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

納西族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
納西族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分布于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處的麗江及其毗鄰地區,雲南省為納西族主要分布省份。2000年人口普查,中國大陸有納西族總人口309,477人,列第27大民族,其中雲南295,464人,占納西族人口的95.5%,其餘省市區均有分布。[1][3]
    中文名:納西族 别名:白狼族、犬戎、叟族 分布地區:雲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地區 總人口:324679人 宗教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 外文名稱:Nakhi 方言:納西語 文字:東巴文、哥巴文

社會經濟

麗江地區納西族社會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發展,畜牧業生産居于社會生産的主要地位。從10世紀初葉到13世紀中葉,麗江地區納西族的農業生産超過畜牧業而居社會生産的主要地位,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元代麗江地區已出現“民田萬項”,“地土肥饒,人資富強”。明代中葉,麗江納西族社會已進入了領主經濟發展的階級。明代後期,麗江地區由于受到鄰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影響,開始出現了土地的買賣和租佃,從而産生了地主經濟。清雍正元年,麗江“改土歸流”,為地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納西族雖早已進入封建社會,但各地發展不平衡。麗江、維西南部和永勝等地為地主經濟的地區,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因素;中旬縣的金江、三壩等地區有領主經濟的殘餘;維西縣的北部、甯蒗縣的永甯和四川的鹽源等地基本上是領主經濟的地區。

農業是納西族的主要經濟部門,主要種植大米、玉米、土豆、麥類、豆類和棉、麻。金沙江“河套”地帶,是著名的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繁多,以享有“植物倉庫 ”之稱聞名于世。地主經濟地區的農業生産基本上已達到相鄰地區的漢族、白族的水平。占人口10%的地主、富農占有60~70%的土地,農民向地主交納地租,租率為50~80%。高利貸剝削殘酷,年利率為100~300%。此外,有的地主還強迫農民每年為地主服無償勞役一兩個月,交納“禮米”和貢獻一定數量的土特産。這類地區的商業資本也相應地有所發展。抗日戰争後期,中緬之間的交通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破壞,中印貿易活躍起來,麗江成為印度、西藏與内地貿易的樞紐,于是麗江城區出現了一些擁有巨資的商業資本家,其中有的是納西族地主兼工商業者。這些地區,特别是麗江r縣的手工業比較發達,有銅器、鐵器、皮革制造及紡織、造紙、縫紉、建築、雕塑等行業。銅器和皮革制品遠銷接壤的民族地區。

1961年成立了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納西族人民繹讨40多年的開發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幹部的60~70%是納西族幹部。由于興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積,改良土壤,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産量大幅度增長。林、牧、副業也有了較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納西族地區的工業主要是個體小手工業和少數工場手工業,現已建成機修、采煤、發電、電機、化肥、造紙、水泥、毛紡、化工、制藥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他們生産的藏鞋、包銀木碗、銅鎖等民族手工業産品,暢銷各個藏族地區;勞保皮手套、各類皮褥子、虎牌豬鬃、窖酒等名牌産品,已成為外貿出口物資,享有盛名。過去,納西族地區沒有公路,行羊腸小道,運輸靠人背馬馱;現在麗江地區70%以上的村都通了公路,90%的鄉都通了公共汽車。過去麗江地區中學極少,有的縣沒有中學,多數鄉村沒有小學。如今僅麗江就有40多所中等學校,适齡兒童都上了小學。有了自己的大學生和科技人員。以往納西族地區缺醫少藥,經常流行多種疾病和瘟疫;現在醫療衛生人員遍及鄉村,基本上消滅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 

遺産名錄

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1997)

世界記憶遺産——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 (2003)

世界自然遺産——三江并流(2003,與兄弟民族共享)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納西東巴畫(200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2006)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納西“熱美蹉”(2008) 

宗教文化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質。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

東巴,意為智者,是宗教活動的組織者、主持者,又由于他們掌握東巴文,能寫經、誦經,能舞蹈、繪畫、雕塑,懂得天文、地理、曆法,所以成為納西族古文化的重要傳承者。東巴教即因東巴而得名。

