絆

漢語漢字
絆(讀作bàn)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說文》小篆文字中。《說文》中說“絆,馬絷也。”這裡說的便是“絆”的本義,指本義是禦馬的繩索。後也引申指用繩子套住牲畜等的足使不得行動。
  • 中文名:絆
  • 拼音:bàn
  • 繁體:絆
  • 部首:纟
  • 五筆:XUGH
  • 倉颉:VMFQ
  • 鄭碼:ZUB
  • 筆順:フフ一丶ノ一一丨
  • 筆畫:8

字源演變

“絆”字始見于《說文》中的小篆文字中(圖1)。左邊的“糸”字像繩索一般,而右邊的“半”字其古字形是“從牛,從八”。“絆”是形聲字。《說文·糸部》中說“絆,馬絷也。從糸半聲。”“絆”是由“纟”和“半”組成。“纟”表義,指繩索。“半”讀作bàn,表聲。作聲旁。“絆”的本義為禦馬的繩索。又指用繩子把足系住。如“絆腳”。進而引申泛指牽制、約束、束縛。如杜甫《曲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又引申指行走時被别的東西擋住或纏住。用于抽象意義,引申比喻陰謀、圈套。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bàn

名詞

拴縛馬足的繩索;拴縛。

裝束,穿戴。

喻陰謀,圈套。

方言。維系器物兩端的環圈。

動詞

羁絆;拘束;束縛。

牽制。

走路或跑步時被别的東西擋住或纏住。

用繩子把足系住。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 博幔切

馬絷也。從糸半聲。

說文解字注

馬也。

馬部下曰:馬絆也。與此為轉注。小雅。絷之維之。傳曰:絷,絆。維,系也。周頌曰:言授之絷。以絷其馬。箋雲。絷,絆也。按絷謂繩。用此繩亦謂之絷。此凡字之大例。有客其冣明者也。引申為凡止之偁。

從糸半聲。

博幔切。十四部。

宋本廣韻

博幔切,去換幫 ‖半聲元1部

絆,羁絆。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絆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慢切,音半。《說文》馬絷也。《玉篇》羁絆也。《增韻》系足曰絆,絡首曰羁。《前漢·班固叙傳》今吾子已貫仁義之羁絆。

又《韻補》葉彼巷切。《揚雄·交州牧箴》爰自開辟,不羁不絆。周公攝祚,白雄是獻。 《廣韻》絆,同靽。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p

uan

董同龢系統

p

uɑn

周法高系統

p

wan

李方桂系統

p

anh

兩漢

西漢

東漢

uan

uan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寒桓

wɑ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p

uɑn

拟音/董同龢系統

p

uɑn

拟音/周法高系統

p

uɑn

拟音/李方桂系統

p

uân

拟音/陳新雄系統

p

uɑn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合口呼

全清

博慢切

puɑn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全清

博漫切

puɑn

韻略

去聲

愽漫切

增韻

去聲

愽漫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寒山

全清

puan

去聲

桓歡

全清

puɔn

中州音韻

去聲

寒山

邦慢切

去聲

桓歡

邦幔切

洪武正韻

去聲

全清

博漫切

puon

分韻撮要

陰去

陽去

上一篇:天昏地暗

下一篇:FOLK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