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餅

茶餅

緊壓型的存儲方式
茶餅:又稱餅茶、團茶。北宋初“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制鳳團”,後又作龍團。茶餅,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省茶葉體積。不僅便于運輸,更利于存放。[1]
    中文名:茶餅 外文名: 别名: 又名:餅茶、團茶 出自:歐陽修《歸田錄》 類型:普洱茶 原則:遠離異味

發展曆史

團茶萌芽

陸羽在《茶經》中提到制茶工序:“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翻譯後就是:“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葉,把它們上甑蒸熟,用忤臼搗爛,放到模型裡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接着焙幹,最後穿成串,包裝好,茶就可以保持幹燥了。”在煮茶一章中,陸羽提到“烤餅茶,注意不要在通風的馀火上烤……烤餅茶時要靠近火,不停地翻動……”這是宋代團茶出現前的制茶工藝,已經出現團茶的萌芽了。

團茶典籍

歐陽修《歸田錄》:“茶之品,莫貴于龍鳳,謂之團茶,凡八餅重一斤。”

宋代《畫墁集》中談到唐宋之間制茶技術的演變:唐陸羽所烹的是“草茗”,即散茶;到唐貞元中常衮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謂之研膏茶”。

宋初《清異錄》有一段話:“得建州茶膏,取得耐重兒八枚,膠以金縷,獻于閩王曦。”

《十國春秋·南唐元宗本紀》載:“保大四年(946)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研膏茶和的乳茶如何制作,未見詳細介紹,據後人分析,兩者制作大緻相近,都是把蒸制過的茶葉搗碎,配以乳酪調和成膏,有如後來制作的“神曲”茶。

北宋初“丁晉公為福建轉運使始制鳳團”,後又作龍團。從研膏到的乳,再發展到鳳團龍團,是我國茶葉制作技術的一次飛躍發展。

據《宋史·食貨志》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唯建(州)、劍(南劍州)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焙室中,最為精極,他處不能造。”

在黃儒的《品茶要錄》和趙汝砺的《北苑别錄》裡已分别從品茗角度和制作實踐,對團茶的制茶技術作了頗為詳細的介紹。

團茶依據采制的時間、場地、芽狀和品位,分很多檔,叫“綱次”。《北苑别錄》介紹,有細色五綱、粗色七綱,細色五綱并列有各綱品名和入貢數,粗色七綱未列品名,僅分綱列入貢數,統稱大小龍鳳團茶。細色五綱的品名分别是:

第一綱為“龍焙貢新”,為最早上品,開焙十天就“急馳”入貢到京城;

第二綱為“龍焙試新”,歐陽修詩“建安三千五百裡,京師三月嘗新茶”,指的就是“貢新”、“試新”這一類最早入貢的細色茶;

第三綱有15個品名,叫龍團勝雪、白茶、禦苑玉芽、萬壽龍芽、上林第一、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龍鳳英華、玉除清嘗、啟沃承恩、雪英、雲葉、蜀葵、金錢、寸金;

第四綱有13個品名,稱為龍團勝雪(與第三綱的銙形不同)、無比壽芽、萬春銀芽、宜年寶玉、玉清慶雲、無疆壽龍、玉葉長春、瑞雲翔龍、長壽玉圭、興國岩銙、香口焙銙廠上品揀芽、新收揀芽;第五綱有6個品名,稱太平嘉瑞、龍苑報春、南山應瑞、興國岩揀芽、興國岩小龍、興國岩小鳳。《西溪叢語》一書則把建安貢茶分為10綱5個檔次,這其間有一部分品名屬私焙産品,可見當時入貢品并非全部來自官焙。

團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以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苦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茶錄》語)。到至和年間(1054、1055)四綱以上的貢茶都不再加龍腦香料,原列為三、四綱而加龍腦者都降為粗色之列。

