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莫及

鞭長莫及

漢語成語
鞭長莫及,讀音biān cháng mò j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雖然鞭子很長,但總不能打到馬肚子上,比喻距離太遠而無能為力。[1]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
    中文名:鞭長莫及 外文名:although the whip is long,it does not reach the horse's belly 拼音:biān cháng mò jí 出處:《左轉·宣公十五年》

釋義

原意是雖然鞭子長,但是打不到馬肚子上,後來借指力量達不到。

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申舟訪問齊國,途中必經宋國。按理來說,經過宋國應事先通知宋國,然而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不把宋國放在眼裡,就沒通知宋國。

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将申舟扣留下來。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于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甯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并随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消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并将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第二年春,宋國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準備出兵為宋國平反時,大夫伯宗勸道:“‘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我們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這是邲之戰後晉國懼怕楚國,不敢與之交鋒的托詞。與晉國相反楚國則更加強大,宋、鄭等國都屈服于楚。公元前589年,楚國在山東會盟諸侯,有十二國參加,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等大國都到會,楚莊王成為霸主。這是春秋以來參加國家較多的一次會盟,是楚國勢力發展壯大的一個标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