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漢語漢字
素(拼音:s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1]。此字始見于西周金文,産生時間可能更早   [2]。素的本義指未經加工的細密的本色絲織品,後引申指白色,又引申指顔色不豔麗、素雅,再引申為不加修飾,還引申指本性、本質,并由此引申指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帶根本性質的部分,也引申指一向、向來。素又用于飲食,和葷相對,指蔬菜、瓜果等。[3]
  • 中文名:素
  • 拼音:sù
  • 部首:糸
  • 五筆:GXIU(86、98)
  • 倉颉:QMVIF
  • 鄭碼:CIZ
  • 字級:一級(編号:1775)
  • 平水韻:去聲·七遇
  • 注音:ㄙㄨˋ
  • 總筆畫數:6 4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四角碼:5090₃
  • 統一碼:基本區U 7D20

文字源流

素,甲骨文作圖1,金文作圖2。字形下半部是“糸(mì)”字,像一束絲的形狀,表示絲織品;上部一說像下垂的樣子。質地柔軟,富有光澤,拿着呈下垂狀态,是絲織品的特點。其中沒有染色的叫做素,表示細白光澤的絲織品,也就是白色或本色的生絹。也有人認為,“素”字上半部像織布器械。戰國文字和小篆與金文基本一緻,隸書發生了較大變化:筆畫變得平直,上部構件寫成三橫一豎,字遂作“素”。    

“素”是本色的絲,由此派生出“素”的第一個引申意義:白色、本色。古代的“素服”就是白色服裝。“白色”的“白”本是形容詞,但也兼做副詞,“素”也有這一意義和用法,如《詩經·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是“白吃”的意思,詩句大意是諷刺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

白色很單純,不鮮豔,所以“素”又有顔色單純淡雅之義。在食品方面,蔬菜瓜果比雞鴨魚肉等較為簡單樸素,因此把前一類菜叫“素菜”。

“素”由“本色”的意思又引申出了事物性質方面“本來的”“原有的”的意思。比如“素質”本義指事物本來的性質。“素”做名詞性語素時,指構成某一事物的最單純的、最根本的物質或物質單位。如“色素”“葉綠素”“語素”等。“素”做副詞,也有“本來”的意思。“素不相識”意思是本來就互不認識。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指未染的生絹。

white silk

《禮記‧雜記下》:“純以素,紃以五采。”

《孔雀東南飛》:“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

尺素;織素

古人用絹帛書寫,故亦以為書籍或信件的代稱。

《三國志‧魏志‧管甯傳》:“敷陳墳素,坐而論道。”

《新唐書‧儒學傳序》:“四方秀艾,挾策負素,坌集京師,文治煟然勃興。”

原始;根本;本質。

nature

《尚書大傳》卷一下:“定以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著其素,蔟以為八,此八伯之事也。”

《鶡冠子‧學問》:“道德者,操行所以為素也。”

帶有根本性質的物質或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

element

元素;毒素;因素;要素

指平日的行為、修養及志向、願望。

《漢書‧梅福傳》:“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數十人,遮豪民于道。”

素日;平素;安之若素;我行我素

老交情;往日的情誼。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輕佻》:“光業狀元及第,其人首貢一啟,頗叙一宵之素。”

宋·蘇轼《東坡志林‧記遊廬山》:“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常法;成法。

《墨子‧備梯》:“又聽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施伏。”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無偏無黨,遵王之素。”

蔬食(與“葷”相對)。

vegetables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傳》第四四回:“隻是我自喫素,并無妨礙。”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這點心是素的,先生用幾個。”

素菜;素食

誠心,真情。後作“愫”。

《韓非子‧二柄》:“去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人君不蔽矣。”

通“嗉”。禽鳥喉下盛食物的囊。

《史記‧天官書》:“張,素,為廚,主觞客。”

(Sù)姓氏用字。

形容詞

白色;本色。

white

《詩經‧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管子‧水地》:“素也者,五色之質也。”

