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索

繩索

漢語詞彙
繩索(或稱繩子),是通過扭或編等方式加強後,連成一定長度的纖維。其拉伸強度很好但沒有壓縮強度,可用來做連接、牽引的工具。
    中文名:繩索 别稱:繩子 作用:連接、牽引 創造時間:公元前2800 材料:大麻纖維,人工纖維

出處

(1).繩子。亦特指粗繩。《詩·小雅·何人斯》“及爾如貫”漢鄭玄箋:“我與女俱為王臣,其相比次,如物之在繩索之貫也。”《漢書·西域傳上·烏秅國》:“縣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雲。”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十:“所見一大樹,鸛雀徑止其上……其下方有數人持鋸斧繩索将伐之者。”浩然《豔陽天》第一○二章:“那剛剛伸出蔓兒的秧子,互相搭在一起,像無數條繩索,一會兒套住了他的腳,一會兒又拴住了他的手。”n

(2).比喻牽挂;束縛。唐寒山《詩》之二四六:“欲知真出家,心淨無繩索。”毛澤東《論聯合政府》四:“就是為着解開套在人民身上的繩索,使人民獲得抗日、團結和民主的自由。”

發展曆史

在4000多年前,人類就一直生活在用樹皮制成纖維,用手心抵着裸露的大腿把纖維搓成線的時代。考古學研究表明,我們最早的祖先首先使用繩索在他們的工具和武器上綁上把柄。

到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中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

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

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制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材料

最先用來做繩的材料是細小的樹枝或柳枝和蔓草或藤,這是我們先民開始在這個世界站起來用手開拓這個

天地時,最初的工具就是用這些東西來捆紮一塊石頭在一根木棍上,這些最粗笨的材料就是繩的始祖了。随後跟着我們文化的發展而由麻、棉、棕、絲、五金直至今日的化學纖維--尼龍,都被我們做為繩的材料了。麻是繩中最好的材料,它是被中國和埃及于三千年前就發現并加以利用了。公元前2800年,中國已使用大麻做纖維。

随着公元前2世紀地中海東部海運事業的發展,對粗繩的需要越來越大,直到大約1850年為止,無論在歐洲還是在美洲,大多數繩索仍然使用諸如大麻和亞麻這類軟纖維。甚至今天,雖然菲律賓群島的麻蕉(曾被誤稱為馬尼拉大麻,麻蕉實際上是一種香蕉樹)、尤卡坦(墨西哥)和古巴的龍舌蘭以及東非、印尼和海地的各種西沙爾麻提供了最堅固的天然纖維,但是大麻屬植物仍然是我們制造塗焦油麻繩和某些海上纜繩的基本材料。

傳統的制繩采用天然纖維作材料,包括:棉、麻、亞麻、黃麻、劍麻、馬尼拉麻、稻草、絲、羊毛和其它毛發。現代可以用來制繩的合成纖維則有聚丙烯、尼龍、聚酯、聚乙烯、人造絲等。結構和功能與繩類似,但較為細弱的還有紗線、線、線繩。

制作

現在看來十分平凡的制繩工藝早在大型工廠和精密機器出現之前,就是一種深受贊揚的技術。這正是4世紀時印度的情況。當時,印度的制繩行業的專業化程度很高,制繩的匠人分成好幾類,生産不同用途的繩索:有人專門生産象繩,有人專門生産馬繩……與現代的裝配線工人不同,那時每個工匠都通曉制繩過程的各個環節,對大麻作物的種植、收獲和曬幹,到紡紗、結股和最後搓成結實的繩索都很熟悉。

直到工業革命開始時,制繩技術才像許多手工業一樣開始發生變革。約250年前,制繩的紗線還是用手工紡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随着合成纖維(如尼龍、的确良、莎綸、聚乙烯和聚丙烯)的采用,這個重要行業出現了第二次大發展。這些人造材料具有許多實用優點:強度大;對由黴菌引起的變質和腐蝕耐受性(從而可減少特殊的保護性處理);通過采用更小的和更輕的繩索,既可降低貯存的費用,又便于使用.據測定,合成纖維的壽命約為天然纖維的三至四倍。

制作方法

扭繩:纖維經過整理、紡織成紗線。多根紗線扭在一起成一股,多股再扭合後成繩。其中單根紗線和單股,單股和繩子的扭結方向都是兩兩相反,以便結合緊密。扭繩的兩端必須分别固定,否則原來的扭結會散掉。為了保護扭結,扭繩擺放的時候一般是盤起來(見圖4)。

編繩:這類繩子的原料一般是聚丙烯、尼龍或聚乙烯(見圖5)。

種類——根據制作方式不同有以下常用種類(見圖3):

