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東擊西

聲東擊西

漢語成語
聲東擊西(shēng dōng jī xī)是一個漢語成語,屬于三十六計,是使對方産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聲東擊西在現實生活中被提及的頻率非常高,它以假動作欺敵,掩護主力在第一時間擊其要害。聲言出東,其實擊西。
    中文名:聲東擊西 外文名: 拼音:shēng dōng jī xī 近義詞:出其不意、出奇制勝 反義詞:無的放矢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

出處

《淮南子·兵略訓》:“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以歙而應之以張,将欲西而示之以東,……”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軍事等。

成語故事

楚漢相争時,劉邦派大将韓信去攻打投靠項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為大将率軍在黃河東岸蒲坂駐守,封鎖渡口。韓信發現蒲坂易守難攻,表面裝作調兵遣将強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隊從夏陽渡河直搗安邑,消滅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計名由來

聲東擊西是曆代軍事家所熟知、常用的一種計策。計名出自唐朝杜佑所著《通典·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其實,古代兵書中有關這一計策的論述很多。《孫子·勢篇》說:“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百戰奇略·聲戰》:“聲東而擊西,聲彼而擊此,使敵人不知其所備,則我所攻擊,乃敵人所不守也。”

按語

古人有按語,西漢,七國反,周亞夫堅壁不戰。吳兵奔壁之東南陬,亞夫便備西北;已而吳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敵志不亂,能自去也。漢末,朱隽圍黃巾于宛,張圍結壘,起土山以臨城内,鳴鼓攻其西南,黃巾悉衆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東北,遂乘虛而人。此敵志亂萃,不虞也。然則聲東擊西之策,須視敵志亂否為定。亂,則勝;不亂,将自取敗亡,險策也。

這則按語通過使用此計的兩個戰例,來提醒使圖此計的人必須考慮對手的情況:敵方指揮确可擾亂,用此計必勝,如果對方指揮官頭腦冷靜,識破計謀,此計就不可能發揮效力了。黃巾軍中了李隽佯攻西南方之計,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陽)。而周亞夫處變不驚,識破敵方計謀。吳軍佯攻東南角,周亞夫下令加強西北方向的防守。當吳軍主力進攻西北角時,周亞夫早有準備,吳軍無功而返。

聲東擊西之計,早已被曆代軍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時必須充分估計敵方情況。方法雖是一個,但可變化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