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漢語成語
自相矛盾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難一》。該成語比喻行事或言語先後不相應、互相抵觸。在句中常用作謂語[1]、定語,不能用于兩方以上,隻能用于單方自我抵觸。
  • 中文名:自相矛盾
  • 外文名:Stultify oneself
  •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 反義詞:天衣無縫、自圓其說、無懈可擊
  • 注音:ㄗㄧˋ ㄒㄧㄤ ㄇㄠˊ ㄉㄨㄣˋ
  • 出處:《韓非子.難(nàn)一》

成語出處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衆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後人由上述文獻提煉出成語“自相矛盾”。

成語故事

戰國·《韓非子·難一》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隻要一碰上,馬上就會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這——”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成語寓意

該成語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亂法”的思維矛盾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誡人們要講求實際,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儈習氣,言過其實,自吹自擂。這個商人亂吹一氣,說話自相矛盾,結果鬧出笑話,失信于人。這種不老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該成語還告訴人們,說話、做事都要實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後行。說話或做事要前後一緻,免得最後到了難以自圓其說的地步,被人問得啞口無言。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主謂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含貶義。不能用于兩方以上,隻能用于單方自我抵觸。

運用示例

北齊·魏收《魏書·李興業傳》:“卿言豈非自相矛盾?”

北齊·魏收《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宋·李防《大宋故東海徐公墓志銘》:“比以和解為請,複用決戰,即是自相矛盾,于爾得不危乎?”

宋·王觀國《學林·言行》:“聖賢言行,要當顧踐,毋使自相矛盾。”

清·曹雪芹《紅樓夢》:“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話,竟不如我半世親睹親聞的這幾個女子。”

上一篇:旮旯

下一篇:忸怩不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