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炎

膽囊炎

膽囊炎性疾病
膽囊炎(cholecystitis)系感染、膽汁刺激、胰液向膽道反流,以及膽紅蓑和類脂質代謝失調等所引起的膽囊炎性疾病。膽囊炎又可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炎。急性膽囊炎的典型表現為急性發作的右上腹持續或陣發性絞痛,可向右角放射,膽囊區壓痛或反跳痛,肌緊張,發熱,惡心嘔吐,或有黃疸及血白細胞增高;而慢性膽囊炎表現為反複發作且輕重不一的腹脹,右上腹及上腹不适或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背,伴嗳氣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狀,進油膩食物症狀加劇。是膽道系統感染性炎症的一種。
    中醫病名:膽囊炎 外文名:cholecystitis 别名: 就診科室:消化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膽囊内結石突然梗阻,嵌頓膽囊管 常見症狀:右上腹劇痛或絞痛 傳染性:無 傳播途徑:

定義

膽囊炎是細菌性感染或化學性刺激(膽汁成分改變)引起的膽囊炎性病變,為膽囊的常見病。在腹部外科中其發病率僅次于闌尾炎,本病多見于35~55歲的中年人,女性發病較男性為多,尤多見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婦女。

病因

膽囊内結石突然梗阻或嵌頓膽囊管是導緻急性膽囊炎的常見原因,膽囊管扭轉、狹窄和膽道蛔蟲或膽道腫瘤阻塞亦可引起急性膽囊炎。

此外,增齡老化過程中,膽囊壁逐漸變得肥厚或萎縮,收縮功能減退,造成膽汁淤滞、濃縮并形成膽酸鹽;膽總管末端及Oddi括約肌變得松弛,容易發生逆行性感染;全身動脈粥樣硬化,血液粘滞度增加可加重膽囊動脈缺血。膽囊管或膽囊頸梗阻後,膽囊内淤滞的膽汁濃縮形成膽酸鹽,後者刺激膽囊黏膜引起化學性膽囊炎(早期);與此同時膽汁潴留使膽囊内壓力不斷增高,膨脹的膽囊首先影響膽囊壁的靜脈和淋巴回流,膽囊出現充血水腫,當膽囊内壓>5.39kPa(55cmH2O)時,膽囊壁動脈血流阻斷,膽囊發生缺血性損傷,缺血的膽囊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加重膽囊炎進程,最終并發膽囊壞疽或穿孔。若膽囊管梗阻而沒有膽囊壁的血液循環障礙和細菌感染,則發展為膽囊積液。近年的研究表明,磷脂酶A可因膽汁淤滞或結石嵌頓從損傷的膽囊黏膜上皮釋放,使膽汁中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後者進而使黏膜上皮細胞的完整性發生變化引起急性膽囊炎。

症狀

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的症狀,主要有右上腹疼、惡心、嘔吐和發熱等。急性膽囊炎會引起右上腹疼痛,一開始疼痛與膽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膽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續的時間往往較長,作呼吸和改變體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歡向右側靜卧,以減輕腹疼。有些病人會有惡心和嘔吐,但嘔吐一般并不劇烈。大多數病人還伴有發熱,體溫通常在38.0℃~38.5℃之間,高熱和寒戰并不多見。少數病人還有眼白和皮膚輕度發黃。

當醫生檢查病人的腹部時,可以發現右上腹部有壓痛,并有腹肌緊張,大約在1/3的病人中還能摸到腫大的膽囊。化驗病人的血液,會發現多數人血中的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白細胞增多。B超檢查可發現膽囊腫大、囊壁增厚,并可見結石堵在膽囊的頸部。根據以上的症狀、體格檢查和各種輔助檢查,醫生一般能及時作出急性膽囊炎的診斷。

慢性膽囊炎

慢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一種膽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時有膽結石,但無結石的慢性膽囊炎病人在中國也不少見。慢性膽囊炎有時可為急性膽囊炎的後遺症,但大多數病人過去并沒有患過急性膽囊炎,由于膽囊長期發炎,膽囊壁會發生纖維增厚,疤痕收縮,造成膽囊萎縮,囊腔可完全閉合,導緻膽囊功能減退,甚至完全喪失功能。

