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船閘

葛洲壩船閘

葛洲壩樞紐航運工程的供船舶通行的閘門
葛洲壩船閘,指的是葛洲壩樞紐航運工程的供船舶通行的閘門。葛洲壩水利樞紐是中國在長江幹流上建設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樞紐航運工程是“兩線三閘”。[1]自1981年6月通航以來,作為配合三峽工程建造的反調節航運梯級工程,極大地改善了長江三峽區域120公裡水域的通航條件,大量貨船從此安全暢通地出入川江。
    中文名:葛洲壩船閘 外文名: 地理位置: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主要功能:反調節航運梯級工程 通航時間:1981年6月 最大運量:近1億噸

曆史沿革

1981年,葛洲壩通航之初,年貨運量不足400萬噸。首航的貨輪‘長江号’和客輪‘東方紅号’是當時的頂級代表船,如今因運輸能力受限已被淘汰。

自1981年6月通航以來,葛洲壩船閘年一路攀升。

1982年葛洲壩船閘貨物通過量約347萬噸,不到 400萬噸。

1982年之後每年有所增加。

1992年已突破900萬噸,在1982年基礎上翻了一番,後來又有大幅增長。

1994年首次突破1000萬噸大關。

2011年12月12日10時許,“長航集運”号等滿載的貨船駛進葛洲壩二号船閘,标志“萬裡第一壩”葛洲壩船閘在運行30年後年貨運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30年來,葛洲壩船閘安全運行近40萬閘次,通過船舶約211萬艘次,累計通過貨物6.8億多噸。比1981年的增長高達28倍。

主要意義

長江貨運量不斷攀升,主要得益于近年來長江沿江經濟和航運業的快速發展。船舶大型化、标準化、專業化程度逐年提高,如今過閘船舶一半以上是2000噸以上大型貨船,5000噸級以上占15%。2011年是内河水運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開局之年。年貨運量首破億噸大關,對長江黃金水道發展具有裡程碑意義。

通航标準

船閘設計

1、2号船閘室有效尺寸為280米*34米*5米,一次可通過一個總載貨量為12,000~16,000噸的船隊,每次過閘時間約12到15分鐘。3号船閘室有效尺寸為120米*18米*3.5米,主要通過3,000噸以下的客貨輪和地方船隊,每次過閘時間約40分鐘,其中沖洩水時間約7.8~8.7分鐘。

最大馬力

近期最大船隊為“三駁一頂”,即一艘2000馬力拖輪頂推三艘1500、1000噸船梭型船隊,遠景(三峽樞紐建成後)最大船隊為“四駁一頂”,即一艘4000馬力拖輪推四艘3000噸駁船的船隊。

通航流量

三江正常通航航流量:45000m3/s;

三江近期最大通航流量:60000m3/s;

大江最大通航流量: 20000m3/s;

通航水位

上遊:▽66±0.5米

下遊:

最高水位:▽61米

最高通航水位:▽54.5米

最低通航水位:▽39米

貨運量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

裂縫事件

發現裂縫

2015年1月,三峽通航管理局在進行設備檢查中發現,葛洲壩三号船閘右下人字門底止水出現水平向貫穿性裂縫,漏水嚴重,已喪失止水功能,存在安全隐患。經研究決定,将組織實施應急搶修。

應急搶修

安全搶修從2015年1月5日13時啟動,于1月10日13時結束。葛洲壩三号船閘搶修期間,葛洲壩一、二号船閘與三峽南北兩線船閘匹配運行。

事件影響

2015年1月4日,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作出補充說明稱,此次應急搶修的難度以及對三峽河段的通航影響均不大。因葛洲壩三号船閘不是主力船閘,不承擔通航的主要任務,因此對三峽河段通航影響較小。

上一篇:教育用地

下一篇:河曲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