素服;素絹;紅裝素裹

質樸;不加裝飾。

simple;plain

《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淮南子‧本經訓》:“其心愉而不僞,其事素而不飾。”

素淡;素雅;素淨

本來的;原有的。

proper

素質;素性;素材

動詞

通“塑”。塑造。

唐·李方郁《修中嶽廟記》:“我國家以神之靈,素神之形。”

副詞

表示曆來如此,相當于“向來”。

at all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其衆素飽,不可謂老。”

魯迅《兩地書‧緻許廣平七三》:“我對于行政方面,素不留心,治校恐非所長。”

素不相識

相當于“空”“白白地”。

void

《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預先。

in advance

《國語‧吳語》:“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上】【素部】桑故切(sù)

白緻缯也。從糸、?,取其澤也。凡素之屬皆從素。

說文解字注

白緻缯也。缯之白而細者也。緻者,今之緻字。漢人作注不作緻,近人改為緻,又於糸部增緻篆,皆非也。鄭注《襍記》曰:“素,生帛也。”然則生帛曰素,對湅缯曰練而言。以其色白也,故為凡白之偁。以白受采也,。故凡物之質曰素,如㱿下“一曰素也”是也。以質未有文也,故曰素食,曰素王。《伐檀》毛傳曰:“素,空也。”

從糸?,取其澤也。澤者,光潤也。毛潤則易下?,故從糸?會意。桑故切,五部。

廣韻

桑故切,去暮心 ‖ 素聲魚部(sù)

素,《列子》曰:“太素者,質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說文》作?,白緻缯也。又虜複姓,二氏。《後趙錄》有宜陽公素和明。又《後魏書》雲:“素黎氏後改為黎氏。”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字部】素 ·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4

《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并音訴。《說文》:作?,白緻缯也。從糸?,取其澤也。《九經字㨾》:隷省作素。《小爾雅》:缟之麤者曰素。《釋名》:素,樸素也。已織則供用,不複加巧飾也。《急就篇》注:素謂緝之精白者。《禮·雜記》:純以素。注:素,生帛也。

又《易·履卦》:素履往旡咎。疏:處履之始而用質素。

又《詩·齊風》:充耳以素乎而。傳:素,象瑱。

又《詩·魏風》:不素餐兮。傳:素,空也。

又《禮·檀弓》:有哀素之心也。注:凡物無飾曰素。又《禮器》:或素或青。注:素,尚白。

又《左傳·僖二十八年》:其衆素飽。疏:素訓為直。

又《楚語》:夫謀必素。注:素,猶豫也。

又《博雅》:素,本也。

又姓。《姓氏急就篇》:後魏并州刺史素延。

又《禮·中庸》:素隐行怪。注:素讀為傃,猶鄉也。○按,《朱子·中庸章句》素,按《漢書》當作索,蓋字之誤也。

又與傃通。《戰國策》:竭智能,示情素。注:素、傃通,誠也。

又與嗉通。《史記·天官書》:張素為㕑,主觞客。注:索隐曰:素,嗉也。

又《韻補》葉孫租切。《古詩》:新人工織缣,故人工織素。織缣日一匹,織素五丈馀。○按,《說文》:?自為部,今并入。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小”第二筆楷體是點。

【寫法】“龶”寬、扁,“糸”窄、長。“龶”,居上居中;豎在豎中線;長橫在橫中線上側。“糸”,主體居下半格;“幺”略窄;首個㇜(撇折)起筆豎中線,折點在橫中線下側;亅(豎鈎)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o

王力系統

s

a

董同龢系統

s

ɑɡ

周法高系統

s

李方桂系統

s

agh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s

uo

拟音/王力系統

s

u

拟音/董同龢系統

s

uo

拟音/周法高系統

s

uo

拟音/李方桂系統

s

uo

拟音/陳新雄系統

s

u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十一暮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桑故切

suo

集韻

去聲

十一莫

合口呼

一等

次清

蘇故切

so

禮部韻略

去聲

蘇故切

增韻

去聲

蘇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s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桑故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五暮

全清

蘇故切

s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