祭祀儀式;納西族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力圖诠釋和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矛盾的五十多種東巴教法事儀式,規模較大的有祭天、祭署、祭風、祭丁巴什羅等四種儀式。

東巴繪畫:大體分為木牌畫、紙牌畫、卷軸畫三種。其中以卷軸畫最有名,又以表現天堂、人間和地獄的《神路圖》為其代表。2006年,納西東巴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東巴音樂:指東巴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有所吟誦的曲調音樂,并伴有器樂。這種音樂流傳于東巴口頭,或零星保存于東巴經和東巴畫中。除了占蔔經書以外,東巴經書都是要通過誦唱表現出來的。東巴唱腔有五十種左右。

習俗

綜述

喪葬自古通行火葬,清末後部分地區開始盛行土葬。納西族男子的服裝大體與漢族相同。麗江納西族婦女身穿大褂,寬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圍腰,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綴有刺繡精美的七星、旁綴日、月,表示勤勞之意。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能跷二郎腿;也不能翻弄竈裡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

婚俗

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後,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後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婚

泸沽湖的納西族(摩梭)主要實行阿注(意為朋友)婚姻,他們婚姻的主要特點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夫:成年男子在夜間到相好的女子家以過偶居生活,次口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親家裡。凡過這種偶居生活的男女,彼此不稱夫妻,而以“阿注”相稱。男女阿注之間不組織共同的家庭,婚姻關系很不穩定,時間長的數年、 短的隻有一、二夜。多數男女終生有阿注六、七人至十餘人,個别多至百人以上。一般說來,中年以後,阿注關系便漸趨穩定。納西族女子十五、六歲、男子到十七八歲時,則開始結交阿注。他們主要是通過勞動生活,節日或廟會等社交活動,來建立阿注關系的。但締結阿注關系,必須遵守納西族風俗習慣中的傳統的通婚習慣,凡屬不同母系血統的成年男女,均可自由建立阿注關系,凡屬于同一母系血統的後裔,隻要相隔三至五代之後,就被認為血緣關系已經疏遠,也可通婚。總之,建立阿注關系除遵守母系血緣近來不婚的原則外,一般不受年齡、輩分、等級和民族的限制。此外阿注婚姻解除阿注關系的方式也非常簡單,隻要女子閉門不納,男子不再登門訪宿,或者托人捎個口信給對方,阿注關系就結束了。也正因阿注婚姻的特點是易合易離,所以,他們對解除婚姻關系多持無所謂的态度。不少人在阿注關系解除後,仍保持正常的往來, 見面時互相問候,以禮相侍。因此,解除阿注關系的男女,也很容易離而複合,這種合後分,分而合的現象,在納西族地區比較普遍。n

相對穩定的阿注同居婚

重禮聘娶的正式婚

泸沽湖納西族的第三種婚姻形式就是正式婚。正式結婚須請媒人說合,重禮聘娶,長輩主婚,舉行正式婚禮,盛宴親朋。這種婚姻受社會習慣的保護,解除關系必須得到雙方家庭的同意和社會認可。正式結婚的配偶,夫稱為“哈楚巴”、女稱為“刷楚米”。n

那些隻有獨女、或雖有幾個姑娘但缺乏勞力的家庭,則多采取招贅辦法為女兒完婚。招贅婚一般是女子相中某男子後,長輩出面托人到男家探詢,男子長輩如果同意,即轉告兒子,如兒子不同意,親事作罷;如男方同意,女方便正式邀媒提親。媒人帶一壇酒、一筒茶、一盒粑粑、一隻豬腿到男家作見面禮。男家長輩将禮物放在鍋莊上祭完祖先後,親事就算定妥,往後擇個吉日則可以舉行婚禮。結婚時,女家送些酒、肉、米粑粑給男家宴待賓客,男家則為出贅兒子做一、二套新衣服則可。成親的當天早晨,女家的幾個人到男家迎接新郎,新郎的兄弟姐妹及夥伴前往陪送;到達女家後,由巫師達巴給新郎、新娘額上抹酥油,祝新婚夫婦長命百歲,白頭偕老;新人拜祭天地、祖宗及長輩,并接受長輩們的祝福。晚上,女方簡單宴請親戚好友,婚禮則可告結束。入贅男子一般不能與妻處于平等地位,還要改原來的家庭名為妻方的家名。因而隻有窮漢或孤兒才會入贅,富裕人家的兒子很少入贅。也有少數能幹的贅婿,取代妻子成為家長,擔負起處理家務的重任。n

