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漢語漢字
索(拼音:suǒ)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幾股細繩纏繞在一起的大繩;有的字形像用手搓繩。“索”的本義指粗繩,泛指繩索,引申指搜求、摸索。又引申為索取。又指孤獨。
  • 中文名:索
  • 拼音:suǒ
  • 部首:糸
  • 字碼:7D22
  • 五筆:FPXI
  • 倉颉:JBVIF
  • 鄭碼:EDWZ
  • 筆順:橫、豎、點、橫鈎、撇折、撇折、點、豎鈎、點、點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入聲十藥
  • 四角:4090₃
  • 總筆畫:6 4
  • 造字法:象形字或會意字
  • 字形結構:獨體字或合體字,上下結構
  • 異體字:䌇、?、?、?
  • 注音:ㄙㄨㄛˇ

文字源流

“索”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三種形狀。在圖1和圖2的甲骨文中,中間的一豎像繩索的經,周圍的棱線像幾股大繩将經線纏繞的形狀,索的頂端分叉的三筆是經和繞繩的端頭。整個字形的形狀就是繩索的樣子。圖3的甲骨文則在圖1的基礎上加了一雙手的樣子,兩隻手在繩索的兩邊,表示在用手整理繩索。圖A的甲骨文在中間加了一個“H”形符号,大概是表示絞索的工具。

戰國文字作圖4,中間符号兩端延長,像個房頂的樣子;小篆沿襲戰國文字,将兩端延長的部分與主體分離。《說文解字》說“索”字“從?、糸”,“?”即戰國文字中圖B構件的訛變。秦漢隸書沿襲戰國文字,繩索上方的端頭演變為“十”字,中間像房頂的部分演變成“冖”,下方的繩索形狀就演變成“糸”,這樣字形的演化就成為楷書字形的“索”。

“索”這個漢字的造字,一方面留下古人搓繩的形象圖示,一方面表明搓繩的方式,體現了造字中的形象化思維。由“索”的造字本義,慢慢發展出相關的意義。搓繩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抽象出來,就可以表示“法度”之義。《左傳·定公四年》中有“皆放以商政,疆以周索。”“索”就是“法度”的意思,“法度”之義當由“搓繩”引申而來。凝聚在“索”字古字形中的表意痕迹,一直在後來的使用中不乏線索。順着“繩索”的紋路,能找尋到繩索的源頭,找到繩索發端的地方,所以“索”有一引申義“探尋”,與思考有關的詞就是“思索”。中國人認為“思考”是有章法的,一般都形象地與絲線聯系起來,如“思緒”“思維”等。“求索”“探索”中的“索”都是“搜尋”之義。有個成語“按圖索骥”有順藤摸瓜一樣的比喻,“索”意為“尋找”。“索引”按字面意思是“用繩索牽引”,将一些信息根據需要,以一定的方式編排,方便查找,也就有了“檢索”的途徑。尋求的目的是得到。索又當“要”“取”講。要求錢财物品可叫“需索”,而用威脅手段向别人索要财物叫“勒索”。

“索然”,本來是“像繩索一樣”,引申指“沒有變化、沒有趣味”。“索性”這個詞本來指根據繩索的性質行事,引申指根據事物的性質行事,慢慢演變為副詞“幹脆”。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suǒ

名詞

粗繩。泛指繩索。

像繩索或鍊條似的東西。

人的發辮。

法度。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荥陽市。

古地名。索縣。在今湖南省漢壽縣東。

姓氏用字。

動詞

絞合使緊。

尋找;搜尋。

探求;思考。

要求;求取。

選取。

觸摸;觸碰。

選擇。

搜查。

聘娶。

盡;空。

須;應;得。

用同“縮”。收縮。

形容詞

離散;孤獨。

沒有意味。

副詞

索性;幹脆。

煞。确是;真是。

量詞

古用繩計量長度,因以為計量單位。

計算錢币的單位。古代以繩索穿銅錢,每千文為一索,或稱一貫。

用于其他成串的東西。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六】【?部】蘇各切(suǒ)

