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國立大學

莫斯科國立大學

綜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
莫斯科國立大學(俄語:Москов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имениМ.В.Ломоносова,縮寫為МГУ、MSU或MGU,全稱:M·V·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最大和曆史最悠久的大學,由俄國偉大的科學家M.B.羅蒙諾索夫(Mikhail V.Lomonosov)于1775年創建。1998年莫斯科國立大學排名世界第7位。2004年該大學有約4000名講師、31000名大學生和7000名進修生。
    中文名:莫斯科國立大學 外文名:моск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М.В.Ломоносов(俄文) 校歌:ГИМН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莫大之歌) 創建時間:1755年1月25日 類别:公立大學 學生人數:31000 教師人數:8000 主要院系:力學與數學系,計算數學與控制論系,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土壤學系,地質系,地理系,曆史系,哲學系,語言文學系,經濟系,法律系,新聞系,心理學系,教育系,社會學系,亞非學院,醫學系

學校簡介

莫斯科國立大學,全稱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簡稱莫斯科大學,創建于公元1755年1月25日。

莫斯科國立大學以其奠基人--俄羅斯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語言學家、哲學家——羅蒙諾索夫的名字命名。

莫斯科國立大學是俄羅斯最大的教學、科研、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是俄最著名和曆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大學,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在俄羅斯均排第一。

曆史沿革

1755年1月25日,由沙皇俄國著名教育家M.B.羅蒙諾索夫倡議,俄羅斯女沙皇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下令建立莫斯科大學,學校最初設法律、醫學和哲學3系,後增設數學-物理系,并将哲學系擴充為曆史-語文系。附設有2所文科中學、一所師範學堂和一個印刷社。1755年4月26日該大學開始授課。一開始大學設立在莫斯科紅場邊上的中心藥店。

18世紀70年代,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将它遷到莫霍瓦亞(Mokhovaya)街另一側的一座新古典式建築中,舊址在莫霍瓦亞街11号。n

1812年,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侖攻入莫斯科,俄軍撤離并将莫斯科焚城,學校一并被焚毀。n

1817~1819年重建,撤離的師生重回校園,并進行院系改革。莫斯科大學開始引入西歐教育理念與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建立新型的科學研究機構。n

到20世紀初,大學培養出諸多傑出的人才,如教育家K.D.烏申斯基,詩人M.U.萊蒙托夫,作家I.S.屠格涅夫,A.I.赫爾岑,文學批評家B.G.别林斯基等。許多科學家,如“俄羅斯航空之父”N.E.茹科夫斯基、實驗物理學奠基人A.G.斯托列托夫等,都曾在該校從事教學和科研活動。n

1905年在莫斯科大學建立了一個社會民主主義的組織,該組織呼籲推翻沙皇,建立一個共和國,此後沙皇政府多次關閉莫斯科大學。n

1911年,130名科學家和教授抗議軍隊入駐校園并限制師生行動,一些教授被沙皇憲兵毆打,上千名學生被開除學籍。n

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設為蘇聯國立大學。開始接納工農子弟,學校多次得到蘇共中央的嘉獎與表彰。1919年,學校開始免交學費,為了工人階級子弟建立了一個預備系,來讓他們能夠通過入學考試。n

1940年,獲蘇聯最高榮譽列甯勳章,大學正式改名,在國立之中加入了創立者米哈伊爾·瓦西裡耶維奇·羅蒙諾索夫之名。n

1953年9月,在莫斯科西南的列甯山上建成新校舍。32層的主樓包括55米的尖頂在内,總高240米,頂端是五角星徽标;兩側為18層的副樓,各裝有直徑9米的大鐘。整個建築氣勢軒昂。n

全校設16個系,50多個專業,雲集全國的科學院院士、教授和博士,學生3萬名左右,包括來自10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擁有4個天文台,3個博物館,1個面積近50公頃的植物園,還有各種科研機構和實驗室,以及廣場、運動場、體育館、劇場、大禮堂等。總占地面積320公頃。強調大學要成為科學教育中心,以本國語教學,培養出的學者和專門人才。n

1955年獲勞動紅旗勳章,在整個蘇聯和華約科學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n

2005年該校舉行了隆重的莫大建立250周年慶,學校舉行了各種慶祝活動以及邀請衆多世界教育界名人到該校演講。n

2017年1月10日,莫斯科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奇向俄總統普京彙報工作時說,俄中合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将于2017年9月開課。