患了慢性膽囊炎後,病人主要會有以下兩組症狀:

①、結石一時性阻塞膽囊管,引起膽絞痛的發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疼痛可牽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處,可伴惡心和嘔吐。

②、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灼熱、嗳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使這些症狀加劇。

結石性膽囊炎

因此,有的病人可以并無膽絞痛的發作,隻是感到上腹不适、嗳氣、吞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狀,往往誤認為自己是患了“胃病”。這些病人“症”雖在“胃”,但病“根”卻在“膽”,雖長期按“胃病”進行“對症治療”,但因未消除病“根”,故病情經久不愈。

膽囊造影和B型超聲肝膽掃描是診斷慢性膽囊炎很有價值的檢查方法。膽囊造影可以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變形,以及濃縮和收縮不良等情況,有時膽囊不顯影。

B超檢查除了可探查出膽結石和膽囊外型改變以外,還能看到膽囊壁有變毛糙、增厚等征象。有上述症狀的病人,應及時就醫,通過以上檢查,一般可以明确慢性膽囊炎的診斷。

一般認為膽囊小結石易阻塞膽囊管,引起急性膽囊炎;而較大的結石常無明顯的腹部絞痛,僅引起慢性膽囊炎的表現。慢性膽囊炎是指膽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見的原因是膽囊内有結石。可以這樣說,幾乎所有膽囊内有結石的病人都有慢性膽囊炎。慢性膽囊炎可以是急性膽囊炎發作過後的後遺症。病人在一次急性膽囊炎發作之後,幾乎不可避免地發展成為慢性膽囊炎。然而,實際上多數急性膽囊炎是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有相當一部分慢性膽囊炎是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的。以前從來沒有得過急性膽囊炎的病史。

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亦不明顯。平時可能經常有右上腹部隐痛、腹脹、嗳氣、惡心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狀,有的病人則感右肩胛下,右季肋或右腰等處隐痛。在站立、運動及冷水浴後更為明顯。病人右上腹肋緣下有輕度壓痛,或壓之有不适感。B超檢查可見膽囊引人注目或增大,排空功能障礙。口服膽囊造影劑發現有結石時,則診斷可以确定。

分類

急性膽囊炎

可出現右上腹撐脹疼痛,體位改變和呼吸時疼痛加劇,右肩或後背部放射性疼痛,高熱,寒顫,并可有惡心,嘔吐。慢性膽囊炎,常出現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鈍疼,可有惡心,腹脹及嗳氣,進食油膩食物後加劇。

小兒急性膽囊炎

結合症狀、體征和病程發展迅速,伴有精神不好、谵妄、神志模糊或昏迷等症狀,可以作出診斷。有腹腔滲液的,可做腹腔穿刺,如抽出綠色滲液則可确診為膽汁性腹膜炎。

發病常較急驟,多于發病後天内就診。以腹痛、高熱塞戰為主要症狀,偶有黃疸。上腹疼呈持續或間斷性鈍痛、脹痛或劇烈絞痛。常伴有惡心、嘔吐。高熱可引起驚厥,或精神不好、谵妄、昏迷等症狀。黃疸較輕時間短暫。

體格檢查呈急性病容,體溫可持續在38.5℃以上,最高可達41℃,右上腹有明顯壓痛及腹肌緊張,有時可觸及腫大的膽囊。個别嚴重病例以中毒性休克為主要表現經治療後始出現腹脹、全腹緊張及壓痛等腹膜炎體征。

末梢血象白細胞數增高,并可有中性白細胞數增多,核左移及中毒顆粒。

慢性膽囊炎

①結石一時性阻塞膽囊管,引起膽絞痛的發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疼痛可牽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處,可伴惡心和嘔吐。

②常有腹脹、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灼熱、嗳氣、吞酸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狀,進食油煎或多脂的食物往往會使這些症狀加劇。

膽石症

表現很多與膽石的大小和部位有關。如果結石嵌入并阻塞膽囊管時,可引起膽絞痛,中上腹或右上腹劇烈疼痛,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蒼白,惡心,嘔吐,甚至出現黃疸和高熱。但也有症狀不典型,不感疼痛的,稱“無疼性膽石”。