蘇東坡在讀過唐人薛能的“姜宜煮更誇”詩後,認為唐人飲茶有“河朔脂麻氣”。所謂脂麻氣,即謂茶香混雜,雖“渾厚”、“奔放”,但失茶之真香。所以說,雜香料者,香氣濃重而濁;而香氣濃重,就宜于麻木之俗鼻。馮時可在《茶錄》中就明确指出:“香重者”,“非上品也”。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明确指出:“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拟”,而朱權則在《茶譜》中說:因為陸羽過多地渲染和崇尚奇特古樸,所以将茶葉碾成細末,再以其膏脂做成茶餅。

龍鳳團茶

到了北宋仁宗時,為這種團茶茶餅設立了龍團茶、鳳團茶、月團茶等繁多的名目,團茶中還雜有各種香料,茶團茶餅的表面則塗飾金銀重彩;“不無奪其真味”。這些做法或多或少地都侵奪了茶的自然香味。一直到大觀宣和年間,才有漕臣鄭可聞制銀絲冰茶,始不用香,名為勝雪。文震享在《長物志》中記載鄭可聞始制銀絲冰芽時,也稱其“以茶剔葉取心,清泉漬之,去龍腦諸香”雲雲。

龍鳳團茶開始于公元977年至公元1391年,經曆了宋元明三個朝代,共414年。據宋代熊蕃①著的《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開寶(宋太祖年号)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特備龍鳳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團茶,使與民間茶有區别,龍鳳茶盞于此時所開始也。

宋真宗鹹平初(998——1003),丁謂②為福建轉運使,監造貢茶,精工制作40餅龍鳳團茶進獻皇帝,獲得寵幸,封“晉國公”。此後建州歲貢大龍鳳茶各二斤(八餅為一斤),即大龍團茶或大龍鳳團茶。

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1048),蔡襄③任福建轉運使,負責監制北苑貢茶,又将丁謂所創造的大龍團改制為小龍團,更受朝廷賞識。蔡襄《北苑造茶》自序說:“是年,改而造上品龍茶,二十八片得一斤,無上精妙,已甚合帝意,仍每年奉獻焉。”所以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說:“凡二十餅重一斤,值黃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即後世稱之為:小龍團茶。

明太祖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下诏廢除貢茶中的龍團茶。大龍團茶興盛64年,而小龍團茶興盛350年。龍風團茶為蒸青茶,據趙汝勵④《北苑别錄》記載制龍鳳團茶的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即采下鮮葉浸泡水中,再蒸後用冷水清洗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後放在瓦盆内磨細,再制入龍鳳模壓餅。

附:

①熊蕃:宋、建陽人,字茂叔。善屬文,工吟詠,學者稱之:“獨善先生”《宣和北苑貢茶錄》為熊蕃寫于1121——1125年間此書有兩個特點:一是記錄北苑茶的發展過程,二是記載從宣和年間至紹興年間(1119——1162)北苑貢茶的四十一種花色品種及制造時間、模型、尺寸。熊蕃之子熊克在1158年負責管理制造貢茶時,補充了《宣和北苑貢茶錄》的内容,還描繪三十八幅茶餅圖。

②丁謂:宋、字謂之,蘇州長洲人(今江蘇常州),著有《茶圖》,宋太宗涥化年間(988——1003)任福建轉運使,管理北苑皇室茶園,負責監辦貢茶,在壑源一地創造“石乳”,丁謂說:“石乳出壑嶺(壑源山頂)斷崖缺石之間,蓋草木之仙骨。”詩人黃庭堅贊壑源茶:“吉雲從龍小蒼壁,元豐至今人未識。壑源包貢第一春,捆奁碾香供玉食。”宋徽宗:“夫茶以味上,香甘重滑,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③蔡襄:宋、(1012——1067),字君谟,興化仙遊人(今屬福建),北宋著名的文人,大書法家,他與蘇轼、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四家”。曾任大理寺評事、福建轉運使等職。著有《茶錄》,寫于宋皇佑三年(1051),定稿于治平元年(1064)全書份上下兩冊,上篇論茶,論述了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點茶等;下篇論茶器,專論制茶用具與烹茶用具;最早記錄制作北苑貢茶時摻入香料的情形,并全面介紹品飲茶葉的方法;自成系統,是繼唐代陸羽《茶經》後最有影響力的書。

