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

漢語漢字
複(拼音:f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複和它的異體字複(彳複)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會意字,本義是古代覆穴的象形。複(彳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形聲字,從彳複聲,本義為返回,後引申為恢複,答複,重複等。
  • 中文名:複
  • 拼音:fù
  • 繁體:復
  • 部首:夂
  • 字碼:基本區U 590D
  • 五筆:TJTU
  • 倉颉:OAHE
  • 鄭碼:MAKR
  • 筆順:撇橫豎橫折橫橫撇折捺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入聲一屋
  • 筆畫:9
  • 四角号碼:8040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 590D
  • 日文:もう1度
  • 注音:ㄈㄨˋ
  • 部外筆畫:6

字源演變

複(彳複),形聲字。從彳,複聲,或從辵。彳、辵為義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複”見于甲骨文、金文等。複下從久,久本有行義,又加彳或辵乃累增義符。複(彳複)現代簡化作“複”。複的本義為返回。《說文》:“複,往來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還也。還,複也。皆訓往而仍來。”《左傳·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複。”引申為恢複。《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複位。”

又引申有報複、報答、答複、補償、履行等義。複又作副詞,表示重複或繼續。《論語·述而》“久矣吾不複見周公。”或作連詞,表示并列關系,相當于“又”。唐王維《雪中憶李楫》:“長安千門複萬戶,何處躞蹀黃金羁。”表示雙重。《禮記·明堂位》:“複廟重檐。”又可通“覆”、“腹”等。

複,會意字。商代文字從母,是古代覆穴的象形,正中的長方形像窖穴,兩頭為出入處。字從文、從旨,旨亦聲,《說文》:“複,行故道也。”是複的本義,但認為字“從副省聲”則不正确。複的本義為覆,《說文》“瘦,地室也。從穴,複聲。《詩》日:‘陶窗陶穴’。”《詩.大雅.綿》作複,皆為覆穴之義。商代複字寫法,西周猶仿佛其形,春秋戰國發生省變及訛變,甚至女形寫在上端。

商代甲骨文中複字用法有三:一、指報告。《合集》7076:“貞:弓曰雀來複。”《周禮.天官宰夫》:“諸臣之複”。二、意為再次。《合集》22048:“壬寅蔔,令已複出。”三、用做人名。鬲比盨銘:“複友融比其田其邑,複瞥言二邑。”第一個“複”義為又;友讀賄,贈送之意。“複友”意即又贈送。一為還給義。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fùㄈㄨˋ

1.回去,返:反~。往~。

2.回答,回報:~命。~信。~仇。

3.還原,使如前:~舊。~婚。~職。光~。~辟。

4.再,重來:~習。~診。~審。~現。~議。一去不~返。

5.許多的,不是單一的:重(chóng)~。繁~。~雜。~姓。

6.字形源流:甲骨文字形從夊,像人居住的窖室,上下各有出入口。從夊,表示出入行走。金文則增「彳」或「辵」,成為從彳、複聲或從辵、複聲。

詳細釋義

1.(形聲。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變形,表示與腳或行走有關。上面是聲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滿」義,在字中亦兼有表義作用。後來繁化,加義符「彳」(chì),表示行走,現在又簡化為「複」。本義:返回,回來)

2.同本義[returnto]

復,往來也。——《說文》

反複其道。——《易·複》

公歸不複。——《詩·豳風·九罭》

揚觸捆復。——《儀禮•大射儀》

無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書·舜典》

不遠而複,先典攸高。——南朝梁《與陳伯之書》

數請之,朱亥故不複謝。——《史記•魏公子列傳》

死者不可復生。——《公羊傳•襄公三十年》

旦復旦兮。——《書·大傳》

言不可復也。——《論語》

3.又如:複還(回返)

4.引申為恢複[restore]

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諸葛亮《出師表》

5.又如:複國(恢複邦國);複性(恢複善良的本性);複正(恢複正規、正常);複樸(恢複真樸);複故(恢複照舊);複籍(恢複學籍;恢複國籍)

6.回歸,還原[return]

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餘城皆複為齊。——《史記•田單列傳》

死者不可複生。——《公羊傳•襄公三十年》

旦複旦兮。——《書·大傳》

言不可複也。——《論語》

7.回答[reply]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有複于王者曰。——《孟子•梁惠王上》

