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觀

政績觀

幹部的政績
所謂政績觀,是幹部對如何履行職責去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态度,對幹部如何從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包括幹部的政績為誰,樹立什麼樣的政績和怎樣樹立政績的認識,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領導幹部中的根本體現。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觀和正确政績觀。所謂政績,就是指領導幹部在任期内履行相關職務取得的工作成績和貢獻,是幹部德才素質的綜合反映。政績是從政之績,施政之績。政績觀近年已成為公務員考試中申論寫作的熱點,也是應用寫作重點研究的文體之一。[1]
  • 中文名:政績觀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英文名:Achievement view
  • 針對人群:幹部

具體内容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隻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才能樹立正确的政績觀。判斷政績觀正确與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首先,正确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事業,是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共同進步的事業。所以,判斷政績觀正确與否,需要我們擯棄單純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改善的觀念,擯棄重局部輕全局,隻從局部利益出發,不從全局考慮問題,甚至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犧牲全局利益的觀念。隻有善于在全局上謀發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體推進,這樣的政績觀才是科學的。

其次,正确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協調發展的要求。

協調發展是指經濟、社會、自然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要布局合理、動态平衡,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與政治及文化的發展要統籌兼顧、相互促進。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自覺協調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統籌協調好地域、城鄉、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差距較大的問題,使發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互銜接、良性互動,探索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軌道。

再次,正确的政績觀需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要避免重近輕遠,隻注重多出政績、快出政績,對長遠發展卻缺少統籌規劃的誤區,改變那種隻管建設、不管保護,隻顧眼前增長、缺乏長遠打算的錯誤做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注重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保證一代一代永續發展。

最後,正确的政績觀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

真正的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是為黨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實績,應經得起群衆、實踐和曆史的檢驗,而不是做給上級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終把群衆的情緒作為第一信号,把群衆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樹立正确的政績觀,說到底就是要忠實實踐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正确認識

政績,是指施政的成績。而政績觀,則是指對領導幹部施政成績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其認識和态度直接反映領導幹部施政的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不僅影響到領導幹部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亡,關系到執政黨在人民群衆中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深化對政績觀的認識具有現實而又深遠的意義。

政績觀要“正”。“政者,正也”。正确的政績觀,其一要心正。即領導幹部在施政時必須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根本出發點,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事出公心,才能謀得好的政績,也才能把實現個人追求與實現黨的奮鬥目标和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其二要事正。領導幹部施政要“權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以長遠的、科學的、多維的眼光來謀劃政事,要能夠達到顯性績效和隐性績效的有機統一。

政績觀要“實”。政績有真假之分、顯隐之别。首先要實幹。優良的政績,既“編”不出來,也“玩”不出來,隻能通過艱苦努力,靠着科學實幹精神才能幹出來。領導幹部要想取得政績,沒有捷徑可走,求真務實、埋頭苦幹是唯一的可行之路。其次,要實惠。要讓最廣大人民群衆得到好處,把群衆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切實解決農民增收、企業改制、勞動就業、征地拆遷、土地流轉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群衆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用解決關系群衆切身利益問題的實際成效創政績。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之實事。

政績觀要“畏”。“有所為,有所畏”,這是對權力運行和創政績的内在要求。領導幹部在施政之時,首先要敬畏人民,讓自己所做的事情對得起賦予我們權力、養育我們的百姓。說到底,“群衆滿意不滿意、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才是政績的衡量标準。其次,要敬畏曆史,領導幹部所作之事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當所有的喧嚣過後,真正能夠被曆史銘記的,被人民所頌揚的,是那些利國家、順民心、濟蒼生的人和事。領導幹部施政一定要有長遠意識,要通過充分分析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謀劃發展。隻有對人民、對曆史有了敬畏之心,隻有時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裡,才會科學求發展,才會行而有所顧忌,從而順時順勢而為,才能創造出真正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曆史、無愧于人民的政績。

樹立方法

首先,要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宗旨教育,築牢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基礎。

關鍵是要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教育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衆觀點,始終堅持黨的群衆路線,關心群衆疾苦,傾聽群衆呼聲,反映群衆意願,集中群衆智慧,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指導自己的一言一行。

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衡量政績必須遵循的科學态度和根本方法。要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切忌浮光掠影,主觀臆斷。要具備尊重客觀事實的勇氣和無私無畏的精神,“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始終做到說老實話、辦老實事、當老實官。

