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漢語漢字
沙(拼音:shā,shà)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于西周金文。會意字。其古字形像水及散碎沙粒。本義為細小的石粒,也指顆粒細小的東西。拼音為shà時,作動詞,意為經過搖動把某東西裡的雜物集中,以便清除。
  • 中文名:沙
  • 拼音:shā,shà
  • 繁體:沙
  • 部首:氵
  • 五筆:IITT
  • 倉颉:EFH
  • 鄭碼:VKM
  • 筆順:4412343
  • 字級:一級字(編号:0860)
  • 平水韻:平聲六麻
  • 筆畫:7
  • 四角号碼:39120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 6C99
  • 五筆98:IITT
  • 結構:左右結構
  • 注音:ㄕㄚ,ㄕㄚˋ
  • 異體字:?,?
  • 造字法:會意字
  • 統一碼:基本區U 6C99

字源演變

“沙”字在金文中可見,金文的“沙”左邊部件為“水”,右邊部件為“少”。“少”即在“小”字下加一點指事而成,古漢語中“少”“小”可以通用。“沙”字由少、水會意而成,表示的是水邊的小的顆粒石子。小篆的形體基于金文,從水、從少。隸書形體結構與小篆相同,左邊的“水”寫作“氵”,但含義不變。戰國文字形體漸趨統一,易象形為會意。本義為沙。後用為沙地、沙漠及泛指細碎松散之物,皆引申義。又用為河流名、地名等。沙或從“尐”,于義無别。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shā

名詞

水旁地;灘

指水邊可耕之地

宋·蘇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詩:“時有沙戶祈春蠶。”

指沙洲

清·沈覆《浮生六記·浪遊記快》:“丁字實初,家于崇,為一沙之首戶。”

細小的石粒

《墨子·備梯》:“城上繁下矢、石、沙、炭以雨之,薪、水、火、湯以濟之。”

指形狀像沙的東西

沙漠;流沙

宋·陸遊《小出塞曲》:“度沙風破肉,攻壘雪平壕。”

指用含有較粗沙粒的陶土制的(器皿)

唐·陸羽《茶經·器》:“熱盂以貯熱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特指蠶屎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蠶》:“蠶之屎曰沙,皮曰蛻,甕曰繭。”

木名

雌性牲畜

古時以小數點以下第八位,即萬萬分之一的數位叫“沙”

地名,指長沙

《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顔範二中書〉詩》:“投沙理既迫,如邛願亦愆。”

“紗”的本字

《周禮·天官·内司服》:“内司服掌王後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

同“砂”

《文選·左思〈蜀都賦〉》:“丹沙赩熾出其阪,蜜房郁毓被其阜。”

通蹝,指拖鞋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謂燕王章》:“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之棄齊,說(脫)沙也。”

一種打擊樂器,行軍時又作為盥洗用具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吳一》:“及亦時時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漱,右手擎沙鑼,可百餘兩,實水其中以洗項。“

形容詞

泛指顆粒松散若沙狀

粗糙

清·方以智《物理小識·草木類上》:“糙葉樹……葉沙,磨器細于木賊。獵梅葉亦沙,可用。”

粗野;粗俗

宋·江休複《江鄰幾雜志》:“某沙于心,不沙于面;君侯沙于面而不沙于心。”

聲音如細沙

《禮記·内則》:“鳥皫色而沙鳴。”

助詞

相當于“啊”,也寫作“唦”

元石德玉《曲江池》第一摺:“不因你個小名兒沙他怎肯誤入桃源!”

動詞

淘汰;挑揀

《晉書·孫綽傳》:“沙之汰之,瓦石在後。”

shà

方言。搖動,使東西裡的雜物集中以便清除

suō

形容詞

通娑,謂盤旋飛舞。

動詞

通挲,謂以手搓揉。

《儀禮·大射》:“兩壺獻酒”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水?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

譚長說:沙或從尐。所加切。尐,子結切。

說文解字注

水?石也。

詩正義作水中散石。非是。水經注引與今本同。凡古人所引古書有是有非。不容偏信。大雅傳雲。沙、水旁也。許雲。水散石。與毛不異。石散碎謂之沙。引伸之、凡生澁皆為沙。如内則鳥沙鳴是。

從水從少。

會意。

水少沙見。

釋其會意之恉。所加切。十七部。古音娑。從石作砂者、俗字也。古丹沙隻用此。

楚東有沙水。

此别一義也。水經注渠水篇曰。渠水、又東南流迳開封縣。睢渙二水出焉。右則新溝注之。即沙水也。音蔡。許愼正作沙音。言楚東有沙水。謂此水也。

譚長說。沙或從尐。

少尐二字皆見小部。尐者、少也。

康熙字典

《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紗。《說文》:水散石也。從水、從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為新溝。又東北注梁為沙水。

又《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又颍水之别名。《爾雅·釋水》:颍為沙。注:謂大水溢出,别為小水之名。

又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凫鷖在沙。

又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為名,即《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裡外。

又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于流沙。

又丘名。《爾雅·釋丘》:逦迤曰沙丘。疏:謂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

又長沙,郡名,屬楚。《廣輿記》:今湖廣長沙府有長沙縣。

又長沙,星名。在轸旁,主壽命。見《史記·天官書》。

又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又沙汰,詳汰字注。

又謝察微《算經》:十塵為沙,十沙為纖。

又木名。範成大《桂海草木記》: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

又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獵沙。虎豆一名虎沙。馬豆一名馬沙。

又吹沙,魚名。《爾雅·釋魚》:鲨鮀。郭璞注:今吹沙也。陸玑注: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又小而甘美之稱。韓彥直《橘錄》:沙橘,取其細而甘美。或曰種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又沙門,謂勤行也。《佛說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又姓。宋勇将有沙世堅。

又借為紗縠字。《周禮·天官》:内司服素沙。注:素沙,今之白縳也。以白縳為裏,使之章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于此。

又《集韻》蘇和切。《正韻》桑何切。?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齊侯、衞侯盟于沙。注:今陽平元城縣東南有沙亭。

又與犧通。《詩·魯頌》:犧尊将将。鄭注:素何反。毛傳:有沙飾也。

又酒名。《儀禮·大射儀》兩壷獻酒注:獻讀為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所稼切。音嗄。聲嘶也。《周禮·天官》:内饔:鳥皫色而沙鳴,貍。注: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葉韻。今删去。

音韻集成

字頭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所加切/所嫁切

ʃa

去聲

開口呼

全清

所嫁切/所加切

ʃa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山宜切

ʃiɛ

平聲

戈(歌)

開口呼

次清

桑何切

suɑ

平聲

合口呼

次清

蘇禾切

suɑ

平聲

開口呼

次清

師加切

ʃa

去聲

開口呼

次清

所嫁切

ʃa

韻略

平聲

師加切

增韻

平聲

桑何切

平聲

師加切

去聲

所嫁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家麻

全清

ʂa

中州正韻

平聲

家麻

師查切

去聲

家麻

所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桑何切

so

平聲

全清

師查切

ʃa

去聲

全清

所嫁切

ʃa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