王辭而不複。——《史記•司馬相如傳》

8.又如:複書(複信,答函);複謝(回拜,答謝)

9.報複[retaliate]

縱無被堅執銳者北面複匈奴之志。——漢·桓寬《鹽鐵論本文》

10.又如:複怨(報仇)

11.履行,實踐[carryout]。如:複言(實踐諾言);複踐(履行約定之事)

12.古稱人死後招其魂歸來[revive]。如:複魂(還魂);招魂複魄

13.免除[賦稅徭役][remit]

民有東騎馬一匹者,複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漢·晁錯《論貴粟疏》

14.又如:複除(免除徭役);複租(免除賦稅);複免(免除徭役)

15.覆蓋。引申為庇護[cover;protect;shelter]

顧我複我。——《詩·小雅·蓼莪》

16.又如:複土(蓋土);複載生成(天複地載,撫育成長。指涵養包容,教育成長);複瓿(比喻著作沒有價值,隻能用來蓋盛醬的瓦罐)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夊部】?房六切

行故道也。從夊,畗省聲。

【卷二】【彳】複房六切

往來也。從彳複聲。

說文解字注

【卷五】【夊部】?房六切

行故道也。

彳部又有複,複行而㚆廢矣。疑彳部之複乃後增也。

從夊,畗省聲。

房六切。三部。按畐聲在一部,合音也。

【卷二】【彳】複房六切

往來也。

辵部曰:返、還也。還、複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别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别也。

從彳,?聲。

房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伏。《說文》:往來也。《廣韻》:返也。《書·舜典》:如五器卒乃複。傳:複,還也。《詩·小雅》:言歸思複。

又《韻會》答也。《書·說命》:說複于王。

又《韻會》白也。《禮·曲禮》:願有複也。

又《韻會》反命也。《周禮·天官》:諸臣之複。注:複,報也,反也。疏:謂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訖,反報于王也。

又招魂曰複。《禮·檀弓》:複盡愛之道也。注:複謂招魂,庶幾其精氣之反。

又興複。諸葛亮《出師表》:興複漢室,還于舊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複見心。

又州名。《隋書·地理志》:後周置複州,大業初改曰沔州。

又複陶,官名。《左傳·襄三十年》:使為君複陶。注:複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複陶。注:秦所遺羽衣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集韻》重也。《正韻》反覆也。《易·複卦》:反複其道。《詩·小雅》:顧我複我。注:謂回轉反複之也。

又《正韻》複,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複其身及戸勿事。注:複其身,及一戶之内,皆不徭役也。

又與複通。《史記·秦始皇紀》: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前漢·高帝紀》:上從複道上,望見諸将往往耦語。注:上下有道,故謂之複。

又與覆通。《詩·大雅》:陶複陶穴。《音義》複,累土于地上。《說文》作覆。

又《集韻》《韻會》《正韻》?浮富切,浮去聲。《集韻》:又也。《增韻》:再也。《詩·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複命武王也。

又葉房月切,音伐。韓愈《招揚之罘詩》:禮稱獨學陋,易貴不遠複。作詩招之罘,日夕抱饑渴。渴,巨列切。

又??㚆?。

音韻集彙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入聲

三等

全濁

房六切

bʰjuk

集韻

入聲

三等

全清

方六切

pfiuk

入聲

三等

全濁

房六切

bviuk

韻略

複(⿰彳複)

去聲

扶富切

複(⿰彳複)

入聲

方六切

複(⿰彳複)

入聲

房六切

增韻

複(⿰彳複)

去聲

扶富切

複(⿰彳複)

入聲

方六切

複(⿰彳複)

入聲

房六切

中原音韻

複(⿰彳複)

入聲作平聲

魚模

全清

fu

複(⿰彳複)

入聲作上聲

魚模

全清

fu

中州音韻

複(⿰彳複)

入聲作平聲

魚模

房夫切

複(⿰彳複)

入聲作上聲

魚模

葉府切

複(⿰彳複)

去聲

尤侯

防又切

洪武正韻

複(⿰彳複)

去聲

全濁

扶富切

viou

複(⿰彳複)

入聲

全清

方六切

fyuk

複(⿰彳複)

入聲

全濁

房六切

vyuk

分韻撮要

複(⿰彳複)

陽入

第六東董凍笃

上一篇:做事

下一篇:打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