膽囊炎并發膽石症

結石嵌頓時,可引起穿孔,導緻腹膜炎,疼痛加重,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或衰竭。膽囊炎膽石症可加重或誘發冠心病,引起心肌缺血性改變。

檢查診斷

急性膽囊炎

可通過肝膽閃爍掃描和超聲波檢查确診。假陽性可發生于全胃腸道外營養(TPN),胰腺炎,危重病或禁食。雖然超聲波是診斷膽囊炎較好的方法,但對急性膽囊炎診斷不夠精确,證實超聲波下的Murphy征,膽囊壁增厚以及膽囊周圍積液對診斷有幫助。

當臨床表現不典型時,急性膽囊炎的診斷比較困難,必須與膽管炎,胰腺炎,闌尾炎,消化性潰瘍和胸膜炎等鑒别。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臨床特點,而且肝膽掃描和超聲波檢查可為急性膽囊炎的診斷提供可靠的證據。

膽囊炎的CT診斷特點:

①膽囊擴大;

②膽囊壁普遍性增厚,且增強掃描時可見膽囊明顯強化。

慢性膽囊炎

膽囊造影和B型超聲肝膽掃描是診斷慢性膽囊炎很有價值的檢查方法。膽囊造影可以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變形,以及濃縮和收縮不良等情況,有時膽囊不顯影。

B超檢查除了可探查出膽結石和膽囊外型改變以外,還能看到膽囊壁有變毛糙、增厚等征象。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急性膽囊炎時,白細胞計數輕度增高,中性粒細胞增多。如白細胞計數超過20×109/L,并有核左移和中毒性顆粒,則可能是膽囊壞死或有穿孔等并發症發生。

(2)十二指腸引流

慢性膽囊炎時,如膽汁中黏液增多;白細胞成堆,細菌培養或寄生蟲檢查陽性,對診斷幫助很大。

輔助檢查

(1)急性膽囊炎

①超聲檢查

B超發現膽囊腫大、壁厚、腔内膽汁黏稠等常可及時做出診斷。

②放射線檢查

腹平片具有診斷意義的陽性發現是:膽囊區結石;膽囊陰影擴大;膽囊壁鈣化斑;膽囊腔内氣體和液平。膽囊造影:口服法:膽囊一般不顯影;靜脈注射法,對急性膽囊炎則有診斷意義。

③放射性核素檢查

對診斷急性膽囊炎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95%,亦具有診斷價值。

(2)慢性膽囊炎

①超聲波檢查

如發現膽囊結石、膽囊壁增厚、縮小或變形,有診斷意義。

②腹部X線平片

如系慢性膽囊炎,可發現膽結石、脹大的膽囊、膽囊鈣化斑和膽囊乳狀不透明陰影等。

③膽囊造影

可發現膽結石、膽囊縮小或變形、膽囊濃縮及收縮功能不良、膽囊顯影淡薄等慢性膽囊炎影像。當膽囊不顯影時,如能除外系肝功能損害或肝髒代謝功能失常所緻,則可能是慢性膽囊炎。

④膽囊收縮素試驗

如膽囊收縮幅度小于50%,并出現膽絞痛,為陽性反應,表示為慢性膽囊炎。

⑤纖維腹腔鏡檢查

直視下如發現肝髒和脹大的膽囊為綠色、綠褐色或綠黑色。則提示黃疸為肝外阻塞;如膽囊失去光滑、透亮和天藍色的外觀,變為灰白色,并有膽囊縮小和明顯的粘連,以及膽囊變形等,則提示為慢性膽囊炎。

⑥小剖腹探查

小剖腹探查是近年來新提倡的一種診斷疑難肝膽疾病及黃疸的方法,它既能對慢性膽囊炎做出明确診斷,又能了解肝髒的表現情況。

鑒别診斷

1.急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的典型症狀是右上腹痛,有時可以放射到右肩或背部,還常常伴有腹脹、惡心嘔吐,嚴重的還會導緻全身寒戰、高熱以及肝功能異常。應與引起腹痛(特别是右上腹痛)的疾病進行鑒别,主要有:急性胰腺炎、右下肺炎、急性膈胸膜炎、胸腹部帶狀疱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闌尾炎等。

