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闊肌

背闊肌

身體的一部分肌肉
背闊肌是位于胸背區下部和腰區淺層較寬大的扁肌。[1]由胸背神經支配。是位于胸背區下部和腰區淺層較寬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經支配。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胸背動脈和節段性的肋間後動脈和腰動脈的分支,可以肩胛線為界線的外側由胸背動脈分支供血,線的内側由節段性動脈供血。
    中文名:背闊肌 英文名:latissimus dorsi 位置:胸背區下部和腰區淺層 類别:肌肉 支配神經:胸背神經

位置

是位于胸背區下部和腰區淺層較寬大的扁肌。由胸背神經支配。 

分類

血液供應主要來自胸背動脈和節段性的肋間後動脈和腰動脈的分支,可以肩胛線為界,線的外側由胸背動脈分支供血,線的内側由節段性動脈供血。

起點

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

止點

肱骨結節間溝,由胸背神經支配。

作用:伸展、 内收、内旋肱骨,攀爬時拉起肢體,并可輔助吸氣。

練習方法

1. 寬握引體向上

引體向上當屬最經典的一個,冠狀面動作,主要鍛煉背闊肌,同時也是發展大、小圓肌的好動作。抓握距離以上升到頂點時小臂能垂直地面為标準。上升過程中身體稍向後傾,因為背闊肌的纖維走向與垂直走向有一定夾角,一定記住:發力方向垂直阻力方向,肌肉才能得到更好發展。

2. 寬握高位下拉

高位下拉作為近固定動作,更穩定,能更集中鍛煉背闊肌,并且非常容易上手。同樣,下拉過程身體稍向後傾,抓握距離以下拉至底點時小臂能垂直地面為标準。

3. 直臂下壓

背闊肌孤立訓練動作,矢狀面動作。還原過程中,在控制不出現嚴重聳肩的情況下,手臂盡量向上伸展,充分拉伸背闊肌。發力過程中,臀部保持固定,臀部的前後擺動會使動作路程變短,影響肌肉收縮。

4. 杠鈴俯身劃船

很多人的必選動作之一,水平面動作,用以發展背闊肌上部寬度。(這個動作有很多種握距和抓握姿勢,在這裡僅以發展背闊肌寬度為例,予以說明)采用正手抓握,握距建議,雙腳與肩同寬站立,雙手大拇指張開頂住腿兩側,向下延伸抓握杠鈴,即是抓握标準,也可以以此标準再向外抓握。

(反手也按此标準走)杠鈴離腿部不要太遠,提拉至腹部中部,過上會練到斜方肌三角肌,過下會練到背闊肌下沿,自己體會。

5. T杆劃船

相比于杠鈴劃船,這個動作重心更靠後,跟個穩定,也更容易使用大重量,矢狀面動作。背闊肌厚度及下半部發展的必選動作。建議減少腿部、腰部爆發力使用,那樣隻不過是在滿足健身房虛榮心。

6. 杠鈴單邊劃船

哪個平面的動作,取決于站位:離杠鈴近,大臂貼近身體,為矢狀面運動,發展背闊肌厚度;離杠鈴遠,大臂展開,為水平面運動,發展背闊肌寬度。相比于傳統杠鈴劃船,這個動作更穩定,并能集中鍛煉一側肌群。

7. 史密斯單邊劃船

由于抓握形式為錘式抓握,動作為矢狀面動作。史密斯機固定了運動軌迹,不用保持杠鈴平衡,所以隻需要專注肌肉收縮就可以。另外建議,抓握位置可稍向後,以提拉起來小臂垂直地面為标準,這樣可以減少肱二頭肌的代償發力,增加背闊肌受力。

8. 啞鈴單邊劃船

也可以上大重量的動作,注意動作不要走形,矢狀面動作。集中攻一側,動作最高點時可以稍稍轉肩加強壓力,下放過程不要利用啞鈴慣性,最低點時稍作停頓,卸掉慣性。

9. 啞鈴斜闆劃船

矢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厚度。斜闆固定住身體,不用保持平衡,專注發力,還原時可弓背以拉長背闊肌,發力收縮時兩側肩胛骨向裡擠壓,整個上背都能得到很好的鍛煉。

10. 窄握引體向上

矢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厚度。發力時身體稍向後傾,還原時控制好肩部,盡量拉長背闊肌,充分拉伸。

11. 反手窄握高位下拉

高位下拉類動作中經典的矢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厚度,對背闊肌下沿有奇效。下拉最後階段手肘盡量向下向後運動,課完美刺激背闊肌下沿。

12. 寬握單邊高位下拉

屬于比較奇葩的動作之一,矢狀面動作。一側發力收縮,另一側被迫拉長,能得到比雙邊動作更好的拉伸效果,發展良好的肌肉韌性。

13. V字把高位下拉

對握式的抓握方式,更夠更容易的募集肌肉發力,但同時還原時也增加了聳肩的可能性。矢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的厚度,同時對上背部其他肌肉也有很好的鍛煉效果,特别是斜方肌中下束。

