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旯

旮旯

漢語方言
旮旯,中國方言詞彙,是北方、南方許多省份居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指屋子裡或院子裡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诠釋,是“狹窄偏僻的地方”和“角落”的意思。
  • 中文名:旮旯
  • 拼音:gā lá

詳細解釋

(1)方言。角落。

《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解扣鬆裙,在炕旮旯裡換上。”

魏巍《東方》第四部第五章:“不用我,把我放到牆旮旯裡,我也不埋怨。”

袁靜《伏虎記》第十七回:“徐青山……氣得又不說話了,蹲在牆旮旯裡抽悶煙。”n

(2)方言。指狹窄偏僻的地方。

李劼人《天魔舞》第二九章:“他要我同他去,好家夥!他還想纏住我,我咋會去那旮旯呢?”n

(3)方言。地方;處所。

董均倫 江源《聊齋汊子》:“他想非選個福态相的白面書生不可……一旮旯都說遍了。王老頭就是沒挑着個合适的。”

董均倫 江源《聊齋汊子》:“場上圓旮旯都堆上柴禾。”

詞語來曆

旮旯這個詞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音譯過來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

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還有很多這樣的地名,它們是與旮旯一詞發音類似的詞,像錫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

旮旯、格勒發音相似,寫法不同,語源相同。漢語中使用旮旯一詞的地區,正是我國長城沿線及華北、東北地區,是漢族與阿勒泰語系諸旅長期相伴生活的地區。

在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滿語詞,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語“庫倫”(蒙語語意為圍起來的地方)一詞,都表示小的空間,漢語在詞意上有所變化。

詞組

1.角落,溝壑。

山旮旯子:shān ɡā lá zi

2.方言。偏僻的山區。也說山旮旯兒。

叽哩旮旯:jī li ɡā lá

3.方言。各個角落。

4.方言①角落:牆。②狹窄偏僻的地方:山背。

旮旮旯旯兒 :ɡā ɡā lá lá er

5.方言 所有的角落:都打掃幹淨了。

6.方言 髒,雜亂:旮裡。

閩南方言

閩南話亦有旮旯與“圐圙”(庫倫、kulue)這兩個詞。

某一帶、某一角落 也是讀作gaka(‘角’的閩南話讀音為'gak',角落一詞應與旮旯同源)

而圓圈,亦在閩南話中仍保有kholina與北方方言的圐圙同源。

随着普通話的普及,這些詞彙有消失的趨勢。

旮旯,應該與“角落”是同來源,而相對于角落更保存古音。

在閩南話與粵語中照字面念“角落”一詞,分别是gaklo,goklo,與gala十分相似。

旮旯一詞是古漢語詞彙,并非外來語。

青島方言

青島話中,“旮旯”的第一個義項也是指偏僻的角落:如“牆旮旯”、“山旮旯”,意即牆角和山的偏僻處。“炕旮旯”略有不同,它是膠東半島農家火炕邊那塊供人走動的地方,是腿腳必經之地,并不偏僻,隻是光線太暗。

與權威辭書诠釋不同的是,“旮旯”在青島話中還被當成動詞用。

“旮旯”成了動詞,許多說法就應運而生了。如将搬弄是非散布流言飛語的行為說成是“旮旯淡話”,把一些拐彎抹角硬拉扯上的親戚叫成“旮旯親戚”,還有比如“把圍巾旮旯在脖子上”——把圍巾圍在脖子上,将一些互不關聯的事理穿鑿附會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還有一種藤類植物,叫做“旮旯蔓兒”。

“旮旯”在這裡從動詞又重新返回了名詞,也就是從前面說的“轉一轉”又演繹成畫個圓圈叫作“畫個旮旯”,用鐵絲彎個圓圈也叫“圈個旮旯”。

青島話中還有一個與“旮旯”同音異義字不同的詞,叫“尕落”。前面經常加一個“小”字,“小尕落”意即“小小的東西”。在西北方言中,“尕”就是“小”的意思。

高密方言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家鄉,山東高密的方言“旮旯”的發音是:ga(平聲)ha(四聲),表示人們注意不到的地方。

江淮方言

旮旯,江淮方言泰興話中的詞彙。(角落。因音義皆同,現多寫成“角落”,會意字,意為9個太陽才能照到的地方。地方小,且偏僻也稱“角落頭”、“隔落頭”)。

江淮方言溫州話中也有此詞彙,詞義亦大緻為角落。但運用時,多造詞為:旮旯兜(意義仍為角落)。大緻為角落。但溫州話運用時,多造詞為:旮旯兜(意義仍為角落)。

粵語方言

    山旮旯:表示偏遠山區;一般帶貶義,形容地區貧窮經濟不發達。

2.粵語中有“旮旯底”一詞,即夾肢窩。

3.客家語系中也保留中原古漢語“旮旯”這一詞條,如“山旮旯”,可遙想客家先民開創新天地的艱難困苦。

西北方言

“旮旯”在西北方言中有兩個音,gelao,表示牆角;gela(la為四聲)表示小縫、狹窄的地方。兩個音都可以表示偏僻的地方。

燈謎

九九重陽(打兩字常用語)------旮旯

上一篇:

下一篇:自相矛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