2.慢性膽囊炎

應注意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消化不良、慢性病毒性肝炎、胃腸神經功能症和慢性泌尿道感染等鑒别。慢性膽囊炎時,進食油膩食物後常有惡心和右上腹不适或疼痛加劇,此種情況消化道疾病少見。另外,可借助消化道鋇餐造影、纖維胃鏡、肝功能和尿液檢查進行鑒别。

病理變化

根據發病急緩和病程經過分為急性膽囊炎和慢性膽囊炎。

急性膽囊炎

依炎症程度分為:

1.單純性膽囊炎可見膽囊壁充血,粘膜水腫,上皮脫落,白細胞浸潤,膽囊與周圍并無粘連,解剖關系清楚,易于手術操作。屬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膿性膽囊炎膽囊明顯腫大、充血水腫、肥厚,表面可附有纖維素性膿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膽囊各層,多量中性多核細胞浸潤,有片狀出血竈,粘膜發生潰瘍,膽囊腔内充滿膿液,并可随膽汁流入膽總管,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造成膽管炎、膽源性胰腺炎等并發症。此時膽囊與周圍粘連嚴重,解剖關系不清,手術難度較大,出血亦多。

3.壞疽性膽囊炎膽囊過分腫大,導緻膽囊血運障礙,膽囊壁有散在出血、竈性壞死,小膿腫形成,或全層壞死,呈壞疽改變。

4.膽囊穿孔在(3)的基礎上,膽囊底或頸部出現穿孔,常在發病後三天發生,其發生率約6~12%,穿孔後可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膈下感染、内或外膽瘘、肝膿腫等,但多被大網膜及周圍髒器包裹,形成膽囊周圍膿腫,呈現局限性腹膜炎征象。此時手術甚為困難,不得不行膽囊造瘘術。

慢性膽囊炎

常由急性膽囊炎發展而來,或起病即是慢性過程。經多次發作、或長期慢性炎症,粘膜遭到破壞,呈息肉樣改變,膽囊壁增厚,纖維化、慢性炎細胞浸潤、肌纖維萎縮、膽囊功能喪失,嚴重者膽囊萎縮變小,膽囊腔縮小、或充滿結石,形成所謂萎縮性膽囊炎。常與周圍組織器官緻密粘連,病程長者90%的病例含有結石。若膽囊頸(管)為結石或炎性粘連壓迫引起梗阻,膽汁持久潴留,膽汁原有的膽色素被吸收,代之以膽囊所分泌的粘液,為無色透明的液體,稱為“白膽汁”,膽囊脹大稱為膽囊積液。

易發人群

膽囊炎多發生于中年人,尤其是中年肥胖女性。膽囊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苦膽,形狀像梨,它是貯存和濃縮膽汁的髒器。人們在吃進食物以後,通過神經反射,使膽囊收縮,使膽汁通過膽道流入十二指腸,促進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身體過于肥胖,或是有代謝紊亂、神經内分泌調節障礙、膽結石等,膽汁就不容易從膽囊流出而滞留在膽囊裡,膽汁裡的水分逐漸被吸收,使膽鹽濃度增高,而膽鹽會刺激膽囊黏膜發炎。一開始還是無菌的,随着細菌乘機侵入,便由無菌性膽囊炎開始轉變為感染性膽囊炎。

40歲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壓力、生活方式的改變,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經調節和代謝障礙,影響膽囊的正常收縮和舒張,使膽汁的排洩不通暢。慢慢發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謝紊亂,更容易刺激膽囊強烈收縮。如果同時有感染、消化不良、結石形成就更容易誘發膽囊炎發作了。絕經期前的中年婦女,因為内分泌改變的關系,常常影響膽汁的分泌和調節,所以得膽囊炎的機會要比同年齡的男子更多一些。