14. 頸後高位下拉

對于頸部有傷病或者是斜方肌薄弱的人群來說,這個動作屬于高危動作,不要嘗試,其他初學者也要在專業教練指導下進行練習。冠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寬度,同時很好的鍛煉大小圓肌、中下斜方肌以及深層的菱形肌。

15. V字把坐姿劃船

矢狀面動作,繩索拉至上腹部位置,發展背闊肌厚度;繩索拉至下腹部位置,同樣發展厚度,但對背闊肌下沿處形成重點刺激。

16. 橫杆寬握坐姿劃船

将杠鈴劃船坐姿器械上,更穩定。握距按照杠鈴劃船的标準抓握,發力拉至上腹部,發展背闊肌寬度;握距變窄,雙手抓握在兩腿正上方,發力拉至下腹部,手肘貼緊身體擠壓背闊肌,發展背闊肌厚度。

17. 杠鈴架上硬拉

相比傳統硬拉,直接從架上起杠減少了腿部和臀部的發力,強調了上背部,實際上這個動作形式類似于後半程的直臂下壓,而架上起杠的形式讓你可以上一些重量,并且不必擔心平衡問題。

18. 悍馬機反握高位下拉

六屆奧林匹亞先生大賽冠軍多裡安耶茨先生最愛的背部訓練動作,沒有之一。動作從下拉形式完美轉變為劃船形式,這樣的軌迹是其他訓練動作所做不到的,獨特的深度刺激背闊肌,從上部到下部完美發展。

19. 繩索高位劃船

矢狀面動作,集中刺激上背部肌群包括背闊肌上沿、斜方肌中束、岡下肌、大小圓肌、深層的菱形肌,當然還包括三角肌後束。

20. 單邊繩索下拉

高位下拉的另外一個變式動作。掌心向前、手肘展開一側為冠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寬度、還包括大小圓肌一些小肌群;掌心向後或是錘式抓握、手肘貼緊身體為矢狀面動作,發展背闊肌厚度。做動作時盡量減少核心肌肉群代償發力,身體不要大幅度晃動。

輔助結構

1、以3~4個肌齒起自下3~4個肋骨外面。肌纖維斜向外上方,逐漸集中,經腋窩的後壁、肱骨的内側繞至大圓肌的前面,于大圓肌肌腱外側移行于扁腱,止于肱骨小結節嵴。

2、此肌收縮時使肱骨後伸、旋内及内收。拉高舉的上臂向背内側移動。

3、背闊肌受胸背神經支配。胸背神經屬運動神經,來自頸6~8,于腋部由臂叢神經後束分出,後下行與胸背動、靜脈伴行,随血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近肩胛骨下角入肌肉,分為内、外側支,外側支在距背闊肌前緣3~4cm向下行走,内側支與肌肉上緣平行向内走行,胸背神經的分支與胸背血管的分支相伴随,外側支較内側支粗大。

4、血液供應主要由胸背動脈提供。胸背動脈由肩胛下動脈分出胸背動脈長度為7.4cm,起點外徑0.2cm,向下越過大圓肌,沿背闊肌前緣深面與前鋸肌之間向下内行,在入肌肉處分為内、外側支,外側支在離背闊肌前緣3cm左右向下行走,支配背闊肌前外側部分的血運及側胸背部的皮膚。臨床上常做背闊肌轉位移植或肌皮瓣移植,以修複上肢、頸部、面部及胸部等處大面積缺損。

相關臨床技術及應用

1、背闊肌皮瓣是臨床最常用的肌皮瓣之一,背闊肌皮瓣因部位隐蔽、血運豐富、切取範圍大、抗感染能力強,是理想的皮瓣選擇。手術時常切取部分背闊肌而非全部肌肉,當利用背闊肌皮瓣進行創面覆蓋而非肌肉功能重建時,由于切取背闊肌的同時将胸背神經亦切斷,因此保留下的背闊肌由于無神經支配也喪失了其功能。近年來,我們根據支配背闊肌胸背神經的解剖特點,切取肌皮瓣時保留了胸背神經的支配,從而保留了未切取部分背闊肌的功能,減少了供區的代價,所移植的背闊肌皮瓣仍有良好的血供。

2、影像學應用

近年來随着多排螺旋CT掃描技術的發展,,CT血管造影已逐漸應用于遊離皮瓣的顯微外科修複。皮瓣切取的關鍵是解剖提供其血供的血管,但由于血管類型變化多,部分肌皮穿支解剖複雜、費時,術前血管蒂及穿支血管的準确定位尤為重要,血管三維重建實現了手術模拟及術前設計。CTA及三維重建的意義不僅在于發現血管變異或畸形,降低手術風險及減少術後并發症的發生,同時通過術前了解血管走行、管徑,達到合理設計皮瓣目的。三維軟件可分割與重建獨立的骨、血管、皮膚、肌肉,重建的圖形可以單獨或組合顯示,便于各結構的觀察測量。

上一篇:孩子教育金保險

下一篇:猛犸驚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