④趙汝勵:宋、福建轉運使主管帳司,1186年撰寫《北苑别錄》,記載宋代名茶90餘種,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

團茶的沒落

由于加入了龍腦香料的團茶飲用後令人有頭悶心煩的感覺,所以朝廷天子不甚喜歡,于是就有了制作新茶不加香料的命令,也有了順天意而研制的新茶等等;而民間也逐漸改去了摻雜香料的習俗……這恐怕也是龍腦香料熏茶,雖到明清時遺風尚存,卻難已發展、延續之重要原因。

清人俞樾在《今人瀹茗之法起于明初》一文中說:“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雲:‘國初四方貢茶,以建甯陽羨為上,猶仍宋制,碾而揉之,為大小龍團。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勞民力,罷造團茶,惟采茶芽以進。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茶加香味,搗為細末,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汲泉置鼎,一瀹便飲,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不知我太祖實首辟此法。陸羽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宋代的龍鳳團茶制作過于精細,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随着宋皇朝的衰敗,龍鳳團茶走向末路。北方遊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治者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委婉的茶文化。

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他們更喜歡的是新工藝制作的條形散茶。及至朱元璋的天下安定之後,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诏罷造龍團,這龍鳳團茶遂成了曆史的絕唱!龍鳳團茶失去了它的欣賞者。昔日茶園一片凋零。又經過數百年,連制作龍鳳團茶的工藝都失傳了。

制作工藝

最開始,經過初步加工壓成的餅茶有很濃的青草味。人們經反複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将茶的鮮葉蒸後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幹,去其青氣。但仍存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産不斷改革。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幹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制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幹、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湧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别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别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後,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後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内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幹。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不同茶餅的沖泡方法

1、熟餅

溫度相對要高一些,最好100度。其他和生茶相似。但有些熟茶不揭蓋反而更香。

2、青餅(生茶)

水溫在80--95度左右,水溫太高容易燙傷茶葉,沖出苦澀味,但有利于發散香味和茶味快速浸出。先洗茶,一般洗一到兩遍。一道茶沖泡的好不好,關鍵在洗茶這道工序,不能小看。主要決定于水溫,和沖泡時間,出湯的速度,這些最好自己感覺。切記出湯後要打開壺蓋或碗蓋,否則容易損害其香氣和品質。每次出湯力求幹淨。

3、老茶

要求和熟茶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他沖泡時可以留些根,即每次出湯不必倒得那麼趕淨,而是留一部分。因為老茶的茶氣較弱。

茶餅的儲存方法

窖藏法

〈青康藏民族幹燥地區〉溫控倉儲法,而自然保存法則離不開下列幾點原則:

1.遠離異味

2.遠離潮濕

3.遠離塵埃

4.空氣流通

5保存法可利用“木碳”『甕存法』

菊普茶餅之保存方法

菊普講究新鮮之保存方法,當然是須靠冰冷藏最保險,但須密封好,因為:

1.怕冰箱内有異味,茶最需遠離異味。

2.罐内周圍最好墊放些面紙,避免潮濕。

3.亦可利用“木碳”『甕存法』。但還是需盡快在半年内使用完。

小吃茶餅

一種小吃,江西省四大傳統糕點之一,品茗香茶之茶點心,是九江、廬山特色食品,起源于宋代,傳說八仙呂洞賓在廬山修道成仙時,招待各路八仙特制茶點。詩人蘇東坡曾賦詩譽:“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風味獨特,皮薄酥脆,食用回味無窮,居家旅遊,贈親友之佳品。

配料:小麥粉、精面粉、黑芝麻、精煉植物油、特級白砂糖、糖桂花、饴糖。

食用方法:直接食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