治療

治療原則

1、慢性膽囊炎:要依據起病的因素及合并症等因人而異,針對具體病情,采用适當靈活的治療原則。

2、非結石性慢性膽囊炎:以中西醫結合非手術療法為主,臨床症狀顯著者采用手術療法,而對膽囊病變較輕的患者,手術後症狀不能解除。

3、結石性慢性膽囊炎:可試用中西醫結合療法。

4、反複發作或伴有較大結石的膽囊炎:診斷一經确定就行膽囊切除術是一合理的根本治療,如病人有心、肝、肺嚴重疾病或身體狀況不良、不能耐受手術者,可采用内科治療。

5、急性膽囊炎:一般經非手術治療,症狀多可緩解,以後再行擇期手術。非手術療法包括卧床休息、禁食、輸液、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應用抗生素及維生素,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腹痛時可給予解痙劑和鎮痛劑,如阿托品、度冷丁等,同時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有下列情況時,應經短時的對症治療準備後,施行緊急手術:

1、臨床症狀重,不易緩解,膽囊腫大,且張力較大有穿孔可能者。

2、腹部壓痛明顯,腹肌強直,腹膜刺激症狀明顯,或在觀察治療過程中,腹部體征加重者。

3、化膿性膽囊炎有寒戰、高熱、白細胞明顯升高者。

4、一般急性膽囊炎在非手術治療下症狀未能緩解或病情惡化者。

5、老年病人,膽囊容易發生壞疽及穿孔,對症狀較重者應及手術。

治療方法

急、慢性膽囊炎,目前皆以切除膽囊療效最好。

(一)藥物療法

a.卧床休息、禁食、腹脹者胃管減壓;

b.使用苗嶺膽炎方:苗嶺膽炎方含有蜜香、茹草、一串錢、餘蓉等苗嶺天然野生藥材,有理氣止痛、疏肝利膽、溫中止嘔的功效,可标本兼治膽囊炎。

c.補液,糾正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失調;

d.蒲草清膽方: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消癰散結,利膽消炎。

e.靜脈聯用有效抗生素,如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氯黴素、先鋒黴素等;對80%-85%的早期病例有效。

f.解痙止痛。

(二)手術療法

1.急性膽囊炎:一般主張經12~24小時積極的内科治療,待症狀緩解再擇期手術。

2.慢性膽囊炎:無論有無結石,因膽囊已喪失功能,且為感染病竈,均應擇期手術切除。

(三)中醫療法

中醫認為,慢性膽囊炎多為肝膽郁熱、疏洩失常所緻。當以清利肝膽、疏肝行氣、調理氣機為治。

中醫将膽囊炎辯證分為四種類型:

肝郁氣滞型:治則,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肝膽濕熱型:治則,疏肝利膽,清熱利濕。

熱毒内蘊型:治則,清熱解毒,通裡攻下。

肝陰不足型:治則,養陰柔肝,酸甘利膽。

蒲草清膽方,依據“整體分析,辯證施治”原則,一方面清熱解表、清利肝膽、和衛散邪、疏通腠理,另一方面疏肝膽之氣、調氣和血、調理氣機,祛除風、濕、熱邪,消除炎症,恢複膽囊的儲存、運化功能。

(四)營養治療

膽囊炎膽石症除用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外,營養治療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尤其在疼痛緩解和手術後健康恢複階段更不容忽視營養治療的要求及飲食治療原則如下:

(1)營養治療的總目的,是通過控制脂肪的攝入量,減輕或解除患者的疼痛和預防結石的發生。急性發作期的重症患者應禁食,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素;當能進食時,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随病情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每日應少食多餐,仍須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慢性膽囊炎應給予充足熱量的高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和适量限制脂肪的飲食,同時要有豐富的維生素。

(2)要有足夠熱能,方能保證患者的需要。如果患者體重過重,應給予低熱能飲食,使患者體重減輕。低熱能飲食中含脂肪量也要少,以适合對膽囊病患者限制脂肪的要求。一般每日供給熱量7531.2~8368焦耳(1800~2000千卡)。

(3)對慢性膽囊炎患者,為了保持身體健康、增進食欲、促進膽囊收縮利于膽囊排空,應盡可能提高飲食中蛋白質比例。每日蛋白質供給量以每公斤體重l~1.2克為宜,但要避免随着蛋白質攝入過量的膽固醇。