2017年9月13日,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分别為該校開學典禮緻賀辭。習近平在賀辭中指出:“中俄聯合創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是我和普京總統達成的重要共識,也是兩國人文合作深入發展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示範意義。”

2017年12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向莫斯科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們回信并問候,勉勵同學們“将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鬥的道路上,胸懷大志,刻苦學習,早日成才”。n

2020年8月,加入中俄(山東)教育國際合作聯盟。

主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斯大林下令在莫斯科市中心周圍建造了被稱為七姐妹的七座建築。從1953年開始莫斯科大學的主樓位于其中最大的建築中。

莫斯科大學的主樓位于麻雀山(原名列甯山)。當時它也是歐洲最高的建築,其中心塔高240米,共36層,周圍有四個翼。據說其走廊共長33千米,包含5000多間房間。其頂部的紅星包含一間小屋和一個展望台,重12噸。建築的表面畫有鐘、氣壓表、溫度計等巨大圖案,飾有雕塑和鐮刀斧頭的圖案。

建築前有著名俄羅斯學者的塑像。而這些雕像其中就包括莫大的創始人羅蒙諾索夫的,伫立于主樓正前方與圖書館相呼應的位置。

學校設施

擁有4個天文台,3個博物館,1個面積近50公頃的植物園,還有各種科研機構和實驗室,以及廣場、運動場、體育館、劇場、大禮堂等。總占地面積320公頃。

圖書館

莫斯科國立大學有規模龐大的圖書館,藏書6百多萬冊。每個系都有供學生讀書的閱覽室。

博物館

莫斯科國立大學有動物學、人類學、古生物地質學3個博物館。

對華合作

2014年5月20日,在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的共同見證下,教育部副部長郝平與俄羅斯教育科學部第一副部長特列季亞克在上海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部關于北京理工大學與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合作舉辦“中俄大學”的諒解備忘錄》。n

該備忘錄規定,雙方将支持中國北京理工大學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在中國深圳市合作舉辦“中俄大學”,并依據各自法律規定,為其提供政策指導。n

長春高新區中俄科技園與莫斯科大學共建中俄生物技術與工程中心簽約儀式在俄羅斯莫斯科大學舉行。n

中俄生物技術與工程中心的建立,将充分利用俄羅斯在生物醫學方面的研發優勢,進一步推進長春高新區生物醫藥産業的發展,對促進我省産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為我省和長春市生物醫藥産業基地對俄合作搭建了一個科技支撐平台,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n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莫斯科大學生物系主任基爾比奇尼科夫會見了長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紀工委書記楊俊良率領的長春科技代表團一行,并就共建中俄生物技術與工程中心進行了深入交流。雙方在微生物學、生物技術、生物醫學、生物化學、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合作展開深入探讨,在第四代益生菌、抗血酸生物制劑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在長春高新區實現産業化達成了共識。n

長春中俄科技園是長春高新區内的一個特色園區,主要功能是引進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的高端人才和高新技術,改進提升高新區内企業的技術工藝,轉化、産業化國内國際高新技術成果,建設中外合資企業、孵化新企業。長春中俄科技園被授予了“國家級國際引智示範基地”、“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多項稱号。已經成為吉林省、長春市對外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基地”。n

莫斯科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又名:中國留俄學生總會莫斯科大學學生會,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教育處,是在中國駐俄使館教育處直接領導下,莫斯科大學校方支持下,以在莫斯科大學的中國學生、學者為主體的自發的群衆性組織,成立于五十年代的前蘇聯時期。中國著名法學泰鬥、中國政法大學前校長、終身教授江平曾擔任蘇聯時代莫斯科大學中國學聯主席。學聯承認《全國學生聯合會總章程》、《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章程》及《中國留俄學生總會章程》。n

莫斯科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是以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為主要團結對象的學生群衆組織,以服務莫斯科大學中國學子,加強莫斯科大學學生社團工作為宗旨,為更好體現大使館教育處和莫斯科大學對莫斯科大學中國學子的關心而建立的。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館教育處(領導)、莫斯科大學、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聯辦公室、中國留俄學生總會n組織部,宣傳部,秘書部,文藝部,新生部,社團部,體育部,後勤部,學習部,外聯部,活動策劃部,創業部,學術研究會。n

2015年3月19日:家國情懷 深入人心,海外人士高度評價習近平主席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

2015年4月29日:田七莫大禮堂懸空書法,克欣諾娜獻唱《愛在莫斯科》。n

2017年7月5日:感受溫暖,開創未來(僑界關注)。n

2018年7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俄羅斯内務部莫斯科大學在紅場舉行畢業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