艸有莖葉,可作繩索。從?、糸。杜林說:?亦朱木字。

說文解字注

艸有莖葉,可作繩索。當雲:“索,繩也。”與糸部“繩,索也”為轉注。而後以“艸有莖葉,可作繩索,”發明從?之意。今本乃淺人所删耳。《爾雅》曰:“绋,繂也。”謂大索。經史多假索為?字,又水部曰:“澌,水索也。”索訓盡。

從?糸。?糸者,謂以艸莖葉糾缭如絲也。《詩》曰:“晝爾于茅,宵爾索绹。”以艸者,如?稈、茅、麻是,以竹者,竹部之筊是。以木者,椶、櫐之屬是。稣各切,五部。

杜林說,?亦朱木字。未詳,疑當作“索亦朱巿字”。巿者,篆文韨也。杜林說索為韨字。從糸,?聲。與杜林說構為桷字、?為貶損字、畁為麒麐字、鼌為朝旦字正同。

廣韻

蘇各切,入铎心 ‖ 索聲铎部

索,盡也。散也。又繩索。亦姓,出炖煌。蘇各切。又所戟切。六。

山戟切,入陌生 ‖ 索聲铎部

?,求也。山戟切。又蘇各切。六。

索,上同。

【校釋】蘇各切,铎韻蘇各切無“?”字,當指“索”字。

山責切,入麥生 ‖ 索聲錫部

?,求也。取也。好也。

索,上同。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索;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蘇各切。《集韻》《韻會》昔各切,竝音?。《說文》作?,草有莖葉可作繩索。從?、糸。《韻會》:隷作索。《小爾雅》:大者謂之索,小者謂之繩。《急就篇》注:索,總謂切撚之令緊者也。《書·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馭六馬。《詩·豳風》:宵爾索綯。

又《易·震卦》:震索索。疏:心不安之貌。《釋文》:懼也。

又《書·牧誓》:惟家之索。傳:索。盡也。又《周禮·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毆疫。注:索,廋也。

又《禮·檀弓》:吾離群而索居。注:索,散也。

又《左傳·昭十二年》:八索九丘。《書·序》:八卦之說,謂之八索。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武都郡有索縣。又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

又《廣韻》山戟切。《集韻》色窄切,並音色。同?,求也。《禮·曲禮》: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sù)又《集韻》蘇故切,音素。《釋名》:索,素也。八索,著素王之法也。屈原《離騷》: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羌内恕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注:索,音素。○按,《說文》:在木部,今并附入。索從?,《說文》:在?部。

字形書法

“小”第二筆楷體是點。“冖”寬、扁,“糸”窄、長,“冖”罩住“糸”。頂部“十”的豎筆在豎中線;“冖”的點筆在橫中線。“糸”,兩㇜(撇折)折點上下對齊;第一㇜(撇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小”的亅(豎鈎)在豎中線。

音韻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ɑk

王力系統

s

ak

董同龢系統

s

ɑk

周法高系統

s

ak

李方桂系統

s

ak

西漢

東漢

ak

a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藥铎

ɑk

北魏後期北齊

藥铎

ɑk

齊梁陳北周隋

藥铎

ɑk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s

ɑk

拟音/王力系統

s

ɑk

拟音/董同龢系統

s

ɑk

拟音/周法高系統

s

ɑk

拟音/李方桂系統

s

âk

拟音/陳新雄系統

s

ɑk

中上古音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入聲

十九铎

開口呼

全清

蘇各切/所戟切

sɑk

?

入聲

二十陌

開口呼

全清

山戟切/蘇各切

ʃɐk

入聲

二十一麥

開口呼

全清

山責切

ʃæk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蘇故切

so

入聲

開口呼

次清

昔各切

sɑk

入聲

開口呼

次清

色窄切

ʃak

禮部韻略

入聲

昔各切

入聲

色窄切

增韻

入聲

昔各切

入聲

色窄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ʂai

入聲作上聲

蕭豪

開口呼

全清

sɑu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葉篩上聲

入作上聲

蕭豪

葉嫂

入聲作上聲

歌戈

思寡切

洪武正韻

入聲

六藥

全清

昔各切

sak

入聲

七陌

全清

色窄切

ʃ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剛講降角

陰入

第十五登等凳德

韻書集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