(4)由于脂肪能促使病變的膽囊收縮而引起劇烈疼痛,故在發作期應對其嚴加限制。每日脂肪供給量應低于40克或禁食,病情好轉後可适量進食。

(5)在食用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時,主要的營養物質是糖。可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每日供給300~350克,特别是在發作期應予靜脈補給。

(6)要供給豐富的多種維生素,特别要注意補充維生素B、K。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一般措施:

(1)急性發作膽絞痛時應予禁食,可由靜脈補充營養。

(2)慢性或急性發作緩解後,可食清淡流質飲食或低脂、低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每日脂肪攝入量應限制在45克以内,主要限制動物性脂肪,可補充适量植物油(具有利膽作用)。膽固醇應限制在每日300毫克以下。碳水化合物每日應保證300~30克。蛋白質應适量,過多可刺激膽汁分泌,過少不利于組織修複。

(3)提供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C及B族維生素,但脂溶性維生素A、E、K、類胡蘿蔔素如蝦青素等需要膽汁分泌參與吸收,所以要根據患者恢複情況适量進補,以免造成患者病情惡化。确實需要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E、K、類胡蘿蔔素等則采取靜脈注射的方式适量補充。

(4)适量膳食纖維,可刺激腸蠕動,預防膽囊炎發作。

(5)大量進飲料有利膽汁稀釋,每日可飲入1500~2000毫升。

(6)少量多餐,可反複刺激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出,達到引流目的。

(7)忌用刺激性食物和酒類。

(8)合理烹調,宜采用煮、軟燒、鹵、蒸、餘、燴、炖、焖等烹調方法,忌用熘、炸、煎等。高溫油脂中,含有丙烯醛等裂解産物,可刺激膽道,引起膽道痙攣急性發作。

(9)食物溫度适當,過冷過熱食物,都不利于膽汁排出。

食物選擇:

(1)選擇魚、瘦肉、奶類、豆制品等含優質蛋白質且膽固醇含量相對不太高的食物,控制動物肝、腎、腦或魚子等食品攝入。

(2)保證新鮮蔬菜、水果的供給。綠葉蔬菜,可提供必要的維生素和适量纖維素,更應保證。酸奶、山楂、糙米等食物也對病人有利。

(3)減少動物性脂肪攝入,如肥肉及動物油脂,适量增加玉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豆油等植物油攝入比例。

(4)忌食辣椒、咖喱、等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忌咖啡、濃茶。

常備藥物

膽囊炎膽石症患者,常常發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時候,或内心苦悶,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飲或飽餐以後,常常會出現胸悶、消化不良、惡心、食欲不振等膽囊炎發病的輕度症狀,一時到醫院求醫又十分不方便怎麼辦呢?可以在家庭中準備一些常用藥,一有症狀,就可進行自服,緩解症狀。

口服消炎藥:

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紅黴素:0.3g,一日4次,飯後服。

③氯黴素:0.5g,一日4次,飯後服。

④潔黴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滅滴靈(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飯後服,孕婦禁用。

⑥先鋒Ⅳ膠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利膽藥:有膽通、膽甯、膽益甯、膽樂、膽酸鈉、利膽酸等,也須備用。

預防

(1)有規律的進食(一日三餐)是預防結石的最好方法。

(2)适度營養并适當限制飲食中脂肪和膽固醇的含量。

(3)保證攝入足夠量的蛋白質。

(4)講究衛生,防止腸道蛔蟲的感染。

(5)積極治療腸蛔蟲症和膽道蛔蟲症。

(6)保持膽囊的收縮功能,防止膽汁長期淤滞。

(7)堅持鍛煉身體。

(8)保持大便通暢。

(9)保持心情愉快。

(10)控制細菌感染。

疾病護理

(一)一般護理

術後第1天:腸蠕動恢複後,可飲水,飲水後無腹脹不适,可進流食。忌牛奶、豆漿。

術後第2天:進流食後如無不适,可進清淡半流食兩天。

術後第4天:進清淡半流食後如無不适主訴,可進普食(但以低脂肪、低膽固醇、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适量的優質蛋白,多吃利膽食物和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忌辛辣食物(因可刺激胃腸道分泌膽囊收縮素,引起術後并發膽瘘)。忌動物脂肪。如:肥肉、豬油、豬頭肉、豬蹄、奶油蛋糕。忌油煎、油炸食物。如:炸油條、炸雞蛋、炸雞腿。忌含膽固醇高的食物:蛋黃、肥肉、動物的内髒、魚子。