正式結婚的婦女,在社會和家裡的地位普遍比過阿注同居婚的女子低一些。依據當地納西族的風俗習慣,男子提出離婚,無權索回結婚時送的彩禮,若女子要求離異,則必須退賠全部彩禮。因此,不少婦女是很難實現離婚願望的。但是,隻要婦女能退還男方的聘禮,即可随時離開男家。貧家女子無錢退聘金,常常采取逃婚的方法,以達到恢複阿注婚的目的。但當地的納西族人對于女子逃婚并無責難,甚至還會給與某種形式的同情。n

食俗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鹹菜、湯等,特别喜食當也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幹巴。 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當地的土特産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後做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肴。

肉食以豬肉為主,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甯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餘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節慶

納西族以農曆記年。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緻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并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内髒燒湯,熟後按戶分食。

大祭後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着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重要節日

海坡會

在雲南永甯納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美麗的泸沽湖,在湖的兩岸,俯卧着一個雄奇的山峰――獅子峰。獅子峰是納西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幹木”。她絕美的容貌,緻使各地的男神都為之傾倒。不過她和永甯納西人一樣,沒有固定的丈夫,過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衆山神都要到永甯與幹木女神聚會娛樂,接受祝福。後來,納西人在農曆七月二十五日這天,都要歡聚泸沽湖圈,參加一年一度的海坡會,人們載歌載舞,盡情娛樂,一是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儀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們平安,五谷豐登,畜牧興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機,互結“阿注”。

三朵節

三朵節是雲南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十月初八舉行。

相傳,遠古時代,納西先祖三朵曾在這裡降服了妖魔,從那以後,每年農曆十月初八日,人們彙集到三朵廟裡祭拜保護神三朵。祭品有整豬、全羊、雞、魚等。

節日期間,納西族男女老少踏着遊春賞花,小夥子騎上駿馬,進行撥旗、拾銀圓賽馬活動,勝者,倍受姑娘們的青睐。晚飯後,人們圍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納西姑娘跳起歡快的“阿哩哩”。

棒棒會

納西族的商貿節日也比較多。雲南麗江的納西族于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棒棒會”,以交流竹木農具為主要内容。據記載,這種集市活動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納西族傳統,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後開始春耕生産,棒棒會正好為準備農具提供了一個機會和場所。這裡犁耙、鋤頭、鐮刀、竹筐、背簍、扁擔等等一應俱全。納西族農民每年要更換一些帶把柄的農具的木把,所以把這種農具交易會稱為“棒棒會”。棒棒會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樹苗、盆景、家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搶婚遺風在部分納西族地區,仍存在着一種“搶婚”遺風。這也是一種古老婚俗的遺風,反映了女子對父系制從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堅持舊傳統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搶婚來實現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願望。現代社會中的“搶婚”,僅是一種形式,并非真的強搶,而是男女雙方的一種默契,為了以“生米已成熟飯”來搪塞對婚姻持有異義的女方父母。

文化藝術

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納西象形文字産生于1000多年前。最初為東巴教徒傳授使用,寫《東巴經》,故亦稱為東巴文。 13世紀初年,又創造了一種表音文字,叫哥巴文。《東巴經》卷帙浩繁,是納西族的宗教經書,是研究納西族社會曆史發展、語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寶貴資料。對這兩種文字産生的時間尚有不同看法。

