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由于動脈硬化造成的慢性進展性疾病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PAD)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緻肢體慢性缺血。随着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病因: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态、血液粘着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緻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 中文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 外文名:
  • 别名:
  • 英文名:PAD
  • 臨床表現:畏寒、發涼、患肢疲勞、酸痛
  • 并發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
  • 預防措施:就診北京廣濟中醫醫院
  • 就診科室:内科

疾病概述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指由于動脈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動脈内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下肢間歇性跛行、皮溫降低、疼痛甚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的慢性進展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患者,好發于中、大型動脈。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常可與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糖尿病等同時存在,嚴重時本病可發生肢體壞疽,截肢率和病死率較高。

病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動脈硬化的3大高危因素是:高血壓、高膽固醇和吸煙與動脈硬化閉塞的發生和發展有一定關系。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動脈硬化逐漸發展的結果,真正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在各種病因學說之間都存在一些相關因素。在動脈硬化發病的高危因素中,身體不同部位的動脈硬化病變可能與某些高危因素的關系更密切些。例如血漿中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而與腦血管、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僅中度相關。腦血管疾病主要與高血壓相關,周圍血管閉塞性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是吸煙。

臨床表現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症狀主要取決于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閉塞性病變的範圍無論怎樣廣泛,隻要動脈阻塞的病變發展速度緩慢即可使側支循環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應地增加,血液供應得以補償從而使組織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緩和,臨床上甚至沒有明顯的缺血症狀如果病變發展較快側支循環建立不完全,代償有限,患者可出現明顯的間歇性跛行和肢體疼痛等症狀。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将臨床表現分為4期。

第1期,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制。

第2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于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産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症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後症狀又重複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

第3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于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态,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4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支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症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随着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或者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診斷

大多數動脈硬化閉塞性患者,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可做出診斷。詳細的詢問病史;仔細的體格檢查例如肢體的脈搏觸診及腹部和股-腘動脈的聽診都是診斷所必需的。根據脈搏的強弱或消失和雜音的出現,還可根據靜息痛、感覺異常或麻木等症狀,以及肢體組織營養障礙、潰瘍或壞疽等,可初步做出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診斷X線來片顯示動脈有斑狀鈣化,無損傷血管檢查踝/肱指數可<1,嚴重者可達0.5以下。動脈造影可顯示動脈呈多處伸長扭曲狀,管腔彌漫性不規則狹窄或節段性閉塞等可明确診斷。病人可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腦卒中等,對診斷有幫助。但X線攝片無動脈鈣化、血脂亦正常者,不能除外動脈硬化性閉塞的存在。

鑒别診斷: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本病多見于男性青壯年,90%以上病人有吸煙史,它是一種慢性、周期性加劇的全身中、小型動靜脈的閉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動脈如足背動脈、胫後動脈、腘動脈或股動脈等約有40%病人在發病的早期或發病過程中,小腿及足部反複發生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脈管炎者一般均無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等。動脈造影可見動脈呈節段性狹窄或閉塞狀态,病變近、遠端動脈光滑、平整,無扭曲及擴張段。根據發病年齡、部位及造影所見可與AS0相鑒别。

2.多發性大動脈炎:多見于年輕女性主要侵犯主動脈及其分支的起始部,如頸動脈、鎖骨下動脈、腎動脈等。病變引起動脈狹窄或阻塞,出現腦部、上肢或下肢缺血症狀。臨床表現有記憶力減退、頭痛、眩暈昏厥、患肢發涼、麻木、酸脹、乏力、間歇性跛行,但無下肢靜息痛及壞疽,動脈搏動可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測不出腎動脈狹窄即出現腎性高血壓,如合并雙側鎖骨下動脈狹窄可有上肢低血壓下肢高血壓;胸腹主動脈狹窄,産生上肢高血壓,下肢低血壓。在動脈狹窄附近有收縮期雜音。病變活動期有發熱和血沉增快等現象。根據病人的發病年齡及症狀、體征、動脈造影等較易與AS0相鑒别。

3.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可有行走時下肢疼痛的症狀。皮膚常有散在的紫斑缺血或壞死,常有發熱、乏力、體重減輕、紅細胞沉降率增快等,并常伴有内髒器官病變,很少引起較大的動脈閉塞或動脈搏動消失,要确診本病需作活組織檢查。

4.特發性動脈血栓形成:本病少見。往往并發于其他疾病如膠原性疾病(全身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周圍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和紅細胞增多症,也可發生于手術或動脈損傷後。發病較急,并可引起肢體壞疽。

5.急性下肢動脈栓塞:起病急驟,患肢突然出現疼痛蒼白厥冷、麻木、運動障礙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多見于心髒病者,栓子多數在心髒内形成,脫落至下肢動脈内。根據以前無間歇性跛行和靜息痛,發病急驟,較易與ASO相鑒别。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脂檢查:血脂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常提示有動脈硬化性病變的可能,但血脂及高密度脂蛋白正常也不能排除其存在故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的測定對診斷僅有參考價值。

2.血糖、尿糖、血常規和血細胞比容測定:目的在于了解病人有無伴發糖尿病、貧血或紅細胞增多症。

3.心電圖檢查:可了解病人有無伴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這對于估計手術危險性頗為重要。有冠心病史者術前應做24h Holter心電圖檢查。

其它輔助檢查 

1.光電血流儀檢查:可了解患肢末梢皮膚的血供狀況有利于做出診斷。

2.下肢節段性測壓:通過下肢節段性測壓及踝/肱指數測定可了解下肢缺血的部位和程度,目前已成為對下肢動脈閉塞病人的常規檢查之一。

3.超聲檢查:通過對腹主、髂、股、腘、胫後、胫前、腓動脈等的超聲掃描,結合血流流速的變化可确定血管的狹窄程度,此屬無損傷性血管檢查,簡易便行可在術前、術後多次重複使用目前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重要篩選性檢查。

治療

1.先需要避免精神上面的緊張以及如果有抽煙喝酒習慣的人一定需要戒掉,如果說平時的生活不規律,同時還容易情緒激動、焦慮、過度勞累的話,還抽煙喝酒,會導緻膽固醇升高觸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2.平時的話,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要做到按時吃飯,但是不要攝入過多的脂肪,不要吃太多,保證每天的營養就可以了,平時多吃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之類的食物。n

3.平時的話應該要适當的進行節食,主要是為了以防自己的體重增長的太快,造成血脂的升高,同時對于一些高膽固醇的食物應該要盡量的少攝入,如動物脂肪内髒、甲魚、烏賊、鱿魚和蟹黃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