術後第8天食物中可逐漸增加脂肪、蛋白含量。

術後1個月飲食可恢複至正常水平。

流食米湯、藕粉、杏仁霜等。優質蛋白如牛奶、瘦肉、蛋青、大豆制品。利膽食物如菠菜、青筍、洋蔥、番茄。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易消化、含膽固醇少的植物油如豆油、菜子油、花生油。

清淡半流食如米粥、菜粥、片湯、疙瘩湯等。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如雞肉、帶魚、淡水魚(鲫魚、鲢魚、草魚、鯉魚)、黃魚、瘦豬肉、瘦羊肉、瘦牛肉、脫脂奶粉。

(二)護理常識

在飲食方面,膽囊炎急性發作時,在消炎治療的同時,還應采取禁食的措施。當症狀緩解後應食豆漿、果子汁、素菜湯、濃米湯等高糖流質食物。慢性期膽囊炎可食瘦肉、雞肉、魚肉及蔬菜、水果泥等低脂肪、低膽固醇半流質食物。同時應多飲水,促進膽汁的排出。

在工作活動方面,急性發作期卧床休息是必要的。慢性期根據病情的輕重适當參加一點體育活動或工作,但不可過量。因為大量活動造成的疲勞是臨床上膽囊炎發作的常見誘因,且活動量大,消耗多,需補充高能的食物,這樣會大大增加膽囊的負擔。

對于恢複期病情較輕的膽囊炎患者來說,進行一些簡單、輕松的工作或活動量小的體育活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散步、做廣播體操等是可以的,而且這樣還可增強膽囊肌肉的收縮力,防止膽汁在膽囊内的淤積。

膽汁的排洩與食物的性質和進食量密切相關,含有脂肪和蛋白質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腸壁,釋放縮膽促胰激素而引起膽囊的收縮排洩。如果長期隻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膽囊内膽汁排洩減少,膽汁過分濃縮淤積,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破壞了膽汁的穩定性,從而導緻和加速膽石的形成,使膽囊炎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膽囊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避免進食油膩食品。而在病情穩定期間,可以少量多餐進食一些葷菜,不僅可以保證營養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膽汁的分泌、排洩,防止膽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穩定。

(三)飲食

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常與進脂肪餐有關,但如膽囊炎患者長期隻吃素菜,則易加速膽石症的形成。

因為,膽汁的排洩與食物的性質和進食量密切相關,含有脂肪和蛋白質的酸性食物最易刺激腸壁,釋放縮膽促胰激素而引起膽囊的收縮排洩。如果長期隻吃素菜就容易造成膽囊内膽汁排洩減少,膽汁過分濃縮淤積,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破壞了膽汁的穩定性,從而導緻和加速膽石的形成,使膽囊炎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膽囊炎患者在急性發作時應避免進食油膩食品。而在病情穩定期間,可以少量多餐進食一些葷菜,不僅可以保證營養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膽汁的分泌、排洩,防止膽石的形成,保持病情的穩定。

疾控信息

妊娠期發病

妊娠期在孕激素作用下,膽囊及膽道平滑肌松弛緻使膽囊排空緩慢及膽汁淤積;雌激素降低膽囊粘膜對鈉的調節,使膽囊粘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而影響膽囊濃縮功能;加之膽汁中膽固醇成分增多,膽汁酸鹽及磷脂分泌減少,有利于形成膽結石。妊娠是膽囊炎和膽囊結石的重要誘因。臨床上妊娠合并急性膽囊炎并不多見,是因為極少發生感染的緣故。

膽囊炎和膽石病可發生在妊娠期任何階段,以妊娠晚期更多見。妊娠期在孕激素作用下,膽囊及膽道平滑肌松弛緻使膽囊排空緩慢及膽汁淤積;雌激素降低膽囊粘膜對鈉的調節,使膽囊粘膜吸收水分能力下降而影響膽囊濃縮功能;加之膽汁中膽固醇成分增多,膽汁酸鹽及磷脂分泌減少,有利于形成膽結石。