明代麗江土司木氏努力學習和傳播先進的漢文化,土司木公的《雪山始音》等六部詩集,木青的《玉水清音》詩集,木增的《雲過淡墨》詩集,得到了明代學者楊慎、徐霞客的贊許,《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分别選收了木公、木增的詩。到清代中葉,又出現了一些傳世的詩文作品,如馬之龍的《雪樓詩鈔》,桑映鬥的《鐵硯堂詩集》,都有一定的造詣,反映了當時漢族文化在納西族地區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納西族廣大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創世紀》,是一部描寫納西族人民開天壁地、與大自然博鬥、歌頌勞動、反映男女忠貞愛情的著名的長篇史詩。還有《遊悲》、《相會調》等都是以浪漫主義色手法、富于獨特的民族風格的文學作品。納西族人民能歌善舞,在生産勞動或民族節日中常有群衆性的歌舞活動。民間流傳較廣的有“喂麥達”、“哦熱熱”、“阿麗麗”等古老歌舞曲調。樂曲以笛子曲、口弦曲、葫蘆笙誤區較為普遍,優美清新,粗狂有力。《白沙細樂》和《麗江古樂》是有名的兩部大型古典樂曲。

著名的寺廟建築,如麗江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五鳳樓”(福國寺内)及束河“大覺宮”等,是一群明代建築,其技術既揉合了納西、漢、藏3個民族的傳統風格,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壁畫頗有藝術價值,表現了納西族人民吸收漢、藏藝術以豐富自己藝術創作的智慧。

天文曆法

根據已翻譯的二十多卷《東巴經》的記載,古代關于天象的專有名詞即有數十種之多。《創世紀》裡還出現了專管氣象、星辰和曆法的忍勞、蘇陀、尼羅、吉阿等人的名字;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曆》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方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陰陽“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天的曆法,并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于風、雨、花、雪,以及布谷鳥、野鴨、大雁、白鶴等的活動規律,來分别季節的特征,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名人

當代人士

和志強:雲南省第六、七、八屆省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方國瑜:著名的曆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西南民族史的開拓者、雲南地方史的奠基人。

楊鳳: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開拓者,四川農業大學名譽校長。

李汝炯:抗日名将,炮兵專家,授陸軍中将銜。

和國才:少将,公安海警高等專科學校政委。

和志虹:中國赴海地維和警察,2010年1月13日犧牲,烈士。

和志剛:口書書法家,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3)。

白庚勝: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宣科:音樂民族學家。

和段琪:雲南省副省長。

孫少蘭:歌唱家,第二代江姐扮演者。

和占鈞:原雲南省政協副主席。

解毅:雲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

和自興:雲南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楊光躍:西藏軍區副司令員。

和紹全:原雲南省文山軍分區司令員。

李群傑:革命家,中共地下黨雲南省工委書記。

牛紅衛:環保人士,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首席代表,2003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

戴汝吉:志願軍戰鬥英雄。

和自興:中央軍委授予“英勇獻身的模範指導員”稱号,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

趙仲修:小麥育種專家,“甯夏50年影響力人物”。

方寶賢:美籍太陽能專家,波士頓大學教授。

和衛光:技巧“混雙”世界冠軍。

和雪梅:中國女子體操隊隊長(1993),日本全國體操錦标賽女子平衡木冠軍(2007)。

楊尚孔:智利國家體操隊總教練。

和煜東:第一個把五星紅旗插在南極極點,物理學博士。

周霖:國畫家,代表作《金沙水拍雲崖暖》懸挂于人民大會堂雲南廳。

和秋香:2011花兒朵朵全國總決賽季軍。

木光:麗江木氏土司第48代傳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現為麗江文化研究會名譽副會長,臨滄市麗江文化研究會顧問。

和良輝:雲南省商務廳廳長。

古代人士

木增:麗江十九世土司,明代納西族作家。

阿勒邱:納西族人精明能幹婦女的代名詞,所有男人、女人所追求的優點她都具備。

馬子雲: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向官方上書提出禁煙主張的人,堪稱神州禁毒第一人。

上一篇:複方硼砂溶液

下一篇:葉錦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