第三,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端正世界觀、地位觀和權力觀。

正确對待手中的權力,樹立正确的權力觀,這是實施正确領導的思想基礎。因此,必須擺正領導者與人民群衆的關系。一個幹部在一個地方或一個單位當領導,最重要的是得到群衆的認可和愛戴,這才是我們永遠追求的目标。

第四,要完善法規條例,從制度上解決問題。

應建立一整套嚴密的組織監督與廣泛的民主監督相配套的有效制度,把制度約束與群衆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有機結合起來,使形式主義能得到及時的遏制。同時,要完善獎懲制度,加大懲處力度,對搞形式主義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财産損失與浪費的,要依法依紀從嚴處理,對有關領導及其上一級領導,實行責任追究制度。

最後,要把好知人善任、選賢任能的用人關。

要按照《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的要求,全面考察幹部的德、能、勤、績,努力建立科學系統的政績考核标準,并且盡可能将政績考核内容量化。要善于發現有“潛績”的幹部,特别是那些在各方面條件較差的地方甘當無名英雄的幹部。要善于識别熱衷“顯績”的幹部,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能力,也做出一定成績,但有意誇大“政績”以達到個人升遷目的的幹部。政績考核結果要在一定範圍内向群衆反饋,增強政績考核結果的準确性和可靠性,以形成老實人不會吃虧,不老實的人占不了便宜,有實績的人不會被埋沒,投機鑽營、弄虛作假的人不會被重用的客觀公正的用人導向

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發展觀與政績觀的辯證關系

發展觀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内涵、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政績觀則是領導幹部對履行職責所取得的成績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政績觀。但在實際生活中也存在着發展觀與政績觀相脫節的現象,這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十分有害的。因此,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正确把握發展觀與政績觀的辯證關系。

(一)發展觀決定政績觀,政績觀影響發展觀

從哲學意義上講,發展觀是政績觀的前提和基礎。科學發展觀決定正确政績觀,真正堅持科學發展觀,必定會堅持正确政績觀。一方面,政績是相對于發展而言的,是在促進發展的過程中創造的,談論政績就意味着實現了經濟社會的某種發展;離開了發展,談論政績就毫無意義。另一方面,在實踐中,有什麼樣的政績觀就會逐步導緻什麼樣的發展觀,政績觀的變化會對發展觀帶來重大影響。總之,科學發展觀與正确政績觀具有内在的一緻性,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是方法論與價值論的統一。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用科學的思想和方法研究解決發展問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正确政績觀強調的是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徑創造政績,政績要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發展觀與政績觀之間的辯證關系表明,科學發展觀是正确政績觀的基礎,樹立正确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具體體現。各級領導幹部隻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去謀發展、創政績,才能創造出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績。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決定了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正确政績觀的根本價值标準,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創政績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經濟;又要堅持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這就決定了創政績必須堅持統籌兼顧,避免顧此失彼。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這就決定了在創政績的過程中必須正确處理速度與效益、效率與公平、局部與全局以及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當代與後代之間的關系,保證發展的連續性、長遠性和穩定性。

(二)以正确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為領導幹部樹立正确政績觀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正确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用全面的、實踐的、群衆的觀點看政績。用全面的觀點看政績,就是既看經濟指标,又看社會指标、人文指标和環境指标;既看經濟發展,又看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既看城市發展,又看農村發展;既看經濟增長情況,又看人民群衆得到的實惠;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既看主觀努力,又看客觀條件。用實踐的觀點看政績,就是重實幹、辦實事、求實效,使政績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曆史的檢驗。用群衆的觀點看政績,就是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就是站在人民群衆的立場考察政績,傾聽群衆呼聲,了解群衆感受,把人民群衆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評判政績的根本标準。

以正确政績觀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抓緊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政績考評體系。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的政績考核體系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項目。比如,指标設計偏重經濟發展和GDP增長,相對忽視教育、文化、衛生、環保等指标;考核項目比較空泛,考核标準缺乏科學依據;等等。因此,應把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建立和完善科學的幹部政績考核體系結合起來,以形成正确的政績導向和用人導向。在指标體系的設置上,應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情況,不能片面地用經濟指标代替其他指标;在考核标準的制定上,既要看數字,又不能唯數字,堅決防止“數字出官”和“官出數字”等現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