妊娠是膽囊炎和膽囊結石的重要誘因。臨床上妊娠合并急性膽囊炎并不多見,是因為極少發生感染的緣故。膽囊炎和膽石病可發生在妊娠期任何階段,以妊娠晚期更多見。

診斷檢查

B型超聲檢查見膽囊體積增大,膽囊壁增厚,多數膽囊内有積液和膽石光團影。化驗檢查示自細胞計數升高伴核左移。

老年人防治

由于老年人的反應能力低,因此在患膽囊炎時,症狀并不典型。老年人患膽囊炎的臨床最明顯症狀是疼痛,由于膽囊發炎充血刺激腹膜,引起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放射。呼吸和活動時加重,伴有惡心、嘔吐、發燒、腹脹,疼痛減輕後,腫塊。

老年人膽囊炎的防治主要采取飲食,藥物和手術三種方法。

1.一般沒有症狀的老年膽囊炎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吃生冷、油膩的食物,不吃乳及乳制品。避免刺激膽囊收縮。

2.老年人膽囊炎發作時,除注意飲食外。還須進行藥物治療,可選擇一些廣譜抗生素。因老年人膽囊炎很容易發生膽囊穿孔。故應注意觀察病情,有穿孔征兆時盡快手術。

3.急性膽囊炎患者如果可以耐受手術,可以在早期做膽囊切除術,術後施加強護理。

誘發因素

1、胰酶反流:

當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通道發生梗阻時,可導緻胰酶反流,引起急性膽囊炎。這種情況可以解釋沒有膽囊結石的急性膽囊炎。

2、膽囊出口梗阻:

急性膽囊炎患者96%有膽囊管結石梗阻。由于膽囊出口的阻塞,而使膽汁淤積和濃縮,濃縮的膽鹽刺激囊壁的粘膜上皮,并引起化學性炎症。炎症刺激使膽囊粘膜水腫和粘液分泌增加,并因膽囊排出障礙而使膽囊膨脹,囊腔内壓增高,囊壁的血管和淋巴管受壓而緻缺血和水腫加重;膽囊上皮細胞也因炎症損傷而釋放出磷酯酶,使膽汁中的卵磷脂變成有毒性的溶血卵磷脂,反而又加重了粘膜上皮的損害,使粘膜屏障遭受破壞。此外還有少數患者也可由蛔蟲、華支睾吸蟲,梨形鞭毛蟲膽囊扭曲,膽囊管狹窄或腫瘤等造成膽囊出口梗阻。

3、細菌感染:

急性膽囊炎的發病早期常是非細菌感染性的。但由于膽囊的缺血、損傷、抵抗力降低,發病一周後,50%以上的病人可繼發細菌感染,其病原大多為腸道寄生菌群,可産生膽囊積膿,壞疽和穿孔等嚴重并發症。

感染途徑:

A、血源性:如傷寒、副傷寒及大腸杆菌等所緻全身性細菌感染,病原菌可随血流入膽囊。

B、腸、肝源性:腸道細菌自門靜脈回流至肝髒,如未能被單核一巨噬細胞消滅,肝内細菌可經淋巴管蔓延至膽囊,或随膽汁排出于膽囊,引起感染。腸道内細菌也可由蛔蟲鑽入膽道而帶入,并引起膽道梗阻。

C、膽囊排空延緩:婦女在妊娠時,由于性激素的影響,膽囊排空延緩,膽囊擴張,膽汁淤積,常易發生急性膽囊炎。迷走神經阻斷術後,疼痛、恐懼、焦慮等神經及精神因素的影響,也可使膽囊排空障礙,而導緻膽汁淤積,囊壁受到化學性刺激引起膽囊炎。

D、其他:急性膽囊炎常發生于手術、創傷、嚴重灼傷之後,可能與出血、止痛、發熱、飲食不當、感染等因素引起脫水,膽汁粘稠,使膽囊排空延緩有關。膽囊部位的創傷,如戰傷、車禍等,細菌可從創傷處侵犯膽囊。

上一篇:襄陽市中心醫院

下一篇:混合痔切除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