克勒型繩索(a):外部有一繩鞘包裹,内核由絲絲縷縷的纖維線組成,除了在雨雪天氣外,克勒型繩索易于操作,但強度不如較粗的繩索,在有切口時容易散開。

普通的扡搓繩索(b):由三股纖維線纏在一起,一股受力,其他也能分擔。

保護

如無必要,繩索不要放在潮濕的地面或強烈陽光下(假定繩索是天然纖維制作),以防止齧齒類動物和昆蟲的吞齧。如果繩索受潮,不要放置火上強行烤幹,也不要拉直放在地面,這樣髒物易滲入,砂礫就會在繩索内部磨損繩索。如天氣晴朗,可将過于肮髒的繩索放在清水中洗淨,然後曬幹或風幹。

應在不同條件下使用不同型号的繩子,最好别混用--登山用繩别用來曬衣服或制成鞭子。當然,在求生境地下,一條繩子不得不用于多個目的。

為防止磨損,繩子末端可編織成鞭狀。将繩子盤繞成圈放置,以防自身纏繞不清。這樣更便于使用,需要時可及時抽出繩索。

繩索的價值不可低估,甚至有時不得不把生命系于其上,一定要注意保管。

1、整理——纖維繩索之使用壽命及其強度将因儲存不當,暴露于潮濕,或損壞繩股而大事縮短及降砥。纖維繩索之末端必須打繩頭結以防松散,或者末端加以捆紮,如欲截斷繩索可在繩索上作兩處繩頭結(如圖1),相距一或二吋然後在兩繩頭結中間截開。

2、儲存——儲存纖維繩索,不論時間久暫,均應注意保管以免繩索變壞。

(1)不可儲存于潮濕處所。

(2)儲存前先小心使之幹燥。

(3)可能時,纖維繩索應儲存于格架上,或用其它方法使空氣能經繩盤流通亦可。

3、潮濕——繩索如果不斷受潮濕必将迅速變壞,繩索潮濕後将行收縮,除非做下以處理外将成有害之狀态:

(1)在暴露于雨水或潮濕天候以前先使幹而拉緊之繩索放松。

(2)除非絕對必要不可複蓋繩索,因為複蓋足以抑留原有之濕氣而妨礙變壞之發現。

4、繩索損壞——繩索在使用時,如果纖維斷開及打滑,繩索之強度将大為降低。纖維雖已絞緊,但每遇緊張時必滑動少許,故在繩索使用若幹時間後,不應使繩索之負荷到達最大限制,纖維之斷開應盡量避免。

(1)将繩索在水中洗滌以清除泥土。

(2)繩索不可拉于銳利之邊緣上,在繩索與銳利之邊緣中間置一木扳以減少繩股之斷開。

(3)砂土在繩索之内部纖維中有一磨擦作用,故繩索不可拉經砂土或污穢之處。如果繩索沾有砂土,可在水中小心清除之。

(4)可能之處使用易于松解之繩結,以減少截斷繩索之必要。

(5)盡速修理已斷開之繩股。

5、盤繞及放開——新繩索通常均盤成繩捆,各繩捆加以繞紮并用麻布加以包裹。欲打開新繩盤,可剝去麻布包布檢查繩盤内部找出繩頭,繩頭通常均在底部,截去繩盤之捆索,經繩盤中心将繩頭外拉。繩索之放開系按原盤繞層之反方向,繩索之盤繞則按原盤之相同方向,右旋或普通盤繞之繩索系按順時針而适當盤繞,反時針方向而放開(如圖2)。

6.檢查——纖維繩索之外表并不能代表内部之狀況,繩索經使用後将行變軟,同時因處理搬運之方式不當而亦将變壞、潮濕、繩索所遇緊張之程度,繩股之磨光及斷裂,以及磨擦于粗糙之邊緣等均可使繩索強度變弱。繩索負荷過量,對器材可能造成重大的損壞,對人員将造成嚴重之傷害。因此,繩索應定期細心檢查,以确定其實際狀況,由于繩索之外表不能代表内部構形,故有時須将繩股稍加松散以打開繩索決定其内部情形。

生黴之繩索常有腐朽味,且繩股内部纖維顔色亦較暗泱,斷裂之繩股及線通常均易于發現,繩索内部如因磨擦而污穢或鋸屑狀之物質存在,即表示已有損壞。如為有中央心索之繩索,其心索在檢查時不應斷成碎片,如果已斷成碎片,即表示繩索曾經緊張過度。由于繩索中任何弱點均可減弱全部繩索,故須在數處檢查,如果繩索在其它各處均表現良好,可以拉出一兩根纖維以拉斷之。拉斷時若有相當抵抗,即表示繩索纖維仍堅強,若繩索狀況發現不良,應予廢棄或截成短段作其它用途。

結構制造

撚繩

撚繩的一般結構:撚繩是由三股或更多股繩撚制而成的。

撚繩的制造過程:單絲初撚;多根初撚後的單絲經反向複撚形成繩線;多根繩線再反向複撚形成繩紗;多根繩紗反向複撚成繩股;多根繩股即可撚制後加工為繩索。

編織繩

在編織繩中,繩股不是以加撚的方式絞合在一起的,而是以一種穿插的形式相互交叉在一起的。

普通的編織結構為:管型編織繩、實心編織繩以及八股編絞繩等。

上一篇:線纜

下一篇:河北白溝箱包批發市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