項令》選入中學教材。

正文

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擾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初,邕在陳留也,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已酣焉。客有彈琴于屏,邕至門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來,至門而去。”邕素為鄉邦所宗二,主人遽自追而問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彈琴者曰:“我向鼓弦,見螳螂方向鳴蟬,蟬将去而未飛,螳螂為之一前一卻。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當之矣。”

字詞解釋

①爨:燒飯。

②烈:同“裂”。

③因:于是。

④裁:剪。

⑤時人:當時的人。

⑥名:(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命名。

⑦召:同“招”,招待。

⑧比:等到。

⑨潛:偷偷地。

⑩向:剛才。

⑪而:表轉折,卻。

⑫素:向來。

⑬怃然:失落的樣子。

⑭鼓:彈奏。

⑮方向:正對着。

⑯卻:後退。

⑰惟:隻是希望。

⑱形:表現。

⑲豈...乎:難道...嗎?

⑳宗:尊重。

譯文

吳地有個焚燒桐木做飯的人,蔡邕聽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段很好的木頭,就請人用這個木頭做了一張琴,果然彈出了美妙的音樂,可是木頭尾部燒焦了,所以當時把這個琴就叫做“焦尾琴”。

起初,蔡邕在陳留時,他的鄰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時鄰家酒喝得正高興,有一個客人在屏風後彈琴,蔡邕到門口偷偷地聽,大驚道:“啊!用音樂來請我卻有殺心,是什麼原因呢?”就溜回去了。

仆人告訴主人說:“蔡君剛才來了,到門口卻離開了。”蔡邕一向被鄉裡人推崇。主人急忙親自追上去并且追問他離開的原因,蔡邕詳細把情況告知了他,大家沒有不吃驚的。

彈琴的人說:“我剛才彈琴時,看見螳螂正爬向一隻鳴蟬,蟬兒将要離開卻沒有飛起,螳螂随着他一進一退。我内心很緊張,隻擔心螳螂抓不到它啊。這難道就是殺心顯露在琴聲中嗎?”蔡邕笑着說:“這足以稱之為殺心啊!”

背景故事

漢代,古琴幾乎成了家喻戶曉的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水平有了普遍性提高。

東漢時期有個蔡邕,我們談焦尾琴時談到過,他是曆史上著名的音樂家和文學家。在音樂方面,他很有成就,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寫過《琴操》一書。

蔡邕曾經做過官,做官時因為人正直,辦事公正,遭到邪惡勢力的讒言誣害,被充軍流放。過了許久,他又被赦免。赦免之後,他帶着一家老小在外奔波,為的是躲避那班有權勢的惡人們的謀害,在外過着流亡的生活。

後來,他躲到自己的故鄉陳留去了。鄉親們聽說蔡邕回來了,都很高興,因為蔡邕為老百姓做過好事,威信一直很高。一到家鄉,親朋好友一個個請蔡邕到家中去促膝叙談家常和國事。蔡邕被鄉親們的熱情所感動,久久積壓心頭的萬端愁緒好象慢慢解開了。

有一次,多年不見的朋友林仁聽說蔡邕回鄉了,特意準備了一桌酒席,邀請蔡邕到家裡去作客。老朋友盛盛情難卻,蔡邕隻好應約。他興緻勃勃地往林仁家走去,走到要家大門外時,突然停止了腳步。原來屋裡正在彈琴,琴聲引起了蔡邕的注意,他就站在門外傾聽。

開初,琴聲悠揚,優美動人。不一會,琴聲變得沉重、渾濁,有一種緊迫感。蔡邕蓦地聽到琴聲裡隐隐地透露出一股“殺”氣。他本能地愕住了。十年來死去活來的亡命生涯,使他對任何一種細微不祥之兆,都有着特别的敏感。他突然警惕起來:林仁請我赴宴,為什麼琴聲裡隐藏着殺機?莫非多年不見的朋友變了,心懷鬼胎,也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狼狽為奸?今日請我赴宴是假,伺機謀害是真……想着想着,他感到可怕。再一聽琴聲,呀!殺氣不但未減,不更加緊張了,正是生死存亡之際,莫非他們立即要下毒手了?于是蔡邕轉身回頭就走。

正在這時,另一位應邀赴宴的客人迎面走來。他看見蔡邕回身離去,神色異樣,不知出了什麼事,連忙攔住蔡邕問道:“蔡兄到哪裡去?怎麼到了門口不進去呢?”蔡邕好象什麼也沒有聽見,仍然慌忙地、急匆匆地往遠外走去。

主人得知蔡邕到了門口,未進大門就轉身回去了,感到莫名其妙。今日是專誠款待老朋友蔡邕,他為什麼不領情呢?林仁認為可能是自己沒有好好接待客人,有失禮的舉動,傷了老朋友的自尊心,老朋友受到怠慢,才生氣離去。

主人心裡非常不安,連忙親自趕到蔡邕住的地方,再一次請他赴宴,并且再三向他道歉,說是忙于屋内張羅,有失遠迎,請老朋友不要介意,今日看在老朋友面子上,一定要到家裡去坐坐,家裡還有其他客人正在等候。好說歹說,總算又把蔡邕請到了宴席上。

客人們熱情洋溢地頻頻舉杯祝福,個個開懷暢飲,唯有坐在首席的蔡邕好象驚弓之鳥,心魂未定,左顧右盼,掩蓋不住内心的恐慌。真是一人向隅,舉桌不安。主人再也忍耐不住心裡要說的話了。他非常坦率地對蔡邕說:

“蔡兄,我們是多年的知己,雖然許久不見,情誼卻仍然如同當初,親似手足。不知道今日你心裡有什麼不快的事情,能不能對小弟講講,也好分擔優愁。如果是小弟家中有失禮怠慢的地方,隻管講出來,千萬不必介意。”

客人們也幫着為主人說話,争先恐後、開誠布公地請蔡邕不要計較主人的過失,也許有什麼誤會,有什麼難言的心事,為什麼不可以跟故鄉的親朋好友傾訴呢?

聽了主人和客人們的一席肺腑之言,蔡邕慢慢地覺察到剛才也許是自己産生了一種錯覺,老朋友這裡并沒有什麼異常的情況,不會危及他的安全,主人态度很誠懇,客人更是有話直說,沒有把自己當作外人。

蔡邕這時才放心地舉起酒杯,把久久不敢進口的酒喝了下去,并直截了當地把剛才在門口聽到琴聲裡帶有“殺氣”而産生的疑慮講了出來。

蔡邕的話一說完,整個宴廳裡響起了一陣善意的大笑,主人十分坦然,毋庸置辯,哪裡會有殺人之意呢?客人更了解主人,這完全是一種誤會。從這個誤會裡,主人更加了解蔡邕了,久别的老朋友蔡邕是經受了種種折磨,身心受到了傷害,才這樣如驚弓之鳥。

可是,最後解開疑團的還是那位剛才彈琴的客人。他聽了蔡邕的話,會心地笑了,認為這不能錯怪蔡邕多心,而要怪他彈琴沒有彈好曲子。原來,蔡邕在門口時,他正在彈琴。彈着彈着,忽然看到窗外一棵樹上,有一隻螳螂,張牙舞爪地正爬向一隻蟑的身後。螳螂正要撲過去了,千鈞一發之際,彈琴的人發現那隻蟬要飛走了,他擔心螳螂撲不住蟬,手上情不自禁地為螳蟬助威。大概就在這時,琴聲時充滿了“殺氣”,正好被蔡邕聽出了這琴聲中隐藏的殺機。

聽了彈琴的客人介紹,一場誤會才最後解除。大家喜形于色,興緻越來越高。

蔡邕一邊微笑,一邊向林仁陪禮道歉,認為失禮的不是主人,而是自己。誤會解除後,宴會上氣氛熱鬧非凡,一下子到了高潮,大家都争着向蔡邕敬酒。滿座高朋,開懷暢談,盡情痛飲。

這場誤會過去,平靜之後,大家對蔡邕聽琴的本領,欣賞琴樂的能力,一個個驚歎不已,佩服之至。

對古琴的演奏,有欣賞能力的聽琴者,可以理解琴聲的内,在含義和聲外之音,這種欣賞能力也是不容易達到的。要有這種欣賞能力,還得懂得古琴的音律。蔡邕就是精通音律的音樂察。

據傳有一種叫做虞美人草的植物對古琴有欣賞能力,懂得古琴的音律。古人演奏某一個曲子時,虞美人草會十分激動,枝葉都會自然地搖動起來。據說,這是在合着琴聲的節拍和旋律,高興地翩翩起舞。這個曲子後來被人命名為《虞美人曲》。

上一篇:阿喀琉斯之